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句俗话:“人活一口气。”意思是说人活着都靠这口气,有了这口气在阳间,咽了这口气就要下黄泉。人没有气不行,但是这气一旦多了也不是好事,如果憋在心里也会出问题的,所以心中有气就要发泄出来。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就个人情绪而言。生气是免不了的;从维护自身的权益。赢得别人的敬重。戒防别人犯错方面来说,生气也是必要的。我们大多数人想把生气表达出来,就是想使自己的生气产生效应。使得自己的生气对他人有所震慑,或是使别人更加敬重自己。“给别人一点颜色看看。”这是每一个收到别人伤害的人的内心的想法。你把生气表达了出来,别人就会有所畏惧。有所收敛,但是也会对你产生不同程度的愤恨。那如何正确地表达生气。  相似文献   

3.
消消气吧     
现在人火气大。为什么呢?天热,过得又不如意。生气就是对自己的迫害,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消消气吧,就算是为了健康。平时常听人说,你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得咬牙切齿,气得七窍生烟,气得火冒三丈。还有那个气啊,不打一处来。人真会被气死吗?生气引发心律不齐,容易致命。如果有心脏病,就更加不能气。因为生气,导致强烈的情绪反应,造成猝死。猝死了,连存折的密码都来不及告诉家人。  相似文献   

4.
正要想幸福与健康,就要解决生气的问题。用拔羊毛的办法,把生气一点点拔掉,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像接收电视、广播电台的节目一样,把生气的频道调整到不生气的频道,就不生气了。那么,如何才能调整到不生气的频道呢?要先认识生气是怎么回事。人流熙熙,你来我往,不少人活在一种假醒状态,看上去醒着,其实活在梦中。梦中不知在做梦,气中不知在生气。如果知道在做梦,就醒来了;如果知道在生气,就不生气了。就像捉迷  相似文献   

5.
《朱子语类》有"理生气"的说法,人们以为这是朱熹的观点。朱熹之理是形而上的,超越于经验现实,这便是"静"。"静"之理无所谓生死。朱熹之气是形而下者,它本身便能够生万物。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气的关系是本末、体用关系,而不可能是经验性的生的关系。故理不生气。事实上,将理视为静理,恰恰体现了朱熹哲学的思辨性。《语类》记载可能有误。  相似文献   

6.
"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是一种能够展现人精神内涵,延伸生命价值的审美范畴。中学生品读书画艺术,能够在中国气论的长河中,感悟中国文化的生命呈现。  相似文献   

7.
窗台上有一朵花,屋里就有了生气,树上开了花,这棵树就饱满成熟了。一条路绽放着花,这条路就多情缠绵。一个人给另一个人送一束花,两人就有情有意了。一个健康人给一个病人送一束花, 病人就有了抗争的勇气。  相似文献   

8.
不气歌     
《五台山研究》2000,(1):16-16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的心中有主意。君子量大同天地,好坏事物包在里;小人量小不容人,常常气人气自己。世间事物般般有,岂能尽如我的意?弥勒菩萨笑哈哈,大着肚子装天地。他人若骂我,当着小儿戏,高骂上了天,低骂入了地。我若真该骂,给我好教意;我若无那事,他是骂自己。吃亏天赐福,让人懂道理。若不学忍让,气上又加气,因气得了病,罪苦无人替。多少英雄汉,因气亡了命,想到死亡时,其事过得去。他人来气我,我偏不生气,一句阿弥陀,万病皆化去。不气歌  相似文献   

