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02,(9):34-36
广东省佛教协会:你会粤佛[2002]24号文,即《关于僧人去世遗产处理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遵照佛教的传统规制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规定的精神,函复如下:佛教自从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创立僧团以后,形成了不同于世俗社会的以佛教信仰为核心,以托钵乞食和财产共同共有为基本特征的佛教僧团组织。为了维护僧团组织的延续与发展,佛教戒律规定“一切亡比丘物,尽属四方僧。”从此奠定了寺院僧团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汉族地区并建立僧团组织以后,虽然与佛陀时代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有很大改变,但基本上保持…  相似文献   

2.
常静 《佛教文化》2023,(1):105-109
佛陀住世时,出家人为了去除骄慢之心,为信众广种福田,同时也为了省缘修道,并不举火做炊。每当饭食之时,众比丘就会托钵到施主家中乞食,为信众种福田。从佛世时起,乞食制度不仅成为佛教的修行方式,也是为施主种福田的重要方式。对于施主来说,若能以恭敬虔诚之心,以上妙饮食供佛斋僧,就能获得诸多不可思议功德。  相似文献   

3.
种菜小记     
闲云 《法音》2000,(8):41-41
随着中国僧团入住蓝毗尼中华寺,汉传大乘佛教的种子又重新播撒在佛陀的故乡。古德有言:法轮未转食轮先,修行进道、弘扬佛法,也要靠适当的营养来资养命根。 在佛陀时代,沙门释子依照佛制是托钵乞食或接受施供,今天的上座部佛教僧人仍保持着这样的传统。因地域关系,中国汉传佛教却有着不同的习惯。 汉传佛教的特点之一就是素食。不过须根据人体需要,用丰富的菜蔬来补充营养的缺乏。如是吃菜又成了第一大问题。而尼泊尔人的饮食习惯,是以一种叫“摩色拉”的粉末调味,以土豆为主料炒制的混合菜,味浓而辛辣,再配上黄灿灿的尼巴利小豆…  相似文献   

4.
法苑谈丛     
二、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说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作“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  相似文献   

5.
禅光 《法音》2002,(12):23-26
这是一个关于释迦牟尼佛行化的动人故事。佛陀65岁那年夏天,在居楼(Kuru)的城郊与住在那里的三百多位比丘一起安居。在安居中,佛陀给比丘们讲说《四念处经》。这是一部关于禅修的经,非常重要,因修习四念处可速得解脱。比丘们在导师佛陀的指导下,都得到了甚深的法喜。安居结束后,佛陀便回祗园精舍。清晨,当佛陀进入舍卫城时,发现全城死一般的寂静,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深锁,街上没有一个行人。佛陀手里托着乞食用的钵,轻轻地叩响一家施主的大门。施主听见有人叩门,便把门张开一线窄缝,看清楚是尊敬的佛陀站在门外,赶忙开门…  相似文献   

6.
心皓 《法音》2003,(5):40-41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庞大的僧团组织,为了修行自律和传教度人,佛陀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需要,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戒律和生活制度。佛教僧团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当时印度出家隐修者的习惯,实行托钵乞食制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民俗风情,中国僧人食物的来源、饮食形式与内容,就形成了另一番风貌。寺院除严格素食外,还根据有关戒律制定了相应的用斋过堂仪轨,这已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过堂”,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便,在僧伽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日早晨和午前,当云…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4,(5)
正本刊讯5月6日(农历四月初八),为本师释迦牟尼佛诞辰吉日,杭州市佛教界举行2014"东南佛国·杭州"托钵行脚——福慧行大型佛教慈善活动,再现佛陀时代比丘僧团的托钵行脚生活。灵隐寺"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揭牌仪式也于当日正式举行。早上八点半,在市佛协会长、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及副会长定本法师等诸山长老的带领下,灵隐寺法师与杭州市属各大寺院法师、杭州佛学院学僧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6,(4)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比丘的职责》。也就是说,根据佛法,一个比丘应该对佛教、对社会尽到什么样的责任。当初,佛陀建立僧团,曾经告诫弟子:“比丘应为人类谋福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比丘要进行自我修持,要修戒、定、慧,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应具有丰富的知识,深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2013,(1):124-125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对学识修为较高的僧尼称谓:(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2)经师: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也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3)论师:指精通论藏或诠释佛教经义的僧人;(4)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5)三藏法师:指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达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6)大师: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法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谥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7)尊宿:“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8)上人: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法的僧人;(9)讲下:对知名法师的尊称;(10)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相似文献   

10.
<正>一、戒律的特色:教规不违国法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在制定戒条时便遵循"教规不违国法"的大原则。以不偷盗戒为例,该戒是佛陀在王舍城制定的,起因是一位比丘盗未生怨王的木料,被未生怨王抓住后呵责说:"汝当合死!"在呵责这位比丘后,佛陀询问曾在朝廷任大臣的迦楼比丘,依据摩揭陀国的国法,偷盗多少将被处以极刑。迦楼比丘回答说:"满五磨洒。"这在《四分律》中有明确记载。佛陀  相似文献   

