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高峰、退溪“四端”“七情”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朝著名学者奇高峰曾就“四端”、“七情”能否分属理气,与李退溪展开辩论。从1558年高峰首见《天命图》,对退溪手订“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提出批评,至1566年李退溪在《与高峰书》中认为二人“始参差而异序,卒烂漫而同归”,论辩历时八载,成为朝鲜儒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朱子学内部的一场争论,思辨性很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二人都声言自己是对纪儒思想的阐释和继承,而真正坚持朱子正统观点的是奇高峰,李退溪则对朱子性理学做了重大修改。所以论辩过程中高峰文理谨严直壮,话难迭掷;退溪上下迂曲…  相似文献   

2.
退溪发展了朱子主敬学说,把"敬"作为治学的根本,将其贯穿为学的始终。在退溪思想中,"敬"是心的主宰与存在方式,其核心要旨就是遏制欲望,恢复作为人道德之根源的道心。他集中阐发了关于心的本性和修养的问题,从而探讨"为人"与"成圣"的路径,进而在"知行并进,互为轻重"辩证思维指导下,把敬工夫与道德的"行"结合,践履"敬"思想于日常之中,最终实现人行为的道德性与身心价值的中正性相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道德修养工夫上,高攀龙重提程朱之学,以矫王学末流狂肆之弊。他的修养工夫尤重主敬,其主敬思想基本继承程朱之义,但也受惠于阳明学的激荡,既避免了程朱主敬过于拘迫,"似中而欠庸"的流弊,也扭转了阳明学者在敬畏天命处不足,"似庸而未中"的偏颇,可谓"中庸"的主敬说。  相似文献   

4.
李退溪是朝鲜性理学之巨擘,其学以朱子学为宗。他曾撰文严厉批评王阳明。在李退溪与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辩论中,双方均援引朱子的文献作为论据,且自认为忠于朱子的观点。然究其实,李退溪对孟子“四端”说的诠释预设了一套与朱子性理学系统不同的义理架构,虽然合乎孟子的文本,但却脱离了朱子的基本立场。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理”能否活动?在朱子的性理学中,理是气之所以然,只存有而不活动。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证明:李退溪在诠释朱子的理气论时有意无意地赋予理一种活动性,而逸出了朱子性理学的架构。  相似文献   

5.
关于“四端七情”的问题在中国儒学尤其是朱熹哲学的心性论方面占有核心的位置 ,但并没有被朱熹以后的性理学者们继续关注 ,却得到韩国朝鲜王朝 ( 1 392— 1 91 0年 )的性理学者们的吸收及发挥。退溪与栗谷并称为韩国性理学的双璧 ,虽然他们都受到朱熹哲学的影响 ,不过在朱熹哲学的基础之上两位学者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栗谷的“四端七情说”在理气之妙、理通气局、气发理乘等理气论的基础上发挥了朱子学 ,他反对退溪理气互发的观点 ,对朱熹哲学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6.
李退溪是朝鲜李朝的著名朱子学者,被称为"朝鲜的朱子"、"东方百世之士"。他是严正而系统地辨斥阳明学的第一个朱子学者,拉开了朝鲜时代阳明学辨斥史的序幕。本文首先分析《传习录论辩》中的"至善"论辩和"知行合一"论辩,检讨李退溪辨斥阳明学的具体内容。然后采用"庄敬本体"和"悦乐本体"的图式,说明李退溪排斥阳明学的原因。退溪认为,根据朱子学,可以实现他所想的为圣之学,故反对阳明违背朱子的格物说而建立"心即理"。尤其是,退溪以庄敬心体反对阳明的悦乐心体以为放荡,"类禅"。这样,阳明学被退溪学激烈批判,在韩国迟迟不振,几乎没有机会给韩国儒学添加悦乐本体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李退溪对王阳明的批判,是朝鲜阳明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从心灵哲学看,王阳明与 李退溪的观点分别代表了对行为主义的反对与辩护。按照王阳明,孝行不必然伴以孝心,他 把那种有孝行而无孝心者称为“扮戏子”;按照李退溪,孝行必然伴以孝心,无法想象一个 人有孝心却无孝行,或有孝行却无孝心。王阳明的论证对行为主义构不成威胁,并且他本 人最后也倒向了行为主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朝鲜李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性理学家,李退溪从哲学层面的“理动理尊”推演出伦理层面的“理发”“四端”,把“四端”提高到纯粹性和创源性的高度.对退溪来说理既是道德的基准同时也是原则,更是人超绝的道德能力,而“四端”作为先天而又内在的道德情感,无需外在的牵引,自己便有自我实现的力量.作为彻底的性理学者,退溪主理的道德哲学方法论不仅保持了性善论的儒学传统,也不同于主气论的情境主义,在伦理倾向上表现为坚定的原则主义,在实践上必然诉诸境界说和“对越上帝”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9.
以图像表达思想,并对于图像本身作出解说,在北宋以后的儒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可以看作这方面的典范。周濂溪之后,不仅宋明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解释《太极图说》的作品,有的甚至模仿周濂溪“太极图”而制作类似的图式以表达其思想。而且,随着朱子学在韩国的传播,周濂溪《太极图说》对于朝鲜理学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朝鲜中期郑秋峦的《天命图说》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周濂溪《太极图说》和郑秋峦《天命图说》可以作为东亚地区“思想图解”的两个范例。本文以周濂溪《太极图说》和郑秋峦《天命图说》为中心,讨论“思想图…  相似文献   

