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寺”,原意是官署。《汉书》注曰:凡官庭所在皆谓之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寺又指寺院,而自东汉“白马驮经”这一佛事典故后。虽然作为官署的“寺”仍然存在,但不久即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专称了。“庙”,本为奉祀祖先的处所,所以又称祖庙、宗庙。后来,人们把对一地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也立庙奉祀。所以说寺、庙有着明显的区别,但由于佛教诸神和民间神鬼信仰长期以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佛、菩萨、人神等在人们心中的界限并不明确,所以在普通民众中往往寺、  相似文献   

2.
罗睺寺与十方堂李史明罗寺与十方堂是毗邻的两座黄庙。在历史上,这两座庙为一庙,称罗寺。十方堂原是罗寺的马坊院。明永乐年间(1403——1424),黄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才有了黄庙,但为数不多。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任命罗藏胆巴为菩萨...  相似文献   

3.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 因 张 继 一 统 文 化 资 源 , 也 为 古 城 增 添 了 一 1956年 10月 , 苏 州 城 隍 庙首 《枫 桥 夜 泊 》而 闻 名 中 外 。 而 姑 处 宗 教 旅 游 景 点 。被 列 为 江 苏 省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苏 城 内 城 隍 庙 , 名 声 和 历 史 虽 不 城 隍 庙 的 历 史 变 迁 位 。及 寒 山 寺 , 却 也 别 具 意 味 , 苏 州 城 隍 庙 , 座 落 在 姑 苏 城 内 繁 …  相似文献   

4.
理诤 《佛教文化》1994,(2):14-16
常听人介绍说:“这里原来有××寺、”“那边是座××庙。”可是放眼看去在那原是××寺的地方现在是一个工厂,在那××庙的旧址上只有断壁残垣。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我也常接触到某地要求修复××古刹的来信,或听说某地为了一座寺庙的归属扯皮打官司的事。 寺庙的废与兴包含着多种因缘,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正一、寺院历史南山禅寺原名石泉寺,为山东龙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寺庙。据史书记载:佛教在唐代时传入龙口,自唐至清,佛教兴盛,全县800余村,均建有庙宇,境内著名寺观有三观八寺之称,石泉寺位居八寺之首。寺名原称昭庆寺,唐代贞观元年(627)初建,宋建隆、明万历、清雍正、光绪年间屡经重修。鼎盛时,庙容金碧辉煌,为邑内一大胜景。寺址位  相似文献   

6.
黄龙溪古镇正街由北向南,依次建造了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三座寺庙都是明清时期建筑,紧邻锦江,镇江寺在北面尽头与南面尽头的古龙寺遥相对立,潮音寺居中,与街道融为一体。这种一条狭小街道上同时坐落着三座寺庙的建筑模式是相当独特的景观,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中国仅此一处。这种独特的建筑模式和当地的自然原因、风水学说、历史人文等都是息息相关的,其三庙及街道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有选址、朝向等也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汉地佛教寺院在汉代时主要按汉代的官署布局建造,不少官吏、贵族、富人舍宅为寺,由此沿袭下来,佛寺的格局总体上与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相似。院落重重,层层递进,回廊相绕,引人入胜。唐代以前,汉地佛寺主要有石窟寺、塔庙两种形式。北魏至唐代,相继开凿了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供奉石刻佛像,绘制精美壁画,并在石窟周围建立寺院。“天下名山僧占多”,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人在封建王朝的扶持下,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建立了众多佛寺。塔庙,也称浮图寺,它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庙(本期封面),始建于1755年,已有200多年历史。清朝康熙五十六年间,新疆康布玛尼奇喇嘛途经巴丹吉林沙漠时,提出建立此庙的意愿,并将玛琴尼布达嘎活佛像供于此。庙址为“莎仁杜贵”,取名“嘎拉登朋斯格阿拉布吉林”,汉语译为“幸福、美满、欢聚”之意。该庙建成后隶属阿拉善左旗延福寺(阿拉善八大寺之一)管辖。该庙地处大漠腹地,距阿拉善右旗180公里,到现在为止唯一的交通工具仍然是骆驼。当时建庙时用的一砖一瓦一木,全部是从几百里以外的地方用骆驼驮进沙漠的。大殿里立的8根柱子…  相似文献   

9.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在北京参加国庆三十五周年观礼后,于十月六日经沈阳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营口县虎庄屯家乡探亲。觉光法师在沈阳期间访问了般若寺、慈恩寺,受到逝波会长等辽宁省佛协负责人的热情接待。觉光法师一再赞扬“庙维修得好,佛像塑得庄严”。他见到寺内有不少新出家的青年僧尼,认为庙内“很有生气,宗教政策落实得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5,(7)
<正>海幢寺坐落在广州河南区南华中路,始建于南汉时期,原名千秋寺,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寺院。据载,明末寺院沦为富绅郭龙岳的园地。时有光牟、池月二僧向郭氏募得此园,改建为"海幢寺",当时规模较小,仅有佛堂和准提堂。寺名依《华严经》中"海幢比丘在昔能修习般若波罗密,入百万阿僧癨劫,了无障碍"之意。在美国人亨特所著的《旧中国杂记》中曾提到海幢寺,"如果用英语来讲,这座庙的名字是‘海的帐幔’(Sea Screen)"。  相似文献   

