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反省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结果,而自我反省的视角能够解释不同结果的原因。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过去的经历,即从自我抽离的视角进行反省是一种适应性的反省。自我抽离视角的作用机制和适用性可以从建构水平理论来解释,自我抽离视角的实验室控制方法,主要通过指导语引导和操纵被试回忆过去事件的人称来控制。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自我抽离视角对身心健康、缓解负性情绪、减少基本归因错误和促进合理推理决策等的积极作用。最后,分析了自我抽离视角的适用边界和文化差异,并提出未来可以研究自我抽离视角与人格、动机、能力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在有情境条件下不同层面的自我参照加工的特性及其神经机制。实验发现,在两种音乐情境条件下个体自我参展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比集体自我参照刺激和非自我刺激更大,而集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比非自我刺激更大;两种音乐情境条件下个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差异显著,而集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了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自我参照加工的差异较大,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个体自我参照加工与集体自我参照加工的神经机制是不同的。这些结果还可能表明了相对于集体自我来讲,个体自我是自我的核心层面。  相似文献   

3.
人类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因而,"自我"就成为个体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体在找寻"自我"时会遭遇两类不同的问题:什么使得自我在不同的时刻保持同一?哪些行为、经历、信念、价值、欲望和品格特征等归属于自我而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前者是本体认同,它关切个体在时间流变中如何保持同一;后者是规范认同,它关切个体在不同语境下确认相关特征、获得归属感并相应地行动、生活。两者相互区分却又彼此关联,它们共同勾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概念,将自己识别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进而构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与之相应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探讨和实践也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4.
高凡  王沛 《心理科学进展》2017,(7):1208-1217
自我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整体的认知结构,至少包含3个基本的自我表征形式:个体自我、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从动机性视角出发,3种自我的层级关系存在4种可能的假设:(1)个体自我首要性假设;(2)关系自我首要性假设;(3)集体自我首要性假设;(4)情境性假设。以往动机性视角出发的研究偏向于支持个体自我首要性假设,但其结论仍需通过进一步考察其他可能变量的作用而加以验证。从认知视角考虑三重自我的层级关系时,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缺乏同时比较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的层级关系的整合性研究。今后需要重点探索将三重自我整合起来的新的实验范式,从而有助于对三重自我层级关系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道德决策脑机制研究更多地关注了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作用,较少关注个体对"自我相关性"和"风险水平"信息的整合加工,更是忽视了帮助情境和伤害情境下道德决策的心理与脑机制的异同。因此,有必要通过行为、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多模态脑功能成像(f MRI)等多种方法来系统考察帮助和伤害情境下自我相关性和风险水平交互影响道德决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共情训练对道德决策的干预作用。旨在揭示道德决策的时间进程和神经基础;探寻自我相关性与风险水平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及其在不同情境和共情水平下可能存在的变异;共情训练能否有效提升个体的道德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6.
