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里“六天”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上清、葛氏道诸派经典,真正赋予其含义的却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刘宋天师道视“六天”为恶鬼,提出以善神“三天”代替。天师道对“六天”的这种解释,是在道教受到上层阶级的压制而儒家礼教祭祀制度受到重视,以及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六天”一词的出现与“三天”以及道教成立前的古代文献中的“九天”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试图对刘宋时期天师道“六天”说的含义,以及“六天”一词出现的缘由作一个分析。一、刘宋天师道“六天”的含义刘宋天师道经典《三天…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真"与"假"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考察。在认识论上,真假关乎知识与事实的关系,命题性知识,便被视为包含真假的陈述;在伦理或价值的层面,真假则常常与诚伪相涉,并具体表现为真诚与作假或伪善之间的关系。比较而言,中国哲学对后者更为关注,以中国哲学中的是非之辩而言,其中固然包含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假问题,但更多地侧重于价值意义上的正当与不正当或善与恶,后者在广义上关乎真诚(正当、善)与伪善(不正当、恶)之别。  相似文献   

3.
通常对约翰作品中“世界”一词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三层含义上,即将其理解为被造的宇宙、大地及其上的人类、以及其所特有的不接受基督的人群,这些都没有太大的争议。但从约翰作品中引申出来的第四层含义:“世界”同时包括“世界上的事”,即世俗社会中的机构、建制及文化方面,则正是引起争议的关键。本文认为,从约翰作品中引申出第四层含义从诠释角度看有些勉强;基督教主流思想家更接近于从前三层含义去理解“世界”一词,因此使得积极入世的态度成为基督教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在道德领域里,意志自由的真正含义首先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必然性的认识。“善”以“真”为前提,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只有认识和把握了道德规范的必然性才是可能的。从认识论角度,可以把道德主体意识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探究中国人善恶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从现代汉语词典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人格词汇中选取善与恶的人格词,分别建立了善、恶人格词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1467),最终得到27个善人格词汇与28个恶人格词汇,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善"人格包含尽责诚信、利他奉献、仁爱友善、包容大度四个维度;"恶"人格包含凶恶残忍、虚假伪善、污蔑陷害、背信弃义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7.
正如商品是经济学的基础范畴一样,利益是伦理学的基础范畴。本文拟从伦理学角度对利益范畴作一初步考察。一、利益的含义象许多现代词语一样,利益一词在古汉语中最初也是分别使用的。利,本指工具之合用,所谓“刀和然后利”,后引伸而为“害”的反意词,表示对人有益的事。益,乃溢之本字,初指“盈”、  相似文献   

8.
陆沉 《世界哲学》2002,(6):75-79
一、ξιδζ和ιδεa的含义柏拉图的“相”在希腊原中是两个词,即ξιδζ与ιδεa。它们都源于动词ιδεa(看)。作为名词,ιδεa是中性,;8ia是阴性。一般认为它们是同义词.或至少也是意义极其相近的词.因为它们都是“首先指我人所看到的表示出事物典型特征的外貌,  相似文献   

9.
“福音”(Evangelium)一词在教会内的使用含有三种意义:一是指喜讯,即“圣言降生成人,寄居在我们中间”(若1:14),向我们宣报“上主恩慈之年”(依61:2;路4:18);二是指由四位圣史(玛窦、马尔谷、路加和若望)通过不同角度记录耶稣基督生平言行为四部书;三是指我们每日在感恩祭中宣读的摘自四位圣史所记录的耶稣言行的片段。 本题所谈的“福音”乃是指第二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反思如下问题:设定社会主义的目的为“善”,我们怎样达致“善”?所以作此反思,主要因为“真”与“善”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复杂性,而在过去的实践诉求和当下有关效率与公平的讨论中,这种复杂性并不为人们所特别经意。一、两条致“善”路向唯物史观有两个思想要点,一是人类解放或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是探索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前者是目的,显现为一种价值取向,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奋斗;后者是途径,显现为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发现揭示这个途径而工作。我们用两个概念浓缩唯物史观的这…  相似文献   

11.
其四十八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壶内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浆。校: (一)延命酒《十书》《注解》《注疏》《讲义》均作“留命酒”。 (二)收取《三注》作采取。 (三)次序排列《注解》《注疏》均在诗后补充五首之内,《阐幽》排列在五十五首。注: (一)巧伪巧、偷巧而不实际;伪、旁门而图异端,此皆针对“须向家园下种栽”而加以告诫,恐读者误会为阴阳一派。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束脩”一词释义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述而》“自行束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句中“束”一词历来颇多歧义 ,主要观点有三种 :一是泛指致师之薄礼 ,二是代称人或人的年龄 ,三即洁身修行之意。经由对“束”一词的历时性、共时性考察 ,可知第一、第三种观点施之于本句解释的不恰当性 ;而从“束”一词的语境义以及“”字的来源发展和与“修”字的区别等方面 ,可证明第二种观点 (以“束”代指年龄 )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罗黎光 《天风》2006,(18):16-17
这时,有几万人聚集,甚至彼此践踏。耶稣开讲,先对门徒说:“你们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就是假冒为善(路12:1)。经文:路12:1主耶稣在开始讲一篇重要的道理之前,先嘱咐他的门徒要谨慎遵行真道,防备法利赛人假冒为善的酵。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作用是很快很厉害又隐蔽的。我们常指责法利赛人假冒为善,也  相似文献   

