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年长后,通过对道家文化的接触,认识到“神”之于技艺的重要。它是技艺的生命、也是生命的根本。可以引用贞白先生所言:“凡质象所结,不外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道家的观点历来是“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个也”。它表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万物神全则生机活泼,生生不息,如草木春发;失神则死气沉沉,若枯木寒灰。类同此理,技艺方面所需的生命力当然不外于是说。神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它虽然看不见,又摸不着,却可以“体悟”到它的存在。要着意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妨来看看这个中国方块字的字形…  相似文献   

2.
雪·梅     
杨云利 《天风》2005,(12):14-14
前几天班里组织了一次知识竞赛,学习部让我主持,并帮忙出语文题,我非常高兴,而且使我收获很大,尤其是得了一句非常有道理,又很美的诗。  相似文献   

3.
甘肃南部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平凉的崆峒山相传为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天水玉泉观为元代邱处机之徒裔梁志通修真处,西和岷郡山为宋代著名道士萨守坚登仙处,而仇池山则同战国至汉初神仙家所说的著名仙人仇生有关。乾隆本《西和县志》“仙释”部分列有二人,一为仇维,一为萨真人。萨真人,原被误为“唐时人”,我已考定为北宋末年著名道士萨守坚,新编《西和县志》已采用之。今对仇维作一考索。乾隆本《西和县志》云:仇维,周时人,居仇池。池为三十六洞天之一。后仙去。山又名仇维。康熙朝编《西和县志》(省图书馆有胶卷)中没有关于仇维的记载。宋代编…  相似文献   

4.
释慧彻 《法音》2007,(7):18-27
受戒、学戒、持戒是出家僧尼进修的正当次第,而犯戒、忏悔、清净则极为可能在进修过程中发生。依此二次第而行即是佛陀所说的两种智人:一专精不犯,二犯而能忏。但有些僧尼存在不敢谈犯戒、犯戒不敢忏悔的不良心理。  相似文献   

5.
祷告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做,有的教友一天要做几次。但祷告的效果不尽相同,有时刚祷告就得到了天主的应许,心中的疑虑和惊恐顿时就烟消云散了;有时祷告许多次,甚至几周的时间都在为一个难题而祷告,但一点回音也没有。有时我们就困惑了,为什么同样做功课,成绩却往往不同?甚至比别人多做了几十遍功课,而效果竟往往不如只做一次的?近期经历的一件小事启发了我:我居住的这个小区,在美化城区环境中栽植了花草,小区的形象马上亮丽许多,我很兴奋,就祷告,愿天主时时以甘霖养育这美丽的花坛,保护我们  相似文献   

6.
心画·梦     
我与田东辉先生的心画不期而遇。不知道是田东辉选择了艺术,还是艺术选择了田东辉,但可以肯定,这是个幸运的选择:心画的美与心画的诞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不同是相对于平凡和普通,平凡和普通无处不在,人们司空见惯,所以不会被重视,也常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7.
2004年3月是拉内诞辰100周年及逝世20周年纪念。拉内75岁生日时,有人问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生活的最大特点,是转向以神学、宗教生活,或总体上说人类生活终极目标的某种单调性、规律性、一贯性——即来自于那唯一、沉默、绝对、但却常常临在的天主。”从拉内的回答中,我们可看出他对神学的表达是多么朴素,我们每一个人受造,与造物主建立起最亲密的关系。造物主是我们  相似文献   

8.
钟力 《福建宗教》2001,(2):42-42
基督教,英文为Christianity,公元一世纪源于巴勒斯坦,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及一些小的教派。《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早期的《圣经》包括《圣经旧约》、《圣经后典》和《圣经新约》。1520年后,基督教分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新教的《圣经》只包括《圣经旧约》和《新约》,天主教《圣经》除此之外,还包括《后典》。《圣经》的前一部分为希伯来文,后一部分为希腊文。及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统一的拉丁文译本。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在欧洲逐渐被译成各国文字。  相似文献   

9.
10.
在中国,只要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茶禅一味”。 三毛有这样一段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相似文献   

11.
黄祖洽院士是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第一代科学工作者,是一个从事了50年科学研究和20多年教育工作的理论物理和核物理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关心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2006年7月12日上午,本刊记者就胡锦涛主席提倡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采访了黄院士,黄院士在繁忙的工作中接待了记者采访,谈了他对“八荣…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09,(3):48-52
发愿与发誓 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 “誓”和“愿”都是一种希望、一种承诺,譬如说青年男女互订终身,男孩说非她不娶,女孩说非君不嫁,这是山盟海誓,可以说发誓,也可以说许愿。  相似文献   

13.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 ,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我认为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 ,是其思想精髓 ,值得认真研究 ,深刻思考。一、“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是从“道”的概念出发 ,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 ,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道可道 ,非常道”。“道”是难以言说的 ,能说清楚的就不是…  相似文献   

14.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端。“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  相似文献   

15.
昼·夜     
计文 《天风》2008,(14):1-1
夜晚,湛蓝的天幕中镶满了一颗颗钻石般的闪闪发光的星星,一眨一眨,犹如那一双双顽皮儿童的眼睛。而那几颗大而明亮的星星,仿佛天使手里提的灯笼,在巡视那浩瀚的太空。  相似文献   

16.
17.
一 无锡马山有祥符古寺的遗迹,祥符禅寺原名灵山庵,几经兴废至宋祥符年间改名为祥符禅寺。如今此地还留有千年银杏、八角井、白莲池、梅椿、石墩、香积厨等遗迹。遗存的古物反映了人间兴衰无常的历史,印证着今天香火的鼎盛,在佛脚下感受佛光普照的兴旺。  相似文献   

18.
肖云晓 《天风》2002,(4):36-37
华东神学院作为宗教团体院校,参加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一次光荣的经历。意味着宗教信仰在今日社会受到普遍尊重和重视,也是对我们办好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和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的激励和鞭策。但更让我们感到,当社会各界广泛接纳我们并给予一席之地的,我们是否预备好了以信仰来回应? 在2001年12月9日,肖云晓同学代表华东神学院以宗教院校特邀代表的身分参加了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听取上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同志的五点希望后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9.
印顺 《法音》2005,(8):23-27
生 “解脱生死”,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问题,所以“了生死”、“了生脱死”,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一般论题。然而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大家似乎并不想正确的去认识,所以不免有以讹传讹的传说流行。  相似文献   

20.
阿彩 《天风》2002,(2):45-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