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濂是宋元之际的理学家。他在明代,“以开国巨公,首唱有明三百年钟吕之音”。他在理学上宗奉朱学,但他讲道教的元气说,强调吾心为天下最大,又谓儒佛“本一”、“同一”,儒佛相资并用。他参取佛教“盪名相”、“破二边”、作为理学识心明心的方法,其说多越出朱学的“规矩”。他与明初曹端、吴与弼等朱学人物,从不同的角度,使朱学的思想体系发生分化和衰变,以至后来的王学得以抬头。  相似文献   

2.
朱震的太极观,是批判继承先儒思想的结晶。他以太极为哲学最高范畴,将汉唐的元气论和北宋理学家的体用论结合,不仅以“气”解释“太极”,而且将太极视为《易》象数和万物演变的根源。其全新的诠释风格,对朱熹、方以智等思想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无极而太极”是金岳霖哲学体系的落脚点,也是最能表现他的哲学的中西融合特色的命题。他把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纳入这个命题中,使之成为表现宇宙演化过程的命题。无极是宇宙的无始的始,太极是其无终的终;无极是众“有”存而未显的阶段,太极则是众“有”理势合一、性情合一的阶段,形成具体的共相。所以,无极而太极的过程,并不表现为时间性的宇宙论的过程,而是本体显现的本质性过程。金岳霖的无极而太极过程,明显地透着道家式的凉意,而其实质则表现为众理兼备,自然向善的儒家哲学观。中西、古今在这个命题中得到了完善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正> 学术界对王弼贵“无”论哲学的研究,往往比较注重他对《老子》“道”根的改造,相对忽略了他对《周易》“太极”思想的发挥,而后者对其玄学体系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剖析王弼的“太极”观,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窥见这位玄学奠基人宇宙哲学的内在结构以及在中国本体论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游森 《周易研究》2022,(4):88-92
黄瑞节《朱子成书》所载张栻《太极图说解义》对“无极”的论述与其他版本不同,它考虑了“无极而太极”的“无所不该”这一无限性的超验问题,以“莫之为而为之”表达本体的自为性。张栻又以“太极,性也”之义构建起性—太极的本体结构,以心形显太极,以道德实践发明太极,实现了宇宙论与心性论的统一。他还吸收了朱子心有未发已发的观点,使湖湘学的察识端倪得以据心之已发之际介入;同时肯认未发之性的存在,存养未发的工夫亦得以进行,由此形成了存养与省察并用的工夫论。  相似文献   

6.
黄元吉,名裳,清末江西省丰城人。著有《乐育堂语录》、《道德经精义》。其姓字与元代净明派黄元吉相同。其丹功为中黄直透。他的基本思想是: 一、理气合而生万物黄元吉说:“夫太极,理也。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焉”(《乐育堂语录》卷三)。他认为,“理”与气相结合,即生成天地万物和人。“理”是什么?“理”即是太极,即是性命,也就是性。通俗地说,理即性,乃指心中至善之理。所谓“理气合一曰仁”(《道德经精义》第五章),归根结底,就是说天地万物和人是由“仁”  相似文献   

7.
郭一曲 《现代哲学》2001,8(2):114-120
张申府(1893-1986)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成员之一。他在中西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文化建设上也有独到的见解。然而,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张申府没有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在迈入二十一世纪,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正在加速的过程中,深入探讨张申府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研究张申府思想,一个重要的侧面是,他对其胞弟、当今学术大师张岱年思想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张申府“辩证综合”的思想与张岱年“综合创新”思想的关系为重点,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周敦颐的思想体系与“无极”“太极”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分别考察周敦颐的宇宙模式论、动静论、性论中的“无极”及其与“太极”的关系 ,最后从周敦颐思想体系的总体上考察周敦颐的“无极”及其与“太极”的关系 ,以期对“无极”“太极”之辨问题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答 :“无极”是贯穿周敦颐整个思想体系之中的、高于“太极”的宇宙最高本体 ,关于周敦颐以“太极”为宇宙最高本体的看法不符合周敦颐思想的实际 ;在周敦颐那里 ,“太极”是物质性的混一之气 ,“无极”在“太极”即混一之气之上 ,因而已被净化 ,不再具有物质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廷相道寓于“六经”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廷相提出道寓于“六经”的思想,以“六经”为载道之文,强调求道于“六经”,而不讲“四书”;并尊孔非孟,批评宋儒之学。以维护孔子及“六经”的权威来降低孟子、朱熹及“四书”的权威和重要性,修正朱学的流弊,这在经学史和理学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王延相经学与理学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赵献可认为火是性质纯阳的宇宙本体,为先天太极,人身中的先天太极为命门。他以“火(先天太极)—火水(太极)”取代了周敦颐宇宙生成论中“太极—阴阳”的阶段,以“命门(先天太极、先天之火)—相火真水(无形之火水)”模式诠释生命运行机制,完成了火本体在天人之间的贯通,并从宇宙根据义与能动义两方面对火之本体义进行了支撑。赵献可之火本体论发展了前代医家的火论思想,对后世亦有一定影响:医学层面,医界继承了以先天之火为生命根本的观点,将先天之火与生命过程进一步结合,并强调火所具有的推动力;哲学层面,方以智提出火—气一元论,对火本体论进行了深化。这两方面内容,均未脱离赵氏火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刘聪 《管子学刊》2008,(3):71-75
《太极图说》与道教的关系是周敦颐思想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太极图说》的内在理路,可以发现《太极图说》表达的是“时间在先”的宇宙生成意,其首句应为“自无极而生太极”。结合周敦颐在《咏阴仙丹诀诗》中自述其与宋初道士陈抟思想的关系,能够看出《太极图说》的“自无极而生太极”是直接源自于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当朱熹面对《太极图说》的三个不同传本,为调和《太极图说》与其自身思想的关系,他选择了“无极而太极”作为《图说》的首句,进而否定了《图说》的道教渊源。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张拭等理学家在湖南创办书院,传道授学,形成湖湘学派。自“朱张会讲”后,朱学、永嘉等学派的大师相继到湖南各地书院探访和讲学,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和争鸣,使湖南书院成为理学传播的凭藉之所,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闻骏 《宗教学研究》2023,(2):168-172
诸多迹象表明,费尔巴哈宗教哲学思想的形成不仅与对黑格尔思辨神学的批判紧密相关,而且也同施莱尔马赫的情感神学具有内在的关联。从个人学术经历上看,费尔巴哈本人公开承认其当年曾跟随施莱尔马赫学习神学的学术历程。从思想实质内容上看,曾经支撑起施莱尔马赫情感神学的最基本概念——“直观”“情感”和“依赖”,在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中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崭新”处理与理论“重现”。因此,二者宗教思想之间的这种隐秘关联也同样是理解和研究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宗教哲学与宗教批判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思想维度。  相似文献   