李莹  毕重增 《心理科学》2020,(1):239-246
本文旨在探讨抽离和正念在自我聚焦对社交焦虑影响关系中的作用。两个研究分别采用相关法和实验法,探究自我聚焦内容(冗思、正念)和反思方式(浸入、抽离)对社交焦虑的交互影响。结果:问卷数据显示,抽离在自我聚焦注意影响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无论低抽离倾向还是高抽离倾向,自我聚焦注意都能预测社交焦虑,高抽离倾向减弱个体的社交焦虑感;实验结果表明,聚焦内容与反思方式两者交互作用于社交焦虑,浸入-聚焦冗思内容引发最强的社交焦虑,抽离-聚焦正念内容引发最弱的社交焦虑。结论:抽离和聚焦正念内容都最能有效缓解自我聚焦对社交焦虑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我设限及其研究范型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来到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计障碍以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自我设限可细分为行为的自我设限、声称的自我设限以及抬举他人,但缺乏对这三种策略的机制、前置因素和后续结果的比较研究。影响自我设限的因素主要有任务性质、评价情境以及性别、自尊、归因倾向等,但对自我设限动机的探讨应更多考察评价情境与其他中介变量的交互作用,以及内隐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胡心怡  陈英和 《心理科学》2017,40(1):174-180
通过两个研究考察肯定内部核心品质和肯定外部成就两种不同自我肯定方式对威胁后个体的影响。研究1发现,无论高威胁还是低威胁情境下,选择内部自我肯定的被试均显著多于选择外部自我肯定的被试。研究2发现,内部自我肯定能够在边缘显著水平上降低高威胁感知被试的自我消极情绪,并能够显著降低高威胁感知被试的一般消极情绪,而外部自我肯定不能达到相似效果。上述结果表明,无论在高威胁还是低威胁情境下,个体都更倾向于选择内部自我肯定;与外部自我肯定相比,内部自我肯定对降低个体高威胁情境下的消极情绪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我不仅包括个体自我,还包括关系自我。母亲是关系自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朱滢等人(2007)的研究表明,与西方文化下的被试不同,母亲与自我在中国人大脑中的表征无显著差异。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母亲与自我的动机等级性是否存在差异。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一个简单的赌博任务,以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FRN)为指标,考察为自己而赌、为母亲而赌和为陌生人而赌三种情境下FRN波幅有无差异。行为结果没有发现三种不同受益者情境下的动机差异。脑电结果发现母亲和自我情境下的FRN显著大于陌生人情境下的FRN,但是母亲和自我情境下的FRN波幅统计上无显著差异。这个结果表明,母亲和自我的动机等级性在中国文化下是相同的。本研究首次在结果评价领域提供了母亲与自我具有相同动机等级的脑电证据。  相似文献   

10.
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薇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25-733
自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来,它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Marcia提出的同一性状态模型。随后的研究者Luyckx等人不断整合和改进状态模型,并结合自我关注领域对反思型自我关注和沉浸型自我关注的区分,提出了双环模型的理论。双环模型理论认为,广度探索、深度探索、沉浸探索、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五个维度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两个环——"承诺形成环"和"承诺评价环",两个环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其结果造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6种状态:达成,早闭,沉浸延缓,轻松混淆,扩散混淆和未分化。  相似文献   

11.
以20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两个研究考察在高威胁情境下,智力增长观对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完成能力提升练习后自我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智力增长观在威胁情境前呈现时,在高威胁情境下,完成智力增长观写作任务的被试在练习后的内部自我评价显著高于控制组,并且智力增长观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低自尊被试的内部自我评价。(2)当智力增长观在威胁情境后呈现时,在高威胁情境下,智力增长观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高自尊被试的内部自我评价。(3)智力增长观任务对高威胁情境下被试完成练习后的外部自我评价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笛卡尔对"自我"和"思想"的诸种样式的理解和解释,是以"身心区分"的主张为前提的,而这一思想前提也使得笛卡尔的"自我"理论建构和他对"思想"的诸种样式之理论解释,内在地蕴含着两个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即灵魂维度和身体维度、第一人称的视角和第三人称的视角。笛卡尔的相关理论建构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合理地解释两个不同的维度或视角之间的关系,而从当代西方心灵哲学"意识"解释的视域反观笛卡尔的相关思想,可以说,他把"意识"的两个不同面相和研究"意识"的两种不同视角的差异错误地归结为两种实体的区分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the tripartite model of self-construal)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三种自我同时存在。相比其他信息,三种自我均诱发了更强的N2(熟悉度指标)、P300(高级认知加工指标)成分以及MPFC等有关自我加工的脑区;个体自我存在右脑优势,而集体自我则存在左脑优势。但其具体表征脑区,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异性,以及不同关系类型、群体范畴是否能进一步划分关系和集体自我等问题均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叙述方式、自我视角与自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新建  朱艳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58-1863