10.
刘敏 《周易研究》2023,(1):94-104
“心为太极”是邵雍提出的观点,本由先天易学的象数推出,有天地之心为太极之义,学者可以通过观物、虚静的功夫复见天心。朱子学对此的阐释大为不同,强调心对太极之理的本具,但本心为太极仍然可以成立。此说在朝鲜性理学的主理一派那里成为论心的重要依据,极大地丰富了性理学的心论类型。李退溪依此而强调心之未发唯理,因其所言理具有活动性,故只需用主敬功夫便可以优入圣域。李寒洲则进一步提出“心即理”,但其理不能直接活动,故其功夫既不如退溪直截,也没有阳明学良知呈显的自然之妙。退溪之说于朱子学有所溢出,寒洲之说则仍能合乎朱子之意。  相似文献   

11.
李退溪(湿)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时代的理学大师,是东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建的"退溪学"是一博大而深途的思想体系。"退溪学"既集朝鲜朱子学研究之大成,也直接吸取和蕴含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精髓。退溪先生自幼就熟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孔孟儒学对他影响颇深。在《退溪先生文集)}中,常见"孔颜曾孟"或"孔孟程朱"提法,而孔孟儒学思想也渗透在他的言行思想之中。退溪的政治哲学,就与孔孟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吸取了孔子的"仁"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竭力推行孔孟儒学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首先,退溪从君与民在经济…  相似文献   

12.
陈荣捷先生曾从儒学的整体发展上把理学看作一大模式,认为从广义上可以把朱熹也看作心学,从朱熹到王阳明,亦是理学的发展进程。退溪学对理学的发展不仅是继承朱子,亦可以说是以阳明心学的传播及对阳明心学的批判为中介。退溪学与阳明学大约处于同时代,面对朱子学在明初以后向着心性道德之学发展的形势,及提出的理论课题,他们从不同方向上发展了朱子的心性之学(或可从广义上称为心学)。阳明学走了体用合一之路,他以“一性”消解心、物对立,将外物移至心中,以期杜绝士大夫外事物以求理的“口耳之学”;而退溪学走了体用重整之路,他分析理、气,心、性,心、理之不同,在“心统性情”的基础上主“性情理气分发”说,侧重理、气在性中及情中的分别。退溪的“四端七情”说是坚持朱子的以“理”为本体的路线,而对朱子心性学的发展,也是对宋明理学乃至东亚儒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取名为"敬"。画面中,河水清澈透明,缓缓流淌,河面上渔船点点,自由抒情。河的两岸杨柳挺拔,苍翠欲滴。河坡下是一片低洼的田野,稻谷吐穗,丰收之喜弥漫。整个画面是一幅乡村风景美图,与"敬"这个主题怎么也拉扯不上关系。弟子观摩画作几天,苦思冥想,不得要领。于是问画家,这幅画里到底藏着何种玄机。画家对满脸疑惑的弟子解释:"‘敬’的初文即‘苟’。清代学者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提到:‘敬’警也,恒自肃警也。敬有戒谨义,苟训急敕,敕  相似文献   

