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逻辑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许多棘手的看似复杂的问题只要用一下逻辑马上就可以迎刃而解。当然,逻辑包括很多方面,这里只介绍逻辑推理中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是一个前提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和结论为直言判断的假言推理。根据真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特征:前件真时,后件必真;后件假时,前件必假,我们可以得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正确形式,即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下面就具体案例谈一下第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一 假言推理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假言判断,并根据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的条件关系而推出结论的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前提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假言推理。这种推理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大前提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小前提和结论是由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组成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在直言判断的推理中,有所谓直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即通过改变一个直言判断的形式而推出另一个直言判断的推理。与此类似,通过改变一个假言判断的形式,也可以推出另一个假言判断,这种推理可称为假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对于这种推理的一部分形式,现行普通逻辑教材已经论及。如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之间的等值转换,假言易位推理,都是假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的特例。但无论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之间的等值转换,还是假言易位推理,都不足以囊括假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的全部形式。故本文拟对假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作一番全面的探讨。如前所述,假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就是通过改变一个假言判断的形式而推出另一个假言判断的推理。按其变形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前后件换质法、前后件换位法、前后件换质位法。  相似文献   

4.
一、区别三种条件假言推理在思维实际中用得很多,教学这部分知识,难点在正确区分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与充分而且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上。而要正确区分这三种不同条件的假言推理,首先要善于区分三种不同条件的假言判断。在自然语言中,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是用“如果……就……”“只要……就……”这样的联结词来联结前后件的;前件的存在。可以决定后件的存在,因此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例如:“把一个抗病品种推广到另一个地区,如果那个地区的病菌类  相似文献   

5.
《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第8期姜成林的《假言、选言判断结构剖析》一文认为,假言判断的前件、后件和选言判断的选言肢都不是判断,最多也不过是命题。我认为姜文观点值得商榷。在论述假言判断时,姜文举例说:“如果物体加热,那末它就会膨胀”,这里前件只是一种条件,无所断定,有所断定的只是后件。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们机关流传一种舆论:“某某在调整班子时得到了提拔任用,一定和他熟悉的某领导有‘关系’。”这种舆论可以蛊惑一些人,但它却不能愚弄肯于动脑筋、善长分析判断的人,是真是假,只要用形式逻辑进行分析,加以调查核实,即可分晓。上述舆论的发起者,实际是运用了一个省略假言判断前提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如果进行还原,其完整形式应该是: 只要和领导有熟悉的关系,就能得到提拔任用; 某某在调整班子时得到提拔任用; 所以,某某一定和领导有熟悉的关系。这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存在事实和逻辑两方面的错误。从事实方面看,作为推理前提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不真实的。因为,第一,三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形式逻辑教科书一般都把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并把复合判断定义为:“由简单判断组成的判断”,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这种判断的逻辑特征就在于有条件的断定某一事物的情况。如,“如果物体加热,那么它就膨胀”。我们从这个假言判断的完整的有机整体来分析,它只是在后件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即,“物体膨胀”。而这一断定是有条件的,即以前件“物体加热”为条件。在这个判断中根本没对前件和后件各自分别进行断定。  相似文献   

8.
“问——答”是人们交流思想、科学发现、组织教学、新闻采访、论文答辩、治病问诊、获取信息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问”与“答”中有逻辑,我们注重研究妙答中答案断定的逻辑方法,对于巧妙地回答问题有很大作用。“问”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有疑而问的问句,“问”的本身不表达判断,但“问”总是与“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问”的答案却是判断,其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情况下都是陈述句。凡答案都有所断定,或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本文就妙答中答案断定的逻辑方法作些探讨: 一、假言断定。所谓假言断定,它是用假言判断作出断定,即假定某某条件成立,然后引出一个结果。这是常见的一种妙答的逻辑方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千奇百怪的,有时会遇  相似文献   

9.
推理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内容,推理的依据是概念、判断的逻辑性质。为了正确推理,形式逻辑总结了各种推理的规则及推理的结构形式。对这些规则和结构式的掌握,学生一般反映理解难,记忆难。而在讲述概念及三段论推理时,许多教材使用了欧拉图,使其内容直观化,也易理解和掌握。受此启发,笔者在假言判断及其推理的教学中,用简单的电路图方法建立了假言的直观模型,教学效果甚佳,望在此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0.
辨“会”     
“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这个假言判断恰当否? 任祖镛的《复合判断与复句》(见《语文学习》1981.10)中认为不恰当,理由是:“‘天上有黑云’并不是下雨的充分条件,应改为‘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可能下雨。’即后件为或然判断而不是实然判断。”晓照的《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1.2)却认为这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逻辑学试题     
一、填空: 1、逻辑学是研究﹍﹍的科学。2、划分是﹍﹍的逻辑方法。3、根据性质判断逻辑方阵的真假关系,已知A判断真,可推知E判﹍﹍,I判断﹍﹍,O判断﹍﹍;已知E判断假,可推知A判断﹍﹍,I判断﹍﹍,O判断﹍﹍。二、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定义?它有哪些规则? 2、什么是概念间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试各举一例。3、什么是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什么是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它们各有哪些正确的推理形式?并请列出它们的公式。  相似文献   

