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憨山的佛教修持始于参禅 ,终于念佛。憨山以“唯心净土”指代净土法门 ,又不废西方净土作为修证指向的存在 ,但强调一切净土皆为心造 ,而不具实相 ,并立足禅者立场 ,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 ,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 ,在明末佛教净土信仰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所以佛教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教讲的信,不仅是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人们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打着佛法旗号用以安心的法门数不胜数,但是如果不具正见,不以般若智慧为向导,妄用所谓的"法门",都十分容易偏离佛陀的本怀。文殊菩萨被称为七佛之师,为佛教般若智慧的化身,其所强调的"智信"并以智慧行万法,对解除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及佛教自身发展都有极大意义。分析五台山文殊信仰中智信的内涵及其不二法门、空有平等、以般若为指导的实践观对现代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说正信正信,当然指信仰在先,但这种信仰应该是正确的正当的,不是盲目的糊涂的,否则就成了迷信了。佛教是正信的宗教,正信的宗教有以下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密教对弥勒信仰的影响被学者认为是"有限"的,但语焉未详。二者的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经典、仪轨、造像等。弥勒信仰与密教的结合,产生了密教化的弥勒形象和密教化的弥勒经典,拓展了弥勒信仰修持方法的新途径。但弥勒信仰与密教的融合根本说来还是修持法门的结合。王雪梅,历史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人员。  相似文献   

6.
魏磊 《法音》2001,(4):14-21
净宗念佛法门,由弥陀愿力、名号法力与行人自功德力之因缘和合,显现临终弥陀圣众接引之盛况,诚为不可思议之妙因妙果。他力果觉,胜异方便,迥异自力修因证果之通途法门。然净宗亦与通途法门相资互成。释尊一代时教,其行法略分五宗,即律、教、禅、密、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密者以陀罗尼加持身口意三密相应。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不持戒律,则教禅密净之真益不得;如修摩天大厦,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则律教禅密,皆难究竟。是故《华严经》中,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复以十大愿…  相似文献   

7.
我们经常说正信正信,这当然指信仰在先,但这信仰应该是正确的正当的,不是盲目的糊涂的,否则就成了迷信了。佛教是正信的宗教,正信的宗教有以下这些特点:首先,正信的宗教应有创教的教主,他在历史上应是实有其人,不会是从神话鬼怪中产生的,是盲目敷衍出来的。其次,正信的宗教有合乎实际的教义。其所奉行的经典,流传的法义,也都合乎宇宙自然法则,拿我们的佛教来说,她的三法印就可以验证一切主张,因此符合普遍而必然的永恒真理。第三,她有道德高尚的导师。他们可以传播宗教,但首先能够持守律法,有着清净庄严的品德。他们是人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佛教为案例,对"5·12"四川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安县等地受灾人群信仰状况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自由座谈等社会学实证考察方式进行了调研.调查表明:佛教界闻灾而动,寻声救苦,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赏佛教界在赈灾中的积极作用;佛教在赈灾中所发挥的心理安定、心理救援、生死安顿、生活充实、慈善公益等功能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秩序稳定功不可没;信教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度最高,92.8%的佛教信众认为"信宗教与信党和政府无冲突",佛教信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率是97.3%,高于普通民众;调查表明:正信宗教尤其佛教的适度发展,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益无害.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大宗教在赈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外部看,政府和社会对宗教的知晓度、认同度及宗教参与救援的必要性认识不够;从内部看,佛教自身存在寺庙引导力薄弱、僧尼老龄化、低素质化,部分寺庙僵滞于农耕社会的民俗信仰型态.必须痛下决心推动佛教向文化型、法治型、慈善型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久,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信,信什么呢?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苦、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不是说就尽躺在三宝…  相似文献   

10.
吴耀宗先生当年之所以归向基督,首先是被基督福音的伦理内容所吸引。他认为基督教不仅是信的宗教,而且也是行的宗教,是伦理的宗教。做基督徒的要以行为来考验信仰、实践信仰和证明信仰,做信行相符、言行一致的基督徒,而不是耶稣所痛恨的能说不能行、信行不符的假冒为善之人。他强调基督徒要肯定教会以外的善行和善人,如同耶稣肯定那个好撒玛利亚人那样,因为一切的善都是从上帝而来。行善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基督教信仰,都是上帝所悦纳的。他认为爱是基督教的最高原则,但其具体实行要和处境相联系。他把基督教的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最高原则与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处境结合起来,为我国基督徒指明了爱国爱教的道路与方向,使中国基督教有了光明的发展前途。他的处境化的基督教伦理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普陀山佛教事业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离不开"信、解、行、证"四个字,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与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正信指导正行,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把普陀山佛教纳入法治  相似文献   

