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多有藏文史料记载在吐著王朝松赞干布前五代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佛教“自天而降”初传入吐蕃的神话传说。古龟兹洞窟藏文壁文却记载了一个新的说法,认为在吐蕃开国之君聂赤赞普时代,佛教己初传吐蕃。这个新的版本的背后,隐藏着关于西藏早期佛教史的若干史实,折射出西藏高原早期土著宗教本教“天神降临”神话对吐蕃佛教的深刻影响,为藏传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及其对西域佛教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2.
佛教哲学传入西藏是当时吐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的自觉抉择,而且又是由佛教哲学本身的价值所决定。佛教哲学是在吐蕃时期传入吐蕃社会的,这种时空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传入的进程、方式、内容和接受等方面的自身特点。它的传入虽然没有在当时催生出具有本土特性的藏传佛教哲学,但对后弘期藏传佛教各派哲学的产生发展具有定向开路的重要功用,并且为此后藏传佛教各派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前宏期的吐蕃王朝在国家的建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各种危机,主要包括民族、国家的认同危机和政权建设的渗透性危机等。在固有的社会结构下,赞普王权始终面对着苯教同地方豪族势力间联盟的挑战。为了建构一个自上而下的文化和信仰体系,从而牢固树立自身权威,赞普将目光投向了佛教及其所代表的文明。因此,自松赞干布迄朗达玛时代的前宏期,围绕吐蕃上层社会的始终是赞普王权、地方豪族权势、苯教教权和佛教势力间的权益博弈,也正是这种“零和博弈”最终加速了吐蕃王朝的毁灭。  相似文献   

4.
周拉 《法音》2009,(5):31-32,33-38
公元8世纪末,印度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论师莲花戒来到吐蕃,与摩诃衍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根据吐蕃佛教的特点,撰写《修习次第论》三篇。这部论典成为藏传佛教前弘期佛教思想及修习次第理论之纲领  相似文献   

5.
赤松德赞是吐蕃悉补野世系中的一位杰出的赞普,他对吐蕃的繁荣富强,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被藏民爱戴、拥护、尊崇,遂被神化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相似文献   

6.
吐蕃王朝时期赞普、王臣根据需要制定了诸多成文法条。这些成文法条在立法过程中的立法依据、立法技术及法律表达形式方面,在立法实体内容的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和佛教相关保护立法方面以及成文法条的思想认知诠释方面都有佛教因素的影响。探讨梳理吐蕃传统成文法中的佛教因素,对于深入认识吐蕃王朝时期的法律形态,把握吐蕃王朝时期的政教关系,理解吐蕃王朝时期的社会规范形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佛本之争"后的本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松德赞时期,是佛教与本教的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佛、本之间为了取得独尊的地位,进行了辩论。一般的研究认为,这次辩论的结果是本教被禁止传播。本文通过吐蕃时期的法律条文所记载的内容、今新疆地区出土的简牍资料以及吐蕃的金石资料等,证明赤松德赞实际上采取了比较和缓的宗教政策,佛本之争后本教并未受到重创。即使在佛教已经广为传播的中下层社会,本教依旧是社会宗教活动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西藏阿里托林寺的建筑与壁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吉扎西 《法音》2009,(2):45-52
一、郎达玛灭法后的历史回顾与反思自吐蕃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二个世纪。这时期,苯教在传统的信仰基础上又吸收了佛教的诸多内容并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藏族历史的发展看,这一时期被史学家们看成是一个没有佛法的、黑暗的文化倒退时代。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却也是藏族历史文化再次走向复兴前的文化反思时代。什么样的宗教信仰才能更加适应雪域吐蕃民众的需要?什么样的上师大德才能给信众带来身心上的抚慰和引导?使吐蕃时期带有贵族特权色彩信仰的佛教,真正走向民间并与广大的民众发生关系,使得佛教真正的扎根于民间土壤之中,让信众真正得获佛法的智慧与喜悦。  相似文献   

