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政治界、思想界、学术界的风云人物。他领导的维新变法,以传统的春秋公羊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种学术思想曾经沉寂了一千多年,后由清代中叶的常州学派复兴,辗转传承至康有为。他尝试用西方的政治理论来充实并拔高,以之辅翼他所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因此,康有为的经学思想,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既有中国古代经学的深厚底蕴,又附丽着非常鲜明的西方文化色彩。这体现了经学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裂变和异化。虽然今天仍有不少学者对康有为其人其学提出批评,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在挽救国家危亡方面做过的努力,也不容质疑他在经学转型方面做出的贡献。楼宇烈先生认为“康有为也许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尝试着使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孔孟学说,向近代转化、为近代社会服务的第一位探路人”①,我们认为,这种评价公允而合理,虽然他的经学近代化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尝试使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努力还是有其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曹润青 《现代哲学》2020,(2):155-161
在《论语注》中,康有为将孔子改制理解为“政”与“教”的双重改革孔子一方面揭示了由“小康”渐进“大同”的政治改革路径,一方面提出了由“各亲其亲”到“直隶于天”的教化改革路径,两者共同组成孔子改制的主要内容。在康有为看来,孔子改制不是对前代的因革损益,而是对中国文明的奠基,正是孔子提出改制并形成完整的改制思想,中国历史才得以跟随孔子教导,从政教两个方面整体地摆脱野蛮,进入文明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之改制意味着文明的开创,孔子因此被赋予“文明之教主”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对与人的个性相关的几个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霞 《心理科学》1997,20(3):280-281
人格、人性、个性差异与人的个性等概念是人文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中相关性很大的重要概念。但是在已有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将它们混淆或等同起来使用的现象。笔者认为,人格、人性、个性差异与人的个性是统一的但并非是同一的,不加区别地将它们等同或混淆使用,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无所适从。故本文对其加以辨析如下:1人格与人的个性目前的理论中存在着对人格与人的个性两个概念关系的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个性即人格”,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以及许多著名的学者皆持此种观点。另一种…  相似文献   

4.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谦 《道德与文明》2004,(4):23-26,46
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重建 ,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 ,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孔孟的人格理论表现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 ,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 ,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崇高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 ,其中不乏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5.
人格力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人格的力量作用凸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修炼,塑造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6.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李庭绵 《现代哲学》2021,(1):144-149
尽管学界已累积丰富的康有为研究,但多数研究是关于他的历史意义,属于历史领域的讨论。近年来,哲学领域开始有较多关于康有为思想的讨论,但焦点大体放在康有为的儒学主张及其政治关怀。鲜少有作品关注康有为采取何种论证策略来支持其儒学主张,以及他的论证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或具备系统性。本文认为,康有为在论证上采取"诸子学转向"的策略,运用先秦诸子尤其是墨子来支持他儒学理论。这一论证策略回避了丐题与循环论证的问题,还因其解释力而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论证效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强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亚文化环境及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对人格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将人格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动态的角度理解人格问题,引领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格教育,对人格教育的发展进行反思。本文对社会文化取向人格思想进行述评,并思考其对现代人格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强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亚文化环境及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对人格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将人格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动态的角度理解人格问题,引领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格教育,对人格教育的发展进行反思。本文对社会文化取向人格思想进行述评,并思考其对现代人格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前言孔孟思想为我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对我国过去的社会曾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稳定社会的一股最大力量。然则由于时移势异,近一二百年来,孔孟思想即遭受到不少的冲击,极力为之辩护者固然不乏其人,但激烈批判者更是多如过江之鲫。因此孔孟思想在现代是否仍有其效用?是否值得我们  相似文献   