11.
蛇出没注意     
《佛教文化》2011,(5):127-127
在佛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率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见路边有一坛黄金,佛陀立刻对阿难说:“看,毒蛇。”阿难亦应声答道:“果然是毒蛇。”师徒俩的对话恰巧被附近一对农民父子听到,便怀着好奇心前来观看。  相似文献   

12.
佛陀时代的僧伽只是一个苦修团体,他们过着独身的集团生活,不许从事生产经营,不许私蓄任何财物,甚至是"不三宿于空桑之下",以免生贪恋之心。他们过着托钵的乞食生活,过午不食。早期佛教的居士弟子,是佛教的支持者,主要任务是向僧团布施,提供僧尼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在《四十二章经》里,佛陀指示说:"除头发为沙门,受道法,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由于这种苦修生活毫无财物牵挂,也就无所谓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3.
唐思鹏 《法音》2003,(8):3-8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可从两个方面加以介绍。一是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二是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一、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一)教分三时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中说,世尊说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佛陀在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缘起,彻悟诸法实相而圆满成佛,成佛之后到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为賅陈如等诸声闻比丘转四谛法轮。所以《贤愚经》卷六说:“佛初得道,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广度众生。”[1]不过此时所转法轮,是声闻相应契经教法,属于“唯法无我”的小乘教,虽然殊胜希奇,能使不少众生闻法解…  相似文献   

14.
声音     
很多人感觉,烧的香越多,佛陀越会保佑你,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心澄法师呼吁大家在去寺庙的时候,摈弃“烧高香”的陋习,他说,作为僧人其实非常提倡大家一炷清香来拜佛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3,(2):14-38
圣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毗舍离教导众比丘修习"不净观",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以通达无我,对治贪欲。弟子们虽依教奉行,但没有正确领会佛陀的教诲,导致"厌患身命,愁忧不乐,叹死赞死劝死"现象发生;还有比丘或索刀  相似文献   

16.
唐思鹏 《法音》2003,(9):10-19
二、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唯识学虽出自佛陀所说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成为印度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在佛陀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慈氏、无著、世亲三位菩萨的大力推阐和弘扬才得以实现,这中间既经过了部派佛教时代,也经过了中观学派时代。(一)部派佛教的出现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在佛陀灭度后大约一百年左右(公元前370年前后),因大天比丘提出“五事”,后称“大天五事”,便酿成教团之争,遂致分裂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大天比丘是印度佛教大众部的始祖,“五事”是指大天在教义上的五种主张。依《异部宗轮…  相似文献   

17.
广兴 《法音》1995,(10)
《那先比丘经》节选广兴《那先比丘经》虽说是以经而命名的,但它并非佛陀所说,它记载的是公元前二世纪入侵印度的希腊系国王弥兰陀与印度的大德比丘那先的一场有关佛法的问答。在此经中,弥兰陀王作为一位在家佛教徒与那先比丘讨论了许多至今人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如人为...  相似文献   

18.
闻缘起偈见解脱义妙音智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Mahāvagga)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摩...  相似文献   

19.
在《四分戒本》中,尼萨耆波逸提法(舍堕)的始三条即是有关迦絺那衣的。迦絺那衣是比丘夏安居结束后(解夏时),信众们供养给僧团之衣,比丘们必须在安居结束后的一个月内行迦絺那次法。自信之比丘受此衣后,称之为迦絺那衣;此一月也名之为迦絺那月。佛法传入中国后,由于比丘们在著衣及修持方式上均有所改变,故此法在中国已难见到。但是,在南传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迦絺那衣法仍存在。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中“迦絺那”条未释云:“此衣诸说纷纷,后世注释家之说。多不可信。”其说虽多有偏颇,但足见中国古代对此衣之事了解亦很模糊,译者认为此法未得传播恐为主要原因。本开示为缅甸比丘熙亚多·乌·比晾怛蜜(Sayadaw U Pannathaamy)长老所讲,长老于修持和三藏方面都很精通,目前常住马来西亚弘法。译者从蓝毗尼缅甸止观禅中心的德国比丘熙亚多·乌·维卫喀难陀(Sayadaw U Virekananda)长老处得此开示之英文本,试译成中文,以增进大家对迦絺那衣的认识。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维卫喀难陀(Virekanda)长老回欧洲弘法,笔者请教了蓝毗尼缅甸大金塔寺的缅甸比丘阿醒·耸达惹(Ashin Thoundara)长老,又  相似文献   

20.
上座部佛教系列之二──比丘僧伽的建立学愚在佛陀时代,印度的哲学及宗教出现了两大阵营,即传统的婆罗门教和新兴的沙门运动。佛教作为沙门运动的代表,最早树立了追求出离的思想,建立了清净梵修的比丘僧团。僧伽,巴利语Sangha,意为和合众,为奉行佛陀教法,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