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明(hatuvidy口)是发源于印度的论辩逻辑。它当然也可以用来“自悟”,此时立论者所形成的推论纯粹是一种内心的思维活动,因此称作为自比量(svarthanmdna);然而因明主要的功能在于“悟他”,即是在论辩中进行论证和反破,这种旨在悟他的比量,称作为他比量(pardrthanuman二)。因明作为主要作用于论辩的逻辑对语用问题甚为关注,因此它对论辩的语用规则有具体的阐说,还建构了一个语言交际的四元语用模型,并揭发了一系列语用谬误。一、论辩的语用规则论辩的语用规则主要表现在简别(mdtrat画)上,简为分别、选择之意,别即差别,…  相似文献   

2.
当代论证理论中"论辩术"之理论视角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一种以语用论辩术理论为代表,将"论辩术"外化为论证活动的程序与规则,另一种以非形式逻辑理论为代表,将"论辩术"内化为论证成果的属性或品质。对这两种"论辩术"的解析将揭示出语用论辩术与非形式逻辑在规范性理论之建构与情境性实践之关注间的深层差异,同时也展现出其自身在谬误研究及论证界定等当代论证研究议题上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3.
严锡禹 《天风》2016,(9):26-27
汪维藩老师在《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一书中,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思想引入中国神学,提出了“生生神学”的主张。在论证这一观点时,汪老师引用了蒙古人的长生天信仰,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长生天“就其静态来说,是一位‘永存的上帝'(An Ever一lasting God);就其动态来说,是一位‘永远创生的上帝'(An Ever-generat ing God)”(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在这篇短文里,我将比较Huw Price(【7】)和我本人(【9】)关于否定的对称性处理的两种不同方式,并与Robert Brandom关于承诺、资格和不相容性的分析进行对比。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归为Brandom所谓的规范语用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的语义学反实在论:语汇的含义是由人们的受规则支配(即规范的)的语用实践(语用学)予以明确的。这样的处理不同于直觉主义者的语义学反实在论,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方式,使得我们可以区分“A”和“A得以保证”的推理意义。尽管“证明”具有某种中心地位,但“实证”并不是意义的首要承载者。而这种区分植根于对人们语用实践的细致分析。一方面,根据Price以及我本人的看法,人们既做断定也做否定;另一方面,Brandom则区分了自上而下的承诺与自下而上的资格,以及据此而定义的不相容性概念。本文考察这些不同进路之间的各种关联,并讨论从这些考察中浮现出的一种关于证明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信念逻辑的有趣之处在于:可以在没有清楚的存在与等同条件下,建立一套元目的形式理论。现有的合理且可能为真的形式系统皆因为著名的“知识拥有者的悖论(Knower’s Paradox)”而导致不一致。这篇论文将建构一套第一人称信念的形式系统。用来建构系统的信念将来自内在观点,因此信念的拥有者将不在讨论的范围中。此外,本篇论文将论证信念的背景将扮演语意、知识论及语用的角色。本篇论文建构的系统将是标准初阶逻辑的有限延展,并将使用到引述。本系统所使用的公理及规则相对较弱,且因为太弱而不足够,因此导致了系统的不一致。本论文欲藉此论证:可被定义的信念集合将不可能被找到。在现有的信念理论及所有的第一人称信念理论中,有限且可被定义的信念集合皆为不一致的原因在于并未涵盖我们真实拥有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谢耘 《逻辑学研究》2019,(5):98-108
由于权衡论证中同时引用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来证明一个观点,它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论证类型,并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和探讨。非形式逻辑学者认为,权衡论证对应着一个“将正反两方面理由加以权衡后得出结论”的特殊机制,因而需要通过增加“平衡考虑前提”来对其进行逻辑重构。这一做法强调反面理由的逻辑功能,但却带来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借助语用论辩学的理论工具,可以将权衡论证解析为一种策略操控的特定模式,这一分析不仅能很好地揭示权衡论证的特点和机制,而且还展现出理论上的简洁性和优越性。权衡论证中引述反面理由的目的,并不是为结论的证成提供逻辑依据,而是为增加说服效果而采取的修辞策略。进而,要刻画权衡论证的基本特性,其关键在于阐明其中所运用的特殊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它如何增进了论证对于听众的说服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生存伦理学角度分析孔孟儒家的天命观,可以认为在儒家的生存谋划中,“顺天休命”的思想是其根本,也表明了其宗教性根源。“天”由最初的意志神、“命”由最初的宿命逐渐被扬弃为面向事情本身的形式指引,表明了儒家极力回到原始生存经验的努力。在其间发展出的启蒙心态,即对“天”的临界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标志着儒家精神气质的成熟,既达致了启蒙精神所鼓吹的存在的勇气,又未走向西方启蒙运动中理性的虚妄。而知命、立命(将命分判为正命与非正命)、革命等思想构成了一个以“热爱命运”为中心的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8.
(1)天,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孟子的哲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关于它的内涵,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经过对(孟子)的认真研读和深入考察,不难看出,孟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天”的阐述和使用是随时随物随境而定。这样,对“天”的研读和解析就有一个语境学方法的问题,这是其一。在孟子哲学那里,“天”的内涵虽多义殊解,却是异中有同,这是其二。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至彼。这样方能于研究的推进有所稗益。(2)孟子哲学中,“天”指的就是上天、天神、上帝…  相似文献   