9.
刘梁剑 《学海》2012,(1):160-164
本文从人物之际的角度探讨黄宗羲的"一本万殊"思想。黄宗羲从刘宗周那里接受了一个基本命题:"盈天地间皆气也。"黄宗羲的气本论在肯定人与物一气相通的同时,认为气化流行造成"万殊":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从人物之别到人禽之辨,黄宗羲强调,人性区别于物性的独特之处在于纯粹至善的不忍人之心。通过"心即气之灵处"的命题,一本万殊展示了更为丰富的意蕴。从气到心意味着天地万物的一气相通从本然状态转变为道德明觉状态。另一方面,"心即气之灵处"意味着心与气的相互确证。心与气相互确证,这一点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认识论意义:气担保了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的同源性,而这一同源性进而担保了"人心之理"与"天地万物之理"相互吻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儒家学派性说的首倡者。他认为,性是人初生的原始状态,与生命有关,而生命的起源,与天有关。天能以气生物,故人性自然含气。同时在孔子的视野中,人的欲求通过心的役使,凭借气(血气)表现出来,为此孔子发明了"戒"的工夫。"戒"凸显的是心与气的关系。孔子还提出,性之善恶与后天礼乐驯导("习")有关。孔子推崇善美之乐,认为这类乐能激发人性中的积极内容,同时提倡"不食"原则,旨在约束消极之气对人的影响。这便是孔子以气论性的思想逻辑。遗憾的是,孔子并未对人性进行善恶属性辨别。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也就是由人体内表象出来的“精神之气”。从体育学的角度看,孟子首先承认的是人的身体之内固有“物质之气”,这种固有的“物质之气”经由“养”之后,便升华成为“浩然之气”。人体之内的“物质之气”升华为“浩然之气”所经历的这个“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气”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气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之所以生气,往往也是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反应。但是,一个对自己命运负责的人,必然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调适自己,那就是:生气不如争气!有一位年轻人到当地一家最有名的装修设计公司应聘,老板一听他刚毕业,什么经验都没有,  相似文献   

13.
下棋     
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做惨笑状,或咕嘟着嘴做吃屎状,或抓耳挠腮,  相似文献   

14.
杨柳文 《天风》1996,(3):34-34
和我相处的人总是说我性格柔弱不易生气,以为像这样的人在世生存一百年也不会遇仇敌或死对头。可我清楚自己的心志,那就是原谅别人、宽恕别人。 我并非如人所评价的过于柔弱,也并非不生气,更非生来谦和。  相似文献   

15.
浩然之气是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伦理命题。朱熹在其理学构架内重新对“浩然之气”进行诠释,在他看来,“知言”是养成浩然之气的关键,亦即要通过道德认知的方式涵养出道德勇气,将血气转化为浩气。如此养成的浩气,可以推动道德实践的落实,使人以一种无所疑虑、恐惧的状态去实践。浩气具有道德实践能力,即在朱熹的思想当中,气不是纯然消极的,气可以有积极的面向,这也是“浩然之气”道德性的重要展现。“浩然之气”作为“道德勇气”其时代价值也就能更充分地展现出来,即今天依旧需要具有道德实践力、能抗风险、坚守价值的道德主体,此种道德主体必定是一身浩气。  相似文献   

16.
人生在世,岂能事事遂心?因此,生气是难免的。偶尔生点儿气,气消之后很快恢复常态对健康并无大碍。不过,一个人如果常生闲气、闷气或怨气,则对身体健康危害甚大,是形成多种疾  相似文献   

17.
孙带弟 《天风》2009,(7):60-61
尽管我们懂得“生气却不犯罪”的教导,但常常被怒气所胜,然后又后悔不已。“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1:20),发怒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影响了人际关系。这怎么办?生气却不犯罪,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8.
情绪与健康     
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们在探讨心理状态与健康的内在联系时曾做过许多试验。如美国的一位叫做艾尔马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试管插入到0℃的水中,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是澄清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质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把这种含有紫色  相似文献   

19.
在烈日下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  相似文献   

20.
无期的飞絮     
一个人呱呱坠地的瞬间,就负着了一份沉沉的重荷。也许这就是对人生的责任吧。快乐的时的海洋,使人豁然心胸开朗。哀伤、痛楚此刻又算得了什么呢?一个声音用有把握的口气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