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利 《学海》2007,(2):83-92
政治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是西方政治理论两个最悠久的传统。霍布斯在深刻洞察人性的基础上,在“利维坦”中建立了这两种思想方式的结合点。自然权利是利维坦的核心,从而也是近代政治正当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比希莫特》其书卡尔·施密特尝言:霍布斯得享盛名和声名狼藉,更多是因为他的《利维坦》,而非因为其所有其他著作。事实上,一般公众对他的了解主要在于他是‘利维坦的先知’。(施密特,第42页)尽管霍氏著述宏富,但《论公民》、《法之原本》等著作少为人谈及,晚年的对话体著作《一位哲学  相似文献   

3.
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从假设的自然状态出发,以自然状态必定是战争状态为由,对国家存在的正当性做了论证。本文通过对陈建洪教授的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以美洲的原始部落为其"历史事实基础"的说法,和姚大志教授的霍布斯把"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时代"称为自然状态的说法的质疑,表明自然状态在霍布斯那里只是一种基于英国内战的思想实验假设。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是英国卓越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一书中全面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以及教会与国家、神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讨论。综观霍布斯的全部理论,其无神论思想和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对西欧各国进步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试通过对宗教神学本质的揭露和批判、神学与政治、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社会秩序构建等四个方面对霍布斯宗教神学的基本精神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5.
霍布斯一方面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包括“行贿”都不能算是不义;另一方面又将特定务件下实现自我利益视为自己对自己的“贿赂”而认其为“腐败”和不义.可送钱而不可收受贿赂,担任裁判者不得受贿的价值观是17世纪英国社会难得的共识.霍布斯在《利维坦》当中引入的贿赂观念,既有力支撑了其整个政治哲学的基础即自然法诫条,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其社会契约论与政治权威起源论证,并成就了其政治哲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在政治哲学研究领域里,存在两种理解国家的方式,分别为形而上学国家观与现实主义国家观。形而上学国家论与现实主义国家论作为两条阐释路径,一直在政治思想史中存在着,而且以相互斗争的方式纠缠在一起。霍布斯把国家与主权者做明确区分,强调国家本身所具有的意志性与人格性,明确体现了形而上学国家观。霍布斯的利维坦并非指称具体的主权者,而是国家。霍布斯引入授权与代表概念也说明了主权者只是国家的代表者。霍布斯的形而上学国家观不仅重塑了人们对现代政治生活的理解,也可以弱化其政治哲学的不宽容形象。  相似文献   

7.
霍布斯的契约国家论,描述了自然状态下个体如何通过契约建立一个人为的政治共同体.这一理论包含三个核心环节:契约的订立、共同权力的建立和统一人格的构成.霍布斯的人为国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双边契约,克服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困境.不过,理性的契约结构形成的规范义务,仍需借助共同权力,才能保障义务的有效性.建国契约,作为国家的奠基性契约,同时建立了服从的义务和保障这一义务的强制权力.为了确立这一权力的公共性质,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阐发了一套代表理论,作为具有统一意志的政治共同体的基础,但这一政治共同体的统一却无法摆脱具有自然性的主权者.霍布斯通过契约建立的国家,仍然面临人为性与自然性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7,(6)
本文从建国契约的订立入手,通过讨论第一履约人困境来分析霍布斯利维坦的人性基础。在考察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界的几种有代表性解释的基础上,本文沿着人文主义的解释方向进行了调整和修正,提出霍布斯建国契约的订立对人性有一定的要求,即正义之人。而理解正义之人的人性基础的关键在于澄清conatus学说。本文结合霍布斯自然哲学和道德-政治哲学关于conatus的讨论,论证在坚持国家路线的大前提下,conatus学说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做出努力履约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所欲讨论的主题是荀子对"争"(争夺)的认识,内容包括争(争夺)的根源、对象、类型及结果等等,并试图将此绾合在荀子政治哲学的范围内来加以了解。一米斯纳(M.Missner)在《霍布斯》一书中开始便这样写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平共处?为什么到处都是争斗、厮杀和死亡?为什么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在发动战争、彼此残害呢?"(1)这大概就是霍布斯在描述"自然状态"时为我们所呈现的问题意识,每个人为了保全自己而无休止地进行争夺乃至杀戮。霍  相似文献   

10.
董礼 《哲学研究》2012,(2):118-122
<正>自由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霍布斯认为,政治稳定性是最重要的:没有政治稳定性,无论是生活还是自由都没有安全可言。(参见霍布斯,第17-18章)许多自由主义的理论家都意识到,解决政治稳  相似文献   

11.
庞亮 《学海》2023,(4):134-144
本文试图解答的核心问题是,霍布斯在分享了博丹主权国家理论中某些关键思想的同时,如何又建构出一套完全不同的国家学说。霍布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博丹的绝对主权理论,但博丹的国家始终是具体的历史国家,而霍布斯的国家则具有非历史性与抽象性质。为解释二人学说间的根本差别,本文首先考察了历史在博丹与霍布斯建构政治科学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然后分析了二人理论中作为国家质料的人的性质,最后展示了这两种国家理论模式如何影响现代西方世界对于政治的理解:博丹奠定了比较政治学的可能基础,而霍布斯则试图建立一种超越历史与时空、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2.
李风华 《哲学动态》2006,97(2):40-45
自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以来,契约论已经成为英美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中最强有力的学说。[1]但是契约论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流派。在古典契约论时期,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等人都堪称契约论的经典作家,他们彼此的逻辑结构与政策主张存在着重要差异。当代契约论的发展更是异彩纷呈,涌现出一大批名家,戴维·高西尔(DAVID GAUTHIER)[2]就是其中之一。戴维·高西尔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哲学教授,1969年出过一本《利维坦的逻辑》,对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给予了深刻的探讨。而使他跻身于当代最重要的正义(道德)理论家之列的,则是他于1986年…  相似文献   