9.
《周易》中《既济》《未济》的考释黄玉顺《既济》、《未济》两卦,古来颇多歧解。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对《周易》古经的文献成分尚没有一个合乎实际的分析。笔者近年研究的结果,《周易》经文的构成有“述”有“作”:所“述”是引文,是作《易》者引用的古代文献;所“作...  相似文献   

10.
语用逻辑(illocutionarylogic)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外发展很快,在因特网(Internet)上有大量关于语用逻辑的新信息。语用逻辑最初作为言语行为理论的逻辑分析工具和逻辑分析系统,而今已发展成为新的学科,国外学者把它作为备选逻辑(alternativelogics)中的一种,认为它能够更好地为现实生活服务。语用逻辑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方面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本文是“命题的语用逻辑”(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的续篇。量化语用逻辑是一种能体现语用逻辑量化特征的高阶逻辑,是…  相似文献   

11.
徐竹 《世界哲学》2010,(3):99-109
布兰顿(R.Brandom)的规范性实践概念有三项主要内涵:(1)默会地遵行实践传统孕育的“隐性规则”是遵从具有明确阐释的“显性规则”的前提;(2)规范性意涵独立于因果性,是基于意向性之主客体不同方面的模态关系的差异,不可相互取代;(3)那些作为默会信念的“隐性规则”本质上并不是迥异于“显性规则”的东西,它们仍以话语推论关系为范型,仍需具备概念阐释的可能性。特纳(S.Turner)和劳斯(J.ROUSe)分别从“还原论的”与“非还原论的”自然主义立场批评布兰顿的观点。对这些批评的回应将会表明,为什么上述三项意涵对规范性实践概念而言是同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研究人格特质背后潜在的结构一直是人格心理学家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存在着人格结构因素(维度)之争;而论证某一人格特质结构的文化普适性(etic)或者文化特殊性(emic),则成为当今人格特质研究者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因而存在着彼一人格结构与此一人格结构能否相容之争。文章回顾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M),并通过比较中国人和美国人样本在“六因素”结构中的“人际关系性(IR)”和“开放性(O)”因素上的显性/隐性表现,指出人格因素数量及其理论定性之争很可能仅具有方法学意义,对于真正了解人格的本质并非关键。真正找到人类共有的和某一人群特有的人格特质结构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心理学家超越各自理论、彼此平等接纳、从文化的、乃至遗传的角度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北风乍起,她的短信随风而至:“天冷了,注意多穿点。”暴雨未至,她的短信抢先而到:“要下雨,记着带伞。”至于大雪时节,她的短信更是如影随形:“雪天路滑,不要骑车了。”“下班别急,路上走慢点……”一直以来,她的短信就如同一位贴身的保姆,时刻跟随着你。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抓两手”(“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和“两手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软”)的这一说法,既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种立场、观点,又是观察社会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尽管这一说法在实践上还没有能完全实现,但是,在理论上似乎已经属于“无需论证”的课题了。但是,“两手抓”和“抓两手”这一说法是不是只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之间?我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本身也同样存在“两手抓”和“抓两手”的问题。由于这个“说法”还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重视,因而在客观上影响了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明的冲突?——后冷战时代西方政治哲学述介(下)姚大志后冷战时代的西方政治哲学中,存在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上文所介绍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是前者的精确表达,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是后者的代表。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谬尔...  相似文献   