11.
位于宁夏中卫县城北的保安寺(又名高庙),建筑巍峨,布局紧凑,环境清幽,是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新庙,清朝改为玉皇阁,民国初年改称高庙,整个建筑分为保安寺和高庙两部分。山门朝南。寺共三进,每进一级,其地势高出数丈,缓步前行,若登梯然。山门前地坪宽阔,石狮雄踞门前,山门牌楼花纹绚丽。往里是一个方正的庭院,院内松柏翠绿,盆景花香。有一石  相似文献   

12.
废寺     
早就听说京西有一座荒废的庙,离法海寺不远,在香山鬼见愁的西南面,建在一座叫天泰山的小山上。庙叫慈善寺,因冯玉祥将军三次光顾而颇有名气,它的周围留有不少冯先生的摩崖石刻,是石景山区的风景名胜点。听去过的人告诉我:“没意思,一座破庙,毫无看头,还是不要去吧。”我也就断了去看的念头。今秋,友人盛情相约,说那里环境甚雅,还有红叶可看,而且绝对没人,难得清静一回,我也就心动了。坐汽车出磨石口,过五里坨,再折向东北,渐渐盘旋而上。半路上岔出一条简易公路,据说是专为通向慈善寺而修筑的。沿这条路再行驶一刻钟的样子,便到了慈善寺。它…  相似文献   

13.
"庙产兴学"运动及佛教界的回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耿敬 《五台山研究》2003,16(2):11-16
晚清之际,全国掀起了“庙产兴学”运动,特别是在1930年发表《庙产兴学促进会宣言》后,全国各地相继发生驱逐僧尼、没收寺产的重大事件,面对这种运动,佛教界也及时做出了回应,被动地去寻求各种保护,并向政府呐喊、吁请。与此同时,佛教界内部的有识之士也开始积极、主动地对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加以反思,进而大声激呼佛教的改革,最终催发了近代佛教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桑吉 《中国宗教》2014,(7):82-83
相对于亭峙岳立的大丛林,位于北京延庆的润泽寺只能算是一个乡村小庙。润泽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它有一个俗称——"地藏寺",因为这里曾是中国北方地区唯一一座供奉千尊地藏菩萨的寺院。在佛教中,地藏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愿闻名,是作为"愿力"的象征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2,(4)
入唐以来,诗和中国佛教同时进入鼎盛时期,一些名士和名僧凭借寺院相互酬唱或独抒胸臆,遂使题咏佛寺的诗作骤增。“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汉·许慎《说文解字》);唐代李华说:“古者官之庭为寺”。东汉永平年间,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至洛阳,初住鸿胪寺,后迁入白马寺,创汉地僧寺之始。此后,佛寺随佛教的隆盛日益增多,至唐代“天下僧寺总五千三百余所,私庙兰若不与焉”。寺院的规模也十分可观:“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除口分地  相似文献   

16.
定州中山七帝寺的命运沉浮,生动地见证了北朝后期至隋初重佛与抑佛的政策摇摆。中山是北魏控御太行山以东地区的重镇,太和年间僧晕发起为七位先帝造立大像,是孝文帝庙制改革的直接后果。魏齐禅代之际,高欢的晋阳霸府也设置了七帝寺,并不限于中山一地。东魏孝静帝逊位后封中山王,元氏七庙神主存放于寺中,中山七帝寺与元魏宗庙建立了最密切的关联。随着孝敬帝被杀,神主被毁,此地蜕变为地方寺院。经历了周武法难,寺院经像毁圮,僧人只能通过两位俗家的下级官员赎买旧寺的土地,并推立二人为俗寺主。最终经过申请,成为隋代许可的县级寺院。  相似文献   

17.
正第四章宗教活动场所第十九条宗教活动场所包括寺观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寺观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的区分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宗教事务部门备案。【释义】本条是关于宗教活动场所分类的规定。本条将宗教活动场所分为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两类。其中,寺院包括佛教寺、庙、宫、庵、禅院等;宫观包括道教的宫、观、祠、庙、府、洞等;  相似文献   

18.
北京通教寺     
孔勤 《法音》1988,(10)
通教寺是北京有名的尼众丛林,它座落在东直门内的一条小街深巷中。山门外不远处有一座遍地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进寺即见几年前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殿中,莲花座上的阿弥陀佛相好庄严,使人们肃然起敬。大殿两侧为僧舍,左前方是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两通石碑,几株果树,一条甬道,数丛花木,使整个院落分外雅静幽美;堪称都市中的一块清净佛地。相传通教寺始建于明,重修于清,是一座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小庙。因无寺志,明清之际的北京史籍又均无记载,此寺究竟创建何时已不可考。据说清末民初,这座小庙已殿堂残破,佛像毁坏,只有一位老比丘尼印和住寺清修苦行。现在的通教寺是1942年重建。如是功德,寺碑有记。寺中老比丘尼告知,解放前从福建来的  相似文献   

19.
印度宗教界近年来有两大热点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其一是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关于巴布尔清真寺庙址之争,其二是佛教徒与印度教徒有关大菩提寺管理权之争。笔者曾有专文论述前者,本文主要对后者的来龙去脉作些追溯和评介。  相似文献   

20.
正高旻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相传其创建于隋代。据《清朝通志》记载:顺治三年,皇帝加封运河之神为"廷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吴惟华"以时致祭"。顺治八年(1651)吴惟华在三汊河岸筹建七级浮屠,名曰"天中塔"。塔成后,吴惟华又在塔边增建了三进的梵刹,称为"塔庙"。康熙四十三年(1703)康熙帝南巡,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他从汉王逸赋《九思·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句中撷出高、旻二字,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写下《高旻寺碑记》,高旻寺一名由此得来。高旻寺在中国佛教史,尤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