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有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创造力问题。本研究通过对803份样本的分析,验证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水平对其创造力的影响。研究1探讨了核心自我评价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研究2通过将核心自我评价分解为能力与人格的交互作用,提出知识整合能力才是真正连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水平与创造力的中介,而创造性人格对该中介效应起到调节作用。研究为探索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创造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笑秋 《学海》2022,(4):13-19
本文以新人力资本理论为视角,借助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的1047份样本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市民化的影响。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处于低水平,市民化处于中等水平;总体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本文将人力资本构成要素区分为传统人力资本要素和能力,二者各自作为一个整体,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知识、经验、健康与能力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家庭、务工单位与个体合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经验、健康与能力,可以作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本研究发现,相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混乱的身分认同和不满情绪,并从社会制度、参考群体、社会需求等三个方面对这一普遍心态进行了解释,最后从打破各种制度壁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纠正传媒偏差等角度提出了调整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柴民权  管健 《心理科学》2015,(5):1170-1177
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以其对群际通透性的感知为测量指标,检验积极群际接触的有效性,探察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和群体认同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群体认同在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与积极群际接触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积极群际接触可以有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对群际通透性的感知;(2)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有显著的中介作用;(3)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人认同水平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4)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的中介作用不受其群体认同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对积极群际接触的有效性和感知的群体受害者身份与群体认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社会认同的结构路径与认同管理的有效整合,对群际关系的社会结构特征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管理策略与中介作用予以探讨,发现社会结构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建构和管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影响因素和深刻的心理机制;群际地位的合理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建构产生重要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建构和管理具有典型的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332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从社会比较的视角,探讨威胁情境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比较策略与身份选择的关系。研究采用了虚拟创设威胁情境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测查了不同认同类型农民工比较策略使用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威胁情境下,不同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在比较策略的使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城市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回避比较策略;农村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选择新的比较维度策略;模糊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状况、社会阅历、生活期望、外出动因、行为方式等方面较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差异,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城市文明更深刻的冲击和振荡,因此呈现出矛盾的整体特征,这种价值观现状与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自体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应该从制度变革、组织引导、培养提升三方面入手,缓解并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矛盾现状,引导他们完成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渐近和归依.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社会认同理论框架下,身份认同与内隐群际攻击性的关系,并分析内隐集体自尊在身份认同对内隐群际攻击性影响的调节作用,采用内隐IAT测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326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内农外农型新生代农民工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内隐群际攻击性均高于内城外城型被试,内农外农型新生代农民工对内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水平显著高于其对外群体和模糊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水平,内城外城型新生代农民工的外群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内群内隐攻击性;(2)内隐集体自尊调节了内农外农型被试对内群体内隐攻击的影响,内隐集体自尊对内城外城型新生代农民工的群际攻击性不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内隐集体自尊在个体身份认同与内隐群际攻击性产生的调节作用,从而丰富了社会认同理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高消费问题日渐突出,呈现出物质化、时尚化、符号化、超前化、利己化等群体性消费特征。新生代农民工高消费的伦理成因主要源于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包括制度不平等、基于社会认同的意义建构以及家庭中消费利他主义的衰退与利己主义的兴起。解决高消费问题的可能性伦理路径在于年轻的农民工群体形成"绿色消费观",进行"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0.
行进中的现代性: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永兰 《学海》2014,(4):117-121
基于身份再生产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政治",是中国从现代化中期向现代化后期转变进程中的"行进中的现代性"的影子,有着显著的过渡性和非均衡性。因为具有农村户籍居民和城市务工人员的双重身份,新生代农民工在权益焦点、表达方式及其实践效能等方面,既有因身份而形成的代际传承,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密切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呈现的私力救济困境,既反映出农民工的城市市民化和乡村农业产业工人化之制度容纳的迫切需要,更折射出农民工自身之公民主体性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习得养成的重大意义。制度与文化是促进"身份政治"改造并最终促成其向"公民政治"转变的两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社会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电芝  马前广  杨会会 《心理科学》2008,31(6):1373-1376,1393
本研究以465名农民工为被试,采用有较高信、效度的自编农民工社会认知状况调查问卷,考查农民工打工生活和城市融入的社会认知状况.结果发现:(1)农民工的整体社会认知状况尚可,平均得分高于3分临界值;(2)不同年龄、婚姻、学历,打工次数、打工时间的农民工的社会认知差异显著.年龄较大的、已婚的、学历较低的、有过多次打工经历的和打工时间较长的农民工社会认知更好;新生代农民工较第一代农民工社会认知低,呈明显的代际特征;(3)收入较高和从事职业较好的农民工社会认知得分更高,即收入与职业影响农民工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群体,原生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文化素养以及社会文化语境潜在规制等诸多不同,两代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了较为显性的代际差异。这一差异对两代农民工的身份定位与城市融入机制又形成了反向制约作用,因而考察这一代际差异的审美表征及其文化意义对深入探讨现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蔡玉萍  罗鸣 《学海》2015,(2):82-90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关于中国农村至城市移民的研究一直快速增长。本文尝试通过文献梳理和调查实践来探讨相关学术研究需要更新的议题。首先,本文指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管理控制策略相继出现,研究者亟需突破有关农民工群体的同构型假设,更加关注农民工群体的内在分层、碎片化和两极化。同时,研究者需要更多的关注农民工反抗形式的多元化,以及这种多元化对中国阶级形成和阶级关系的长远影响。第二,研究者需更注意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顾客市场等等——如何影响资本与工人的博弈。第三,中国农村至城市移民的迁移模式对家庭的概念和其蕴含的假设提出了挑战,这亦是一个新的课题。第四,农村至城市移民不再仅仅是劳动力的同义词,他们将会深刻影响城市的小区生活和宏观的城市化。第五,研究者不应再将移民视为弱势的少数群体,亦需看到他们积极的甚至成功的生活经验。最后,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动机需要更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情感平衡量表以及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测查了227名农民工。结果如下:1、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负性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平衡呈显著正相关,与正性情感相关不显著;2、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已婚农民工比未婚农民工体验到更多正性情感。结论: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北京市农民工组织气氛、感知社会支持和心理资本的关系,采用组织气氛问卷、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和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情境问卷,对500名在京农民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女性农民工感知到组织气氛显著高于男性农民工,中老年农民工心理资本得分显著高于青年农民工;(2)感知社会支持对组织气氛与心理资本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能够调节感知社会支持在组织气氛和心理资本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创业研究伴随着寻找创业沃土的渴求而兴起, 有创业意向, 选择正确商业概念来采取行动策略并发展有价值的商业机会使企业成长对任何一个创业者至关重要, 也与国家目前弘扬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时代主题一致。相比国外创业研究的盛行, 国内对该主题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尚待加强。经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分析, 结合本土化研究取向, 本研究拟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配对成组问卷的现场研究和实验室模拟研究方法, 以行动策略与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 探索变革背景下中国农民工创业成功成长的过程机制, 具体包括三方面研究:(1)从特质因素探讨农民工创业主动性、动态能力和创业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机会识别和行动策略的影响; (2)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因素探讨农民工社会资本特征对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策略、识别机会的影响,即, 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创业成长; (3)农民工创业行动策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的心理灰度是测量农民工整体心理状态的指标,反映了农民工心态与情绪的积极与消极程度.农民工的心理灰度与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社会评价密切相关.在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中,经济收入低、消费水平高、住房条件差和休闲生活匮乏是他们感受最为强烈的生活体验.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评价