16.
西方逻辑哲学研究述介陈波总的说来,即使在当代西方,逻辑哲学也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学科,目前并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形。这点可由下述事例印证:其一,在一本1991年出版的英文新书《真理的准则──逻辑哲学引论》中,作者巴斯卡·恩格尔(PascalEngel)在引言部分指出:“这本书是逻辑哲学的引论。但‘逻辑哲学’是一个保护伞式的词,它容纳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研究风格。我认为,(关于逻辑哲学的)主题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既定看法。”其二,有一些所讨论的问题及其内容大同小异的英文出版物,却被冠以不同的名称:“逻辑哲学”,“哲学逻辑”,“现代逻辑中的哲学问题”,等等。这足以说明,逻辑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即使在当代西方也未完全成熟。现选择几本我认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英文逻辑哲学专著作一些简要评价,读者或许能从中窥见当代西方逻辑哲学研究的“全豹”。维特根斯坦写有一部《逻辑哲学论》,虽然也讨论了一些逻辑中的哲学问题,但更多的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哲学著作,并不真正属于这里所说的逻辑哲学专著。但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W·V·蒯因却写有一部真正意义的《逻辑哲学》(1970),该书的中译本已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分七章,分别题为意义与真、语法  相似文献   

17.
胡扬 《逻辑学研究》2023,(6):74-101
指代词语义理论(indexical semantics)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语境如何决定指代词的语义内容(semantic content),这一问题的实质是语境范畴下的实体如何通过语义理论交换成语义范畴下的实体。卡普兰二维语义框架下,作为词汇学规则的“语征”(character)是实现这一交换的关键,但该方案有诸多困难。在维索尔伦语用学及其语境图示的基础上,“ε-总条件”和“ε-语用图示”为“语义”与“语境”的范畴交换提供了词汇学规则以外的语用学解释。通过界定“对应点”,“距离函数”等概念,两类范畴交换模式得以呈现,即“正交换”和“偏交换”。两者让“指代词语义的语境解释”获得了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一语用学方案也存在多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记忆方式:自我调控、程序预设)×2(测试间隔:5分钟、3天)的混合设计,考察记忆监控的准确性对有效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即时测试中,“自我调控”组的回忆成绩与“程序预设”组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在延时测试中,后者的成绩显著高于前者;(2)“自我调控”条件下被试的学习判断相对准确,未出现高估;(3)“自我调控”未导致记忆的有效保持,可能是由于被试低估了程序预设那些可暂时提取的词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提出并论证一个表明哲学与文化关系的哲学观,即,作为文化学的哲学。虽然我对这种哲学观的阐释局限于西方哲学领域,但“文化学”本身却是一个比较哲学或世界哲学的概念,其内容和意义不可避免地展现于中国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之中,并影响着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世界哲学的发展方向。下面分别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识。一、何谓“文化学”?与“文化学”相对应的西文术语(以英文为例)是meta-culture,而不是cuturalstudies(可译为“文化研究”),也不是philosophyofculture(可译为“文化哲学”)。顺便说一下,meta一般译作“…  相似文献   

20.
意见收敛定理是主观主义概率论的一条重要定理,它表明随着证据的增加,验前概率的主观性将被验后概率的客观性所代替。意见收敛定理被看作主观概率的动态合理性原则,因而被用来解决休谟问题,即归纳合理性问题。然而,哈金有说服力地表明,意见收敛定理证明的是条件概率Pr(h/e)的收敛,而不是验后概率Pre(h)的收敛。主观主义概率论暗中接受的一个等式是:Pre(h)=Pr(h/e),通常称之为“条件化规则”。这样,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变成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合理性原则,即“最少初始概率原则”,将它同“局部合理性”观念结合起来便可为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加以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