14.
张显光的太极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解释"无极而太极"时,首先提出了太极之妙、无极之妙以及无极太极之妙的独到见解,对太极所含之天地万物的存有根据和超越的性质解释得很真切,透过太极与仪、象、卦具有相贯相包的性质,他更为明晰地解释了"太极即理"、理气经纬论和太极的本体性;再者张显光提出了"太极者道德之头颅"的观点,认为太极不仅是万事万物之存有论的根底或枢纽,而且也为道德视域的展开提供了可能性。张显光对太极的诠释,虽然根源于周敦颐及朱熹,但也未止步于传统性理学,而是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概念,建构了一套有创见的哲学系统。  相似文献   

15.
陈抟学术旨趣在于其易老(庄)相通、孔老为一、佛道不二的老学思想.陈抟易老相通,无极而太极,太极是一,使道教宇宙生成哲学和生命哲学有了创新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陈抟指出道教义理玄妙之一是清净无为,修身治国,济世达人.陈抟著作多以儒入道,儒道互训,在人身修养方面,陈抟践行儒家典范,以自身言行自由出入儒道之间,这也正是蒙文通先生所指出的陈抟学派宗风所在.从学术大旨来说,陈抟学派正是继承了唐代的重玄学,以心性论为缘起,极力融合三教,经陈景元、李道纯等对心性理论的深入阐发而开启宋代道教新的学风.  相似文献   

16.
“泰山中华太极城学术成果研讨会”不久前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易学课题组新近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已列入山东泰山天时建设实业有限公司发起的“泰山神秘车”文化开发计划,不久的将来将在举世闻名的泰山脚下出现“太极金字塔”、“六十四卦易经柱”、“立体太极球”等气势恢宏的易学文化景观群——中华太极城。  相似文献   

17.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婺州人,与朱熹、张栻时称“东南三贤”话闳衔?南宋金华学派的创始人。对于吕祖谦的学术渊源,《宋元学案》认为,“先生文学术业,本于天资,习于家庭,稽诸中原文献之所传,博诸四方师友之所讲,融洽无所偏滞”(《东莱学案》,1653页)。全祖望《同谷三先生书院记》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同上)总的来说,全氏认为吕祖谦之学主要是家传,其次是兼收并蓄,博取融会各家学说。兼取各…  相似文献   

18.
元代理学家胡炳文提出:"明道统者"之功大于"行道统者",孔子因作六经而贤于尧舜。他将朱熹视为孔子之后阐明道统的集大成者,以在现实生活中传播和践行朱子学作为传承儒家道统的重要方式。由此,儒家之道的理想逐渐由治国平天下转向普通人的日用常行。儒家道统是圣人之学,也是圣人之心,但道统不是圣人所专有,圣贤相传之心便是人人所具有的本心。学术倾向上,胡炳文以朱子为宗,却并非笃守朱学,而是广泛吸收陆学,对朱子学进行修正,其思想是对朱陆及宋代哲学的整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宋明理学史上,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是出了名的,且影响深远。然而,阳明此书中调合朱陆的思想并非无源之水,自有所本。据笔者所见,略早于阳明的程敏政即为其先驱者之一。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休宁(今属安徽)人,明代著名的朱学学者。他自诩为程子后裔,又每以生在朱子之乡为荣,衷心尊崇朱熹,故其一生极意于朱学,自谓:“仆性迂辟,而独喜诵朱子之书,至行坐与俱,寝食几废,窃幸稍窥一二,以自得师云尔。”(《篁墩文集》卷五十五《答汪佥宪书》)在朱学极盛时代,他颇感觉到了时弊,深忧“近世学者类未探朱…  相似文献   

20.
张祥龙 《现代哲学》2005,1(1):80-95
本文从《易》象数的角度来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认为这种象数的“二对生”的区别性特征是周氏学说的内在发动结构,由此而提出一些很不同于流行的“宇宙论加上伦理学”的解释模式的思路。在一些被长久争论的问题上,比如“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太极与两仪的关系”、“诚与太极的关系”、“中与太极和诚的关系”,都提出了新的看法。在这新的理解方式中,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不止是程朱陆王的一个含糊的先导,而是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精华,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原发力与中和的精微境界的划时代的哲理学说,其蕴义(比如超出理气二分的原本发生论)并未被后来的理学家们穷尽。本文最后将周敦颐的思想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及莱布尼兹的学说进行对比,一方面揭示“象数”在伟大的哲理传统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又表明中西两大传统之间存在的深刻差异在结构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