11.
李退溪(湿)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时代的理学大师,是东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建的"退溪学"是一博大而深途的思想体系。"退溪学"既集朝鲜朱子学研究之大成,也直接吸取和蕴含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精髓。退溪先生自幼就熟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孔孟儒学对他影响颇深。在《退溪先生文集)}中,常见"孔颜曾孟"或"孔孟程朱"提法,而孔孟儒学思想也渗透在他的言行思想之中。退溪的政治哲学,就与孔孟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吸取了孔子的"仁"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竭力推行孔孟儒学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首先,退溪从君与民在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给以综论。涉及的方面有:人格形成思想、人格分类思想、人格鉴定思想。希望增益于人生实践和现代心理科学之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仁,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中华民族历代思想家对人际关系的沉思和伦理道德的调适。从“孔子贵仁”,到孟子“仁政”,再到朱子“仁统四端”,直到近代康有为、谭嗣同论仁,都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追踪时代的脉动,不断更新其内容。从发展形式上观察,中华仁学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新陈代谢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孔孟儒家的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意义上的仁,而康有为论仁尤其是谭嗣同著《仁学》一书则是把儒学近代化,用近代价值观念对古代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和重建,把儒学的思想核心仁从传统引入现代。从仁思想发展的价值取向总体上判断,康有为谭嗣同对仁的新解说,标志着中国古典仁思想的终结和近代仁思想的形成。本文把康有为谭嗣同的仁思想称之为“新仁学”,以区别于前此的中世纪“旧仁学”,并从本质与特征上进行必要的归纳与演绎,以便从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审视它推动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魏义霞 《孔子研究》2024,(1):148-156+160
关于康有为视界中的二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审视维度、学术归属、思想解读和态度评价。就审视维度而言,康有为是最早将二程纳入近代哲学视野的哲学家。二程在他那里的境遇与大多数国学人物的情况类似,集中出现在其戊戌维新之前的早期思想中。就学术归属而言,康有为对二程的思想来源和身份归属津津乐道,与其热衷于考辨中国文化的“学术源流”密不可分。就思想解读而言,康有为注意到了二程的义理、中庸和变化气质方面的内容。就态度评价而言,康有为对待二程的态度取决于他的孔教立场,给予二程的评价褒贬参半。康有为的二程观信息量丰富,对于体悟康有为的国学观以及宋明理学观提供了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5.
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培育年轻一代造就各种人才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其人格形象是什么?有怎样的人格价值?又如何塑造这种应有的人格价值形象?本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01,(4):106-111
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济世良医和高道,在中国道教史与中国医学史上他都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然而,对于这位道教学者在其医学著述中所表露的对世界、人生的独特的审美观照,对神仙人格美的追求,却少有研究者论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析孙氏美学思想,认为其“少欲终无事”、“非分”莫为及“大哲”不及仁医的观点代表了道教独特的人格美论。  相似文献   

17.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费尔贝恩在修正与发展弗洛伊德和克莱因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纯粹的人格客体关系理论,他发展了一套修正的心理病理学思想。他认为,精神分裂是所有心理病理现象的基础;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要让病人从无意识中释放坏的客体和减少自我的分裂、达到人格的整合,而分析师与病人的关系则是心理治疗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中西人格心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4,27(3):632-635
该文通过跨文化、跨时间比较的方式,讨论了中国古代人格心理思想与西方人格心理理论的异同。采取的研究纬度主要有:人格理论的出发点,归宿,理论类型,理想人格标准以及研究方法。中西人格心理思想都以人性为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但中国是以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可塑性为出发点,而西方是以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易碎性为出发点;都以经世致用为最基本之归宿,都看到了人格的整体性和可分性,有着类型大体相同的各种人格理论;都十分关注理想人格,但标准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不仅将康有为称为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宗教家,而且声称康有为"宗教思想特盛",并对康有为的宗教思想予以概括和阐发。在《论支那宗教改革》中,他声称自己的演讲只不过是"述康南海之言"。就康有为的宗教思想来说,梁启超对孔教思想的介绍、阐发最多,态度变化也最大。从早期梁启超对康有为的亦步亦趋到后来的公开驳斥,直观地展示了梁启超与康有为的思想分歧。通过梁启超对康有为孔教思想的介绍和评价,可再现梁启超对康有为孔教思想的误读及两人思想的分歧。  相似文献   

20.
在孔孟之间的思想变迁过程中,“孔子之学,曾子独得其宗”。曾子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孔子重孝道、重道德修养、理想人格及重修己正人等思想,另一方面又直接启导了后来的子思、孟子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孔孟思想变迁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代表性人物。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曾子对儒家思想发展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的孝道观、道德自律观及修己正人的道德政治观。曾子的伦理政治思想成为孔子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