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基于个体中心的视角,考察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索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采用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问卷、积极消极情绪量表、亲社会行为问卷等对636名农村小学寄宿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心理资本存在明显异质性,分为"低心理资本型""中心理资本型""高心理资本型" 3种亚类型。(2)不同亚类型寄宿生在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回家频率、家庭结构上差异显著,间隔一周以上回家、不完整家庭的寄宿生更可能分布在"低心理资本型"群体中。(3)不同亚类型寄宿生在社会适应状况上差异显著,"高心理资本型"寄宿生在情绪、行为、学业表现上,显著优于"中心理资本型"和"低心理资本型"寄宿生。  相似文献   

2.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对344名初中生进行日常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中,家庭事件对心理的负性影响最大,负性事件对女性的影响要强于男性,不同年级中占主导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不同;初中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从初一到初三呈上升趋势,性别差异集中体现在初二女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症状明显高于同年级男生;日常生活事件的应激强度与SCL-90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认为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应针对具体问题来进行,且应对女生给予更多的关爱。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力求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重庆市三所中学400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①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之间测试分值在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学习压力、心理不平衡和情绪不平衡3个因子上差异显著;②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之间测试分值的性别差异显著,另外,在男生之间总体差异不显著,女生之间总体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情绪不平衡3个因子上,学习优秀生测试分值低于学习中等生和学习后进生,而中等生与后进生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虽在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某些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在性别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考察了初中生的心理弹性与其学校适应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整群取样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州市三所初中的470名初中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由初中生报告自己的心理弹性,由教师和家长分别报告初中生在学校的适应情况。结果表明:(1)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心理弹性和学校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外显问题、内隐问题和学习问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在控制了变量自身的稳定性之后,第一年心理弹性能显著预测第二年学校适应,第一年学校适应无法预测第二年心理弹性。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单向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实验1采用卡通插图范式和SoMi范式,以628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心理理论类型初中生的社会善念的发展;实验2使用社会互动情境和SoMi范式,以360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社会互动方式与反馈类型对不同年级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影响。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社会善念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但7年级中高情感心理理论初中生的社会善念显著多于高认知心理理论初中生;(2)7年级初中生在积极反馈条件下的社会善念较多,而8年级初中生在消极反馈条件下较多,9年级初中生在这两种条件下则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合作情境中,初中生在积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而在竞争情境中,初中生在消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研究说明初中生的社会善念具有跨年龄和跨性别的稳定性,并且会受到心理理论、社会互动方式及反馈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对湖南省祁阳县两所农村初级中学280名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初中生出现更多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2)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3)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素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除应对分量表外,各分量表得分都低于全国常模水平。  相似文献   

7.
董镕  杨杨一帆  耿文秀 《心理科学》2013,36(6):1480-1485
目的:考查团体音乐辅导对提高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效果。方法:选取心理弹性较低的地震灾区初中生22名,随机分入干预组和控制组,对干预组进行团体音乐辅导。结果:后测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干预组被试的心理弹性及其相关因素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两个月后的回访结果显示,干预组被试得分与后测无显著差异,仍显著优于前测。结论:团体音乐辅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地震灾区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对907名中学生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存在显著的领域差异;对不同领域的日常问题,初中生与高中生自我觉知的能力有不同的差异模式,我向思维会导致初中生在某些领域高估其能力水平;性别差异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在多项能力评估中显著存在;大多数自我觉知能力与自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自评外在形象、做家务事的次数及父母管教严格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采用家庭氛围问卷、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及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江西省5个乡镇的410名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氛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家庭氛围及其维度,心理弹性及其维度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并且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弹性在家庭氛围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即便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他们不仅在经济生活上"养"了留守儿童,同时也能"育"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0.