13.
汪信砚  翁路 《哲学动态》2023,(5):25-37+127
在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著作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表征现代社会的两个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现代社会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为特征的思想,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社会展开了批判性分析。一方面,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立,使现代人分裂为双重身份并处于双重组织之中,而政治国家也随之陷入双重悖论;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也具有一致性,即政治国家沦为维护市民社会的私利的附属物,其结果是市民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渐宗教化。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突破现代社会困境的“和解方案”并初步建构了其未来社会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以“社会力量”替代它。就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以实现人的类本质而言,“社会力量”与“真正的民主制”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核心要义为市民社会通过不受限制的普选制“变体”为政治社会,而前者则强调无产阶级通过变革市民社会、消除私有财产的方式走向人类社会。青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在其思想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效应:一是使马克思切入近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开创了新的政治哲学传统;二是促使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的神学政治是以激情说为主线,从正面(基督教国家)和反面(黑暗的王国),或者说是应然(基督教国家)与实然(黑暗的王国)两个维度来系统展开的。前者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宗教、激情的同构,而后者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宗教、激情的分离。霍布斯既要从神学政治的层面赋予世俗主权者以足够的权威,以此来彻底清除基督教对现实政治的消极性影响;又要发挥宗教的积极性作用,将启示宗教改造成新的公民宗教。这种新的公民宗教既能满足人性对宗教的内在需求,为人的信仰留下地盘;又能为世俗政治服务,消除黑暗的王国对利维坦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11月,"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当代湖湘伦理学文库·国家治理与现代伦理丛书"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包括《国家治理与政治伦理》(李建华著)、《国家治理与经济伦理》(向玉乔,周琳著)、《国家治理与文化伦理》(彭继红,向汉庆著)、《国家治理与生态伦理》(廖小平,孙欢著)、《国家治理与社会伦理》(周谨平著)和《国家治理与网络伦理》(李伦著)共6册。丛书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当代中国的宏大主题,紧扣国家治理的主要方面和重大伦理需求,深入分析国家治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以及在转型中遇到的主要政治伦理、经济伦理、文化伦理、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与网络伦理问题,全景呈现了国家治理的伦理图式。  相似文献   

16.
丁瑞兆 《哲学研究》2012,(9):115-118
美国杜克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迈克尔·哈特(M.Hardt)和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安东尼奥·奈格里(A.Negri)在他们合著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从后现代的视角对当代世界政治秩序进行了研究,并阐发了诸多有着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其中,关于资本的"外界"(outside)理论就是一个有着很高学术价值的理论。在本文中,笔者试就这一理论做一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7.
万俊人,男,1958年7月生,湖南岳阳人。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伦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1990年、1992年分别破格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清华大学哲学系复建任哲学系主任。1993-199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基金,为哈佛大学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获教育部教育基金,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2005-2006年获美国"福布赖特基金",哈佛大学福布赖特访问教授。2009年为英国剑桥大学人文研究中心(CRASSH)访问学者。曾经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1年),"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人才"(1994年),北京市首批"理论百人工程"入选者(1996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2003年)。研究成果先后两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6,2004年),北京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首届"505中国文化奖"(1996年),金岳霖学术奖二等奖(1996年),教育部全国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1996年)等奖励和荣誉。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国家"马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兼召集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基础文科组组长,校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哲学组),中国伦理学学会会长。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寻求普世伦理》、《弗罗姆》等20余部;译著《自为的人》、《主体性的黄昏》、《道德语言》、《政治自由主义》、《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等20余部;用中英文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目前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杨生平 《哲学研究》2012,(11):78-83
<正>权力是现代政治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解释权力的产生与运作,对现代政治学理论的建构尤为重要。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奠基人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在《性史》与《规训与惩罚》等著作中,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了权力的产生与特点;它对我们深入开展权力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对传统权力观的批判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说:"如果要建立这样一种抵御外来侵略和制止相互侵害的共同权力,以便保障大家能通过自己的辛劳与土地的丰产为生并生活得很满意,那就只有一条道  相似文献   

19.
日本马克思学者望月清司在其代表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以"纯粹培养"(Reinkultur)马克思的方式,通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评注》到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解读,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解释。我们认为,望月对上述诸文本的解读都是偏颇的,有必要逐一加以辨正。由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望月立论的核心依据,本文首先就其对这一文本的解读进行澄清,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所谓"依赖关系"史论,二是所谓"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逻辑,三是望月对所谓"异化统治论"的拒斥。我们认为,只有清除望月对这三个问题的曲解,才能真正弄清马克思在该书中提出的"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洪谦优秀哲学论文奖评选办法》规定,第二届"洪谦优秀哲学论文奖"(简称"洪谦奖")于2011年9月正式启动。经过专家评委对应征论文多次双向匿名评审,最后评选出获奖论文如下:一等奖:《现象概念与物理主义:打破二元论的迷咒》(王球);二等奖:《休谟的因果性理论研究》(骆长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