9.
唐蕃长庆会盟的成功,与吐蕃佛教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唐德宗即位之后,以清水会盟为起点,会盟的仪式发生重要改变,佛教影响渗透其中。清水会盟的仪程主要还是因循旧制,以"告庙之礼"作为最为崇高、隆重的盟誓礼仪,双方都同意采用"刑牲歃血"的旧俗,与吐蕃和汉地的传统盟誓习俗均相吻合。恰恰与这个"旧俗"能够形成最鲜明对照的,是吐蕃方面首先提出的按照佛教仪式"焚香为盟"的"新制"。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一是与其吐蕃盟誓制度的变化有关;二是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推崇之下,新兴势力集团———僧团的出现以及僧伽权力的迅速上升有关;三是与吐蕃与汉地佛教之间正式交流往来频繁有关。长庆会盟之际,吐蕃佛教高僧钵阐布沟通斡旋其间,在整个酝酿、准备、发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宗教力量协同运作,在会盟地点的选择、会盟仪式的程序设定等环节上都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显示出特殊的谋划与作为,客观上也达到了与其他历次会盟不同的长远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戴斌  李婧 《中国宗教》2023,(6):78-79
<正>由于西夏王朝地处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因此其佛教壁画具有多元融合的艺术特色,不仅保存了中原、西域、吐蕃的艺术风格,还汲取了古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不同艺术元素融合,形成了西夏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吐蕃时期是藏医学奠基并逐步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吐蕃积极向周边文化发达地区学习知识与技术。通过翻译医籍、延聘医师等方式持续吸收汉地、印度、阿拉伯等地先进的医学成就,极大地促进了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唐与吐蕃的文化交往中,汉地医学逐渐传播到吐蕃。特别是吐蕃与唐王朝的两次和亲,为吐蕃带来大量医籍和医师,推动了汉地医学在吐蕃的大规模传播,汉地医学逐渐成为藏医学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汉地医学成果向吐蕃传播的过程中,汉族佛教僧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景教研究作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项重点内容,产生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景教传入唐代吐蕃的问题一直未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尚存一定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基于对藏文史料为主的古代岩画、考古铭文等多重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8世纪左右的唐代吐蕃历史背景,试图还原西方基督教首次传入青藏高原的历史面貌,进而宏观呈现古代中西方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交流交融图景。通过研究表明,唐朝时期景教就分别在吐蕃东、西两个路线陆续传入,但由于佛教在吐蕃社会的绝对优势,景教只能在吐蕃东北部与西部边疆以“吐蕃化”的方式传播,直到9世纪初期的唐、蕃禁佛运动,景教遭受重创,并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其传播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3.
浅谈朗达玛灭佛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到9世纪中叶,史称佛教在西藏早期发展的“前弘期”。佛教进入西藏初期,与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发生巨大的冲突和激烈的斗争,其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吐蕃第九代赞普朗达玛(841—846年在位)大规模灭佛。朗达玛灭佛是藏族历史中佛苯教斗争最具影响的事件,它最终确立了佛教在藏族历史中的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促使朗达玛灭佛的各种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4.
7世纪,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入藏,佛教同时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吐蕃藏地,吐蕃王室中兴起了建佛殿的热潮,松赞干布的四位吐蕃王妃,在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建立大昭寺、小昭寺的同时,也建立了各自的佛殿。其中,第三任王妃茹雍萨嘉姆尊建造了著名的拉萨扎拉鲁普(查拉路甫)石窟,这是藏传佛教历史  相似文献   

15.
桑吉扎西 《法音》2022,(2):65-69
<正>阿里地区佛教,曾经有过公元11世纪前后阿底峡尊者、仁钦桑布大译师所处的辉煌的古格时代,高峰之后虽又经历衰落,但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一切兴盛衰败都是佛教“缘起性空”与“成、住、坏、空”的具体表现。关于这一点佛陀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了,这似乎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公元9世纪朗达玛“灭佛”后,吐蕃末代赞普的儿子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地区,娶了当地土王的女儿为妻,生下的三个儿子,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国内外佛教徒向往的一个地方。 五台山对于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来说,历来都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五台山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吐蕃王朝就曾派专使赴唐朝求取五台山图,并根据原图在敦煌复制了五台山彩图。藏文佛教经典《莲花经》中将五台山列为  相似文献   

17.
管·法成是汉藏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吐蕃著名的佛学家、佛经翻译大师、佛学教育家。他为传播文化、宣扬佛教、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汉藏民族团结及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翎 《法音》2004,(12):19-25
藏传佛教中供养的尊像,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形象中,又以十一面观音像的传入为最早[1]。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传,经中就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文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一十一面观音在佛教供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相似文献   

19.
在唐宋敦煌宗教史的既有研究中,对苯教始终付诸阙如,然敦煌藏文本佛教疑伪经、苯教仪轨书、占卜书、医书等相关资料显示,苯教教团不仅曾经流寓敦煌,而且在经受敦煌佛教界竭力排挤的境况下,仍广泛地从事丧葬祭祀、占卜禳厌、驱鬼疗疾等宗教社会活动,并在特定时期扮演着敦煌吐蕃族群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同时在宗教仪轨、民俗信仰等领域对敦煌佛教和社会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敦煌区域史中不应忽视的宗教力量。  相似文献   

20.
佛教源远流长,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诞生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内地。由于传入各地的派别、时间、途径不同,加之民族文件.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系列:汉语系的汉地佛教、藏语系的藏传佛教和巴利语系的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冲突和融合,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佛教在汉地流传、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两次高潮:一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