家庭功能与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加藤厚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延边地区64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就总体而言,延边地区初中生在自我同一性的地位分布上是不均衡的;(2)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3)家庭功能与自我同一性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采用不同加工任务的间接测量方法,探讨不同心理一致感水平初中生对压力的外显认知倾向和内隐态度激活程度。结果表明:1)初中生较为稳定的积极认识和反应倾向在他们关于压力的外显认知加工中起了更为显著的作用;2)不同加工方式的虚惊率差异表明存在着初中生对压力情境的内隐态度,且这种无意识认知较为消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初中生抑郁状况及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32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且对这些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施测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结果初中生整体抑郁水平较高,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现或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郁。初一和初二学生在抑郁上的差异显著。初中生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家长感受到的不一致。初中生的抑郁水平与其评定的家庭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初中生抑郁问题较为普遍,且与其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采用交叉滞后设计,使用家庭适应与亲合评价量表和留守儿童安全感问卷对287名留守初中生进行间隔一年的两阶段纵向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水平在一年间存在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安全感则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农村留守初中生T1安全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父子亲合和T2母子亲合,T1父子亲合对T2安全感正向预测作用仅在男生中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和河南省部分城市262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析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状况,揭示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在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在不同年级、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与心理理论、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心理理论对心理社会能力有正向直接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在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省农村地区299名留守初中生与326名非留守初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亲社会倾向量表、家庭功能评价量表、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考察留守初中生亲社会倾向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留守初中生的亲社会倾向与非留守初中生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人格的开放性、谨慎性都对留守初中生的亲社会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主要表现为问题解决能力越差亲社会的行为倾向越少,个体越具有开放性、谨慎性的人格特质就越容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倾向;(3)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谨慎性在家庭功能与亲社会倾向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自编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问卷考察了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314名初中生的社会交往策略。研究表明:自编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初中生开始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策略,冲突解决情境的回避性、求助第三者和消极表现三种策略,维持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求助第三者以及被动等待三种策略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中生开始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和回避策略,冲突解决情境的消极表现和妥协顺从两种策略,维持交往情境中的消极表现策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初中生在开始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策略,冲突解决情境的沟通协商、消极表现和妥协顺从三种策略以及维持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回避性和积极沟通三种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结合体验采样法和问卷法,分别考察了从252名上海高校大学生中甄别出的100名高、中、低心理弹性者在日常情绪状态和情绪复杂性、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差异态势。结果发现,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1)在日常情绪状态上存在差异。高心理弹性组积极情绪的总分、强度和频率都显著高于低弹性组;高心理弹性组的积极情绪在日常情绪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显著大于中、低弹性组。(2)在情绪复杂性的4个维度有不一致的表现。高心理弹性组拥有更高的积极情绪细腻度,3组在其他维度上没有发现差异。(3)积极情绪调节中,高心理弹性组多采用宣泄而少用抑制策略;消极情绪调节中,低心理弹性组多采用认知重视调节。这提示,积极情绪是与个体适应发展密切相关的内部因素,也是促进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觉察对心理弹性有重要影响。针对情绪觉察与调节的指导训练有望提升个体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8.
使用问卷测试方式对城市居民的心理凝聚感和压力源之问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7种压力源因子和压力源总分中,经济收支和工作压力、家庭生活事件、知识技能更新3个压力源因子和压力源总分在三个级别的心理凝聚感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凝聚感水平高的被试,对外界工作生活事件产生了最低的压力评价。职业、经济收入不同的群体在心理凝聚感的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经济收入高的个体有较高的心理凝聚感。说明不同心理凝聚感水平的被试面对相同的工作生活压力,其压力认知评价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桑标  席居哲  左志宏  Wu Wei 《心理科学》2011,34(3):581-587
本研究探讨了心理弹性儿童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心理理论的差异及其心理弹性发展意蕴。对523名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中小学生利用多信源汇聚操作甄别法,通过逆境/压力综合评定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综合评定,甄别出心理弹性儿童99人和缺乏心理弹性儿童176人。对全部被试施测12类心理理论任务。在控制了阅读能力、性别和年龄所进行的多元协方差分析(MANCOVA)结果发现:心理弹性儿童在心理理论得分总体上显著高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对12类任务分别进行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两组儿童心理理论得分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诸如假装、讽刺、说服、双重欺骗、误解等5类任务上,白谎任务上组间差异临界显著,其余任务组间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显著性水平。以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变量所进行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最后较详细讨论了心理理论对心理弹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顽强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心理顽强性量表和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①初中生心理顽强性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②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整体不显著,但女生的情绪体验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同时还存在在年级差异。③初中生的责任感和自控感越高,就有越正向的自我感知和情绪体验。结论:心理顽强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