12.
《华严经》是五台山的开山圣典,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而文殊菩萨又是诸佛之母、显密共尊的首席菩萨,所以,文殊信仰就成了五台山文化的核心。自唐代宗和不空三藏将文殊信仰弘扬到海内外以来,五台山就成了海内外佛教信众梦寐朝拜的圣地,而文殊信仰即五台山信仰也就影响到了哲学、史学、美学、文学、建筑学和民俗学等文化艺术领域。《杨家将演义》中讲述了杨五郎出家五台山后,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在北宋诸帝的领导下,和其祖孙几代英勇奋战、前仆后继,坚决抗击北辽侵略,誓死捍卫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悲壮事迹,阐明了佛教是一种以智慧、慈悲和方便法门,制止暴力,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的宗教。  相似文献   

13.
道慈 《中国宗教》2020,(4):29-31
普陀山佛教事业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离不开"信、解、行、证"四个字,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与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正信指导正行。  相似文献   

14.
一佛教是重视文化哲学的宗教,同时又是重视实践修持的宗教。按照佛教修行的程序,分为信解行证四个阶段。信解属于文化哲学的研究,行证则属于修持和证悟。佛曾预言:佛入灭后,其教法的流行次第,分为三个时代,即正法时、像法时和末法时。正法时五百余年,是教法、修行、证果三者完全具足的时代。像法时的一千年,虽没有证果的人,但教法和修行二者还存在的时代。到了末法时的一万年,就只有教法存在而缺修行和证果。其后就出现连教法也消灭的时代,这叫做法灭时代。佛教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自然是佛陀所说的经典。佛教经典总括为三藏,根据内容一般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关于三藏有  相似文献   

15.
晚明佛教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相结合的参究念佛禅,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论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取向,既是明末禅学复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特色。与此同时,晚明丛林还存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的思想转向。从参究念佛到摄禅归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二大思想取向在客观上进一步使晚明佛教走向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并藉此而实现禅、教、净三者的真正合流.从而不仅体现出一种中国佛教从智慧走向信仰的思想特点,而且还使晚明佛教呈现出一种普世性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弥勒信仰乃最早传入中土的净土信仰。本文从净土观念、弥勒信仰与念佛法门之间的关系出发,考查了早期禅宗与弥勒信仰的关系。文章认为,新兴的禅宗最初是以念佛三昧为出发点,称念弥勒乃其化人方便之一;禅宗之传衣说,实源自释迦通过迦叶而转授弥勒以僧伽梨之记载;无论从文献还是出土文物而观,净众保唐禅派皆崇奉弥勒。  相似文献   

17.
“参究念佛”是否为“禅净双修”法门,古来佛教大德多有争论。憨山德清主张“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净归禅。蔼益智旭则认为“参究念佛”只是禅宗法门,非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禅归净。  相似文献   

18.
徐晓望 《法音》2000,(1):86-89
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中国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福建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烘托着社会变迁的轨迹。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福建区域是较为典型的。如果说佛教曾经是外来文化,那么,它在福建等中国南方的传播及其一度达到炽点的温度,都与南方长久的民间信仰传统有关。福建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信巫好鬼”的区域,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法显对佛教在中国的立足与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对佛教思想、佛教制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从宗教走向信仰方面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开创作用。法显西行所取经书丰富了中国佛学宝库;律藏的搜求与翻译对佛教僧团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佛国记》中对印度各地佛教供养行为的记录与传播,对推动佛教在中国从贵族走向平民,从宗教走向信仰,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法显西行其始也简,而成之却也巨。  相似文献   

20.
禅学是佛教的根本,是佛说一切教法中的大总相法门。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开悟的人看起来,头头是道,法法皆真;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可是,对于迷昧的人来说,所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头认影,当面错过,翳眼空华,无中生有。我们要知道,开悟的人,所悟的就是这个禅!迷昧的人,所迷的也是这个禅。这样看来佛教的禅学的的确确是一切法门的大总相法门,也是我们信仰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