14.
退溪的道德哲学中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如何把知 识转化为德性,这里的德性出于知识但不等同于知识。退溪的道德体系建构包含了如何通过 学习知识寻找内心中的本然之性,借此来恢复自我,做具有理想人格的儒士。退溪关于心的 思考意在确立人的道德主体精神,在对“理气合而为心”的阐释过程中,认为理是普遍的道 德原 则,而心是人真正的主宰,具有自我超越的普遍道德精神,人不仅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而 且还是心本体的自我呈现。退溪在揭示理和气的本质时,明确了道德行为的主体,利用理 的特性来探求普遍的价值,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作为道德规范的“敬”。  相似文献   

15.
李退溪思想中的内在矛盾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在治学方法上 ,他一方面强调儒家执两用中的“中道”原则 ;一方面却又将儒门之外的其他学派通通斥之为“异端”。(二 )在学术理念上 ,他一方面主张“吾道自足” ,把儒家思想视为完备无缺的体系 ;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接受佛、道两教的暗中影响 ,在某些地方“援引求合”。 (三 )在生活态度上 ,他一方面倡导“内圣外王” ,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理想境界 ;—方面却又一再辞官 ,用佛、道两教的出世哲学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热衷于“退隐田园”。 (四 )在艺术实践上 ,他一方面宣称“诗为末技” ,主张儒者不以诗文辞章为务 ;一方面却又认为“不可无诗” ,并在诗、文、书法的创作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正视退溪思想中的这些矛盾 ,并不意味着抹煞退溪思想的历史贡献 ,而能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位儒学大师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赖换初 《伦理学研究》2012,(3):40-44,141
“敬”、“让”是《礼记》这部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礼学文献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礼记》在关于为礼必须端肃、恭敬、谦让的大量记录和论述中,对“敬”和“让”的伦理意义作了独到的阐发,在中国伦理史上首次提出了“敬让之道”的概念,视“敬”“让”为君子必具之德,并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也首次提出了“敬业乐群”这个职业道德的核心概念.《礼记》所阐扬的敬让思想,丰富了中国伦理学理论宝库,对中华民族敬让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朝鲜朝中期,经过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性理学者的学术努力,程朱理学及其文化认知已经以某种方式和途径进入了社会成员的文化心理结构当中,形成某种特定的认知图式,产生了文化上的赓续和同化过程。而这种文化心理又反过来作用于朝鲜朝对阳明心学的群体认知,形成了延缓并阻碍吸收新学术思想的环境背景,从而影响整个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出于确立和维护本国正统道学的需要,以晦斋李彦迪和退溪李滉为代表的朝鲜道学家从学理上积极研究程朱理学,探讨并选择性地继承其心性理气观念,从而在朝鲜性理学内部形成了一整套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朝鲜朝中后期阳明心学受到顽强抵制,未能在这块儒家思想成为精神文化支柱的的异国土地上开花结果的历史原因。西厓所主张的“王学创立是为了纠朱学末学之偏”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朝鲜学界的部分视角,表明朝鲜学界已经对阳明心学的历史意义有了一定认识。  相似文献   

18.
康熙大帝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  相似文献   

19.
【】武王克商的事实促使周初的统治者反思权利更迭背后所隐藏的“秘密”,促使他们赋予权力更迭以某种思想逻辑。周人继承了殷人的天命观,将自己的历史叙事置于天命的权威之下,同时指出,天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权更迭的过程就是天命转移的过程,“德”是沟通天命与人事的纽结。周人通过“德”将天与人整合起来,并通过“配德于天”和“敬德保民”的逻辑展开,富有创建地触碰到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表达了周人的历史反思意识,首开中国政治伦理之先河。在周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两种力量的交结与撕扯:既有天帝崇拜的残余,又有人文思考的曙光;既有天命思想的纠缠,也有人文精神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李浩然 《世界哲学》2023,(1):114-123
杨时与程颐关于《西铭》的讨论在经过“体”与“用”、“理一”与“分殊”两层概念诠释上的演进之后,最终指向了何以在道德普遍性中实现差等这一问题。儒学东传之后,此问题得到了东亚儒者的关注与回应。韩国儒者李退溪把《西铭》视为“求仁”之学,并提出“求仁”的实践必须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差等关系中展开,并由此形成了“亲切求仁”的主张。日本儒者山崎闇斋受容了李退溪的观点,进一步明确了“求仁”过程中发挥道德主体自觉的重要性,提出“仁之意思滋味”只能在“亲切处”得以体认的看法。在李退溪和山崎闇斋的这种回应下,东亚儒学之主体性亦随之凝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