14.
前言 “福音”(Evangelium)一词在教会内使用时含有三种意义,一是指喜讯,即耶稣基督“圣言降生成人,寄居在我们中间”(若1:14),向我们宣报“上主恩慈之年”(依61:2;路4:18);二是指由四位圣史(玛窦、马尔谷、路加和若望)通过不同的角度记录耶稣基督生平言行的四部书籍;三是指我们每日在感恩祭中所宣读的摘自四位圣史记录的耶稣言行的片段。 本题所谈的“福音”乃是指第二种。  相似文献   

15.
词语意义的双层性,是指词语除了有字面上(表层)的意义之外,还有一层隐含着的、字面下(深层)的意义,而且这种隐含的深层义才是词语的真实义.词和固定语都可以有双层的意义. 通常说来,大多数词的词义都是单一性的.词义直接反映在字面上,简单明了,像“天、地、桌子、椅子、人民、游泳、唱歌、美丽、善良”等等,词义只有一层。有些复合词,其词义往往不止一个,可以同时具有多个义项.例如“包袱”这个词,它就有以下四个义顶:(一)指包衣服的布.(二)就是包着衣服的包儿.(三)相声、山东快书等曲艺形式中的笑料.(四)比喻思想、行动上的负担.尽管词的义顶  相似文献   

16.
在善与善之间: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及其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理论。这种理论关注的焦点不是“善”与“恶”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而是“善”与“善”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伯林把它视为当代哲学的核心难题。这个难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本体论上如何揭示善的多样性、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二是在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患者隐私权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什么是隐私权 ?为什么要保护隐私权 ?如何保护隐私权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一探讨。1 隐私权的基本含义隐私权一词 ,源于英文的 privacy,意为秘密、私事、私生活、宁静不受干扰或侵犯的自由。按照《韦氏大辞典》的解释 ,主要含义有三 :一是指独立于其他公司或其他人的性质或状态 ;二是指不受未经批准的监视或视察 ;三解释为隐居、私宅、私人事务、私密环境等。《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 )中规定 :“隐私权是民事侵权行为法和美国宪法上的一个概念。在侵权行为中 ,隐私权是一种不受这样一些行为给与的精神上的伤害的权利 ;这些行…  相似文献   

18.
敦煌道教文献是敦煌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我国东汉以来各个时期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片有待进一步开垦的处女地。笔者在研究敦煌道经的过程中发现《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①与《天尊说三善发愿经》②,同属一部道经。以下几点,主要可以为证:1.经题用词大同小异(1)《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和《天尊说三善发愿经》的经题,都有“三善”一词。“三善”之名,较早见于《吕氏春秋》。儒家经典也常见,如《礼记·文王世子》:“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  相似文献   

19.
一在汉语日常语言的用法上,“做事”一词有两种主要的意义。一种指生产性、职业性活动。例如,当一个徒工没有完成好一件交代他做的工作时,人们会指教他说“做事要认真”等等。即使在这种意义上,“做事”也同完成一项生产的、技艺性的制作活动的态度上的规范含义相关,而不单纯地是描述性的。另一种指交往性、实践性活动。这似乎是它的更主要的意义,尽管这种意义很少被同前一种意义明确地相互区分。“做事”的“事”所指的大都是同“人”有关的“人事”。就这种主要的用法而言,“做事”是一个有关交往实践事务的规范性语汇,与“做人”一词一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禅籍中“拴索”一词作为“高僧骸骨”的代称这一用法作了考察,揭示出这一词义与禅宗对傀儡戏的宗教认识相关,同时与佛经中关于佛祖、菩萨、高僧的锁骨形象的描写相关。“拴索”本指傀儡戏中连络木偶肢体的木钉和绳索,其为高僧骸骨的代称源自两个层次的比喻:一是形象层次上,木偶的支体钩连与锁骨菩萨的骨节钩连具有相似性,因此“拴索”便可用来描写高僧连络如蔓的锁骨。二是本质层次上,禅佛教常用傀儡戏的虚假性质来揭示人生虚妄的本质,因此木偶外表下露出的拴索便可借以描写“皮肤落尽”后的真实枯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