叙事取向的自我研究认为, 个体在叙述人生故事与回忆自传体记忆的过程中建构与发展自我。新近研究探讨了影响叙事的因素及其对于自我发展的意义, 相关结果显示, 一致性积极叙事、叙事模式、人格特质等与人生故事和自我发展程度存在一致性关系; 一系列实验结果也证明, 回忆自传体记忆时采用的不同视角和不同人称会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身体生理等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应用研究结论进行临床干预, 开展脑神经活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未来的工作是扩大叙事材料, 更深入探讨影响因素, 如叙事方式和自我视角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自传体叙事中的自我欺骗是一种从个体内角度理解的自我欺骗,是无人际压力情况下个体自我建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认同策略。这种自我欺骗发生在自传体叙事过程中,个体通过叙事语言拉开"新我"和"旧我"的叙事距离,建立新的目标追求并实现,最终构建新的叙事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在维持正性自我概念的动机驱动下,采用有偏差的信息加工方式叙述自我故事,满足情绪体验与情绪评价一致性的需要,进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引发自我改变。未来研究可以探讨自传体叙事中自我欺骗在临床中的行为表现与治疗策略,考察其认知神经机制,并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自我欺骗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观点采择是用于理解别人的想法、观念的能力,允许人们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和视角来看待事物和客体。已有研究表明空间观点采择涉及自我旋转(self-rotation),在此基础上,我们假设自我视角表征在旋转到目标位置后将缓慢旋转回位,提出了"旋转-回位"的假说。通过两个包含连续观点采择任务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任务的目标之间角度差越大,判断所需反应时越长,且角度差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类似于单个空间观点采择任务中目标与被试位置间的角度与反应时的关系;且两个任务间时间间隔的增长减弱了角度差对反应时的影响。研究初步支持了"旋转-回位"假说:空间观点采择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视角表征先向目标位置旋转,在任务完成后逐渐回位。这一结果和结论巩固并补充了现有的关于观点采择的理论,并对理解观点采择过程中对视角表征进行的认知操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邹泓 《心理科学》2007,30(5):1272-1275
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自我建构理论是自我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致力于从个体看待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个体自我表征的构成。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从"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到"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脉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不同研究者围绕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所进行的争论。最后,本文从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内涵以及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自我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学界对纯粹自我、人格自我、原自我(Ur-Ich)、前自我(Vor-Ich)的关系却莫衷一是。本文首先阐明原自我与前自我是纯粹自我和人格自我的两个最终构造根源,藉此对混淆层级与混淆根源的观点进行批判;再介绍并辨析如下几种对原自我与前自我之关系的解读:李南麟(Nam-In Lee)的静态/发生式解读、田口茂(Shigeru Taguchi)的近距/远距式解读、倪梁康的形式/内容式解读、马迎辉的正史/前史式解读;最后以现象学考古学为指导线索,尝试提出一种既整合以上诸种解读、又与之完全不同的解读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三重自我建构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个体自我的核心地位已经得到诸多研究的证实,但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层级关系还缺乏定论。越重要的自我,与积极信息的联系越紧密,以达到维持自尊、抵御自我威胁的目的。因此,采用内隐联想范式(IAT)验证对两种自我的积极联想,并对比两者积极联想程度以确定其层级关系。结果发现,相比非自我信息,被试对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均存在内隐的积极联想,从内隐的层面证实了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存在。相比关系自我,被试对集体自我存在更强的积极联结,自我建构中的集体自我在内隐层面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实验法探讨在回忆和现实排斥情境下,不同社会排斥类型对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自我关注的影响及权力感的调节作用。实验1初步证实在两种排斥情境下,与拒绝型相比,忽视型被试的外显和内隐自我关注水平较高。实验2进一步证实权力感在忽视型排斥下对外显自我关注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忽视型社会排斥威胁功效需要进而引发个体提高自我关注水平;情境因素对社会排斥产生的影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