12.
12岁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富熹  唐洪  刘彭芝 《心理学报》2000,32(3):269-275
以三类不同题目(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与生活经验相悖、与生活经验“脱离”),探查了12岁普通儿童与数学成绩优异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通过对测查成绩的聚类分析,可将被试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从而显示出同一年龄儿童不同的推理能力发展水平:普通组儿童有关推理能力已有初步发展,但推理过程仍经常受其具体内容的束缚;数学成绩优异组儿童假设思维和演绎推理能力协调发展,“形式”从“内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理思维活动能较好地符合有关逻辑规则。这两组儿童假言推理能力的差异可能跟智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通常所说的逻辑方阵是用以表示性质判断或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的。现在如果我们把它的含义扩大,那么这个逻辑方阵也可以表示复合判断及其相互关系。在这个赋予更多含义的逻辑方阵中可以用来表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等几种基本的复合判断,并能直观地显示这些复合判断之间的关系。这个逻辑方阵表示如下(图<一>)  相似文献   

14.
第四,在其他部分的练习中,都要求考生认真牢记各种思维形式的规则和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如定义的规则,直言判断直接推理的规则,三段论的规则等等,对于这些规则,我们不仅要熟记,还必须能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比如:演绎推理中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之一是: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就能肯定其后件。用此规则,我们就可以构成以下几种具有不同要求的习题。 一种题意为:以p→q和p构成前提,可得出  相似文献   

15.
有的逻辑书认为在文章和著作中有时用表达充分条件的联结词“如果,则”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例如: 如果某一理论是真正科学的理论.那么它就一定是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的。并认为由于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可能省略联结词.因之看一个假言命题是不是充要条件假言命题,主要  相似文献   

16.
三支论式及因明学说实质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鸿伟 《现代哲学》2002,(3):113-117
本文从卢卡西维茨关于亚氏三段论的分析出发,针对学术界中“三支论式”是三段论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假言转为三段论推理或外设三段论推理等观点,从工具的使用到工具的锻造这一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看法不同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三支论式”及因明学说的实质是论证而不是推理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7.
1.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从思维内容各不相同的各类判断和推理中抽象出来,并为它们各自共同具有的一般形式结构。它包含有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2.辑逻常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的结构中保持不变并决定这种结构的逻辑特性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则q”中,“如果……则……”就是逻辑常项。逻辑变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结构中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换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贝q”中“P”,“q”就是逻辑变项。3.以A、B代表两个概念,以a、b分别代表两个外延,真包含于关系是,所有的b是a,并且有a不是b,那么,B与A就真包含于关系,或者说,B真包含于A。  相似文献   

18.
4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副教授陈波在北京市逻辑学会作了“道义逻辑概观”的报告.陈波说,道义逻辑又叫义务逻辑、规范逻辑,它是研究含有规范表达式的语句的逻辑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推理关系的逻辑学科.这里所谓的规范表达式是指义务、禁止、允许、承诺这样一些概念.道义逻辑的发展,其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当时已有逻辑学家认识到从“如果P则q”可推出“如果应该(或允许)p则应该(或允许)q”,近代的莱布尼兹和边沁就是道义逻辑发展不同方面的代表.莱氏发现必须、可能、不可能;义务、允许、禁止;所有、有些、没有三组概念有类似性;边沁讨论了命令逻辑,他把道义概念和意志连在一起,其原有概念有命  相似文献   

19.
两个疑问     
读你刊去年第2期所载《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我有两个疑问。一、“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试析》说:“这是一个恰当的假言判断。——这个“会”是可能的意思。”《试析》的意思大概是说这个假言判断的后件是或然的,因而整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按,“会”表示有可能实现,但它所表示的可能性却偏重于必然,而不是或然的。它通常用来表示将来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一、“吴牛喘月”答案满奋自认为面临一个二难推理: 如果靠北窗去坐,就会受风寒;如果不靠北窗去坐,就会违抗皇命。或者靠北窗去坐,或者不靠北窗去坐,所以,或者受风寒,或者违抗皇命。这是一个复杂构成式的二难推理。一个真实而正确的(有效的)二难推理其假言前提必须真,不能犯有强加条件、混淆条件关系的错误。其选言前提不能遗漏必要的选言肢。其推理过程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