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羊与跟羊     
单渭祥 《天风》1995,(3):31-31
领羊,就是“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牧师既是牧羊人,也是“领头羊”。这也就是保罗向提摩太所讲的:“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4:12)要领羊,必须凡事上“前头走”。不论在善行上,就是属灵追求的经历上也如此。  相似文献   

2.
吴红英 《天风》2003,(6):18-19
经文:诗100:3今年是“羊”年,在我们生活周围经常碰到有关“羊”的事情自然就很多,大家在互道庆贺时我们常听到一些与“羊”有关的贺词,如“三羊(阳)开泰”、“羊年大吉”等等,比比皆是。“羊”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并不陌生,圣经里面常常提到有关“羊”的问题,在约翰福音第10章说到基督的门徒就是羊,而主耶稣是牧羊人,所以“羊”又是与人的问题相关联的。在创世记第3章中,耶和华神用皮子为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舞文弄墨爬格子,铅笔、水笔、圆珠笔、毛笔便是我手中常使用的工具,而作为收藏这些工具的笔筒,自然就是书桌上必不可少的物件。我的书桌上有一只瓷质圆柱形笔筒,上面绘有一只彩色的羊。在羊的肖像画旁,还有这样一行楷书文字:“温顺斯文,埋头苦干。”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5,(11)
<正>经文:约10:1-6"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在中国教会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会议像这一次一样与一个人直接相关,即纪念我们敬爱的丁光训主教诞辰100周年。在金陵协和神学院读书时有一次经历让我难忘:蒙学校的抬爱,我有了一个学习声乐的机会,有一次丁主教领我们几个不同班级学声乐的同学去听音乐会。谈话间他问我:"说说毕业后你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羊老师     
当我和骑友们骑行到一个小山村时,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只见一只小山羊倒立着,两条前腿在村口路边的沟里爬上爬下,吃着美味的青草。大家不约而同下了车,向小山羊围聚过去。我们的举动惊动了小山羊,它机警地跳上沟向村里倒立着跑去。我们推着自行车跟在小山羊的后面,没走多远小山羊就走进了一家大门敞开的农家院里,"咩咩"地叫了起来。伴随着叫声,一位白发老人走了出来,他是羊的主人无疑。我们赶忙问老人是怎么训练的,让小山羊练就了这样的绝活。老人一听连连摇头,说,这可不是他能训练成的,小山羊的倒立也是迫不得已。在老人的感叹声中,我们了解到,两个多月前,村  相似文献   

6.
公元2003年是农历岁次癸未“羊”年;羊与人类息息相关,相依为命;羊是游牧民族的家产,吃羊肉,喝羊奶,穿羊毛织品,铺盖羊毛被褥,羊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春节后,立春,冬去春回,春至阳生,阴消阳长,乃吉“羊”之象,旧时“羊”与阴,“羊”与祥,“羊”与洋同  相似文献   

7.
若10:1-18——耶稣是善牧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凡不由门进入羊栈,而由别处爬进去的,便是贼,是强盗。由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门的给他开门,羊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字呼唤自己的羊,并引领出来。当他把羊放出来以后,就走在羊的前面,羊也跟随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羊决不跟随陌生人,凡而逃避他,因为羊不认得陌生人的声音。”耶稣给他们讲了这个比喻,他们却不明白给他们讲的是什么。于是,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我是羊的门;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和强盗,羊没有听从他们。我就是门,谁若经过我进来,必得安全;可以进,可以…  相似文献   

8.
翁溯利 《天风》2002,(4):49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一个僧人行路时经过一个村庄,远处有一个人提着灯笼迎面走来。走在僧人前头的一个人自语道:“周瞎子过来了。”僧人闻之甚感纳闷:瞎子提灯走夜路?岂不是白费蜡!即往前,挨近提灯笼的人,问道:“请问施主,你既然看不见,为何还要提着一盏灯笼走路呢?”对方回答说:“黑夜里,大家都是一样看不见  相似文献   

9.
对于“洗一次头”和“住一天旅馆”的句法分析,语言学界过去一直有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一次”和“一天”分别是“洗”和“住”的补语。这种看法的理由是:动词后头表示动量和时量的词语在意义上是补充前头动词的,而与后边的名词没  相似文献   

10.
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1) 复活的主在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时,也把牧养群羊的工作托付给以彼得为首的门徒,“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约21:15—17)  相似文献   

11.
何光沪:有一句流行语,就是“跟着感觉走”。上次我比较明确表示,如果仅仅从感性来理解“跟着感觉走”,它就忽略了理性的一面。这个“感性”,就是凭我们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就是凭感官来了解世界。对感性搜集的外界材料,要动脑筋分析整理,这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如果再上升一层,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之后,又从抽象回到具体,那样就会对世界把握得更好更完整。在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说感性是指后一个意思的话,那么它是可以洞察真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5,(7)
<正>"向前走啊,跟主向前走,一去不回头;向前走啊,跟主向前走,前进不退后;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人,不配进神国;向前走啊,跟主向前走,主就在前头……"睡梦中又听见外公缓慢却铿锵的歌声,那是我难忘的儿时记忆:一处带天井的大杂院,每到腊月就特别潮湿、阴冷,除了圣经和一些书籍,真算得上是家徒四壁。唯独不缺的是祷告和赞美的歌声,外公就用这个来哄我们入睡。我长大了,想去读神学。爸爸找我谈心,说:"一辈子像你  相似文献   

13.
计文 《天风》2013,2(2):1-1
2012年圣诞节,江苏南通党校的学者黄杨提出,相较“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更应是“羊的传人”。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本来“龙的传人”在国人的精神认同谱系中已是根深蒂固,龙图腾源远流长,并在时间洗礼下已沉淀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国人的文化词典里,“龙”已有着特定的意义附加。“羊的传人”一出,便激起一阵波澜,许多人或指斥它是谬论,或断言它在哗众取宠,或说它又在兜售什么噱头。  相似文献   

14.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不由门进入羊栈,而由别处进去的,那人便是贼,是强盗。但由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门的给他开门,羊听他的声音(?)按着名字呼唤自己的羊,并领出他们来。当把羊放出来以后,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随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羊决不跟随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为羊不认得陌生人的声音。”(若十:1—6)  相似文献   

15.
狼,一种凶残的猛兽;羊,一种怯懦的弱者。羊见了狼,唯有逃跑而已,但逃跑又能怎样呢羊还是摆脱不了落入狼口的命运。然而,这只是普通的“羊”。  相似文献   

16.
大灰狼扮羊     
正大灰狼披着羊皮,乔装打扮混入羊群。牧羊人察觉有异,便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赶忙仔细巡查羊群。但是,他来回找了半天,也没辨出哪一只是假羊。牧羊人心想,狼的叫声和羊的叫声截然不同,要是我令它们同时发声,大灰狼就会暴露;如果大灰狼因为心虚而不敢张嘴,那它的假面目也将昭然若揭。于是,当即命令它们一齐叫。可是,牧羊人很快便失望了——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5,(8)
<正>在《约翰福音》中一共有七个关于耶稣"我是"的宣称,分别为:我是生命的粮(参约6:35);我是世界的光(参约8:12);我是羊的门(参约10:7、9);我是好牧人(参约10:11、14);我是复活、生命(参约11:25);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参约14:6):我是葡萄树(参约15:1、5)。相比较而言,教会讲台比较少讲论"我是羊的门",信徒对此宣称的熟悉度也相对偏低;而信徒最为熟悉  相似文献   

18.
"刑"与"直":礼法与情感——孔子究竟如何看待"证父攘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顺 《哲学动态》2007,(11):12-18
在伦理问题成为当今学术热点的背景下,围绕《论语》和《孟子》中的三个所谓“案例”(父与子相隐、舜窃父而逃、舜封弟于有庳)而展开的“儒家伦理争鸣”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然而至今没有结果。问题出在哪里呢?本文将通过对《论语》所载“父子相隐”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这段记载如下: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这段记载是说:叶公以为“其父攘羊,其子证之”是“直”,而孔子指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直”。然而在近年的这场论战中,双方其…  相似文献   

19.
羊与狗     
陈志华 《天风》2014,(2):29-29
耶稣无论走到哪里,有着不同需要的人们总是围绕着他。面对渴望医治的眼睛,如羊走迷的灵魂,耶稣总是"动了慈心",出手相救。一次,耶稣来到推罗、西顿境内,一位迦南妇人因为女儿被鬼附得甚苦,求助无门,便寻求耶稣的拯救。与往常不同的是,耶稣非但没有热情回应,满足其所求,倒是"一言不答",毫不理睬。在妇人持续的求救之下,耶稣更是讲出一句匪夷所思的话:"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参太15:24-26)以色列人自喻是神家的羊,为耶和华所牧养,这不难理解。但耶稣在此明显将外邦的迦南妇人比喻成狗,一般而言,这轻则是欺侮羞辱,重则是种族歧视。我们到底应如何理解耶稣口中的狗?  相似文献   

20.
“凡”、“凡是”的词性,颇多争议,给中学语法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语法知识短文中认为“凡是”是副词。(P 264)邢福义(1981)认为“‘凡’常常和‘是’结合成‘凡是’。‘凡是’相当于‘凡’,也是个表统指的数量代词。”黄伯荣、廖序东(1985 P 328下文凡注页码的均见黄著)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认为:“‘每、各、某、另、别、凡、本、其他、其余’也都是指示代词。”朱德熙(1984)认为:“‘光、就、单、凡’一类副词直接在名词前头出现的句子应该看成是省略了‘是’的紧缩形式。”宋秀令(1979)认为:“凡是……就(都)”是关联词语,同“只有……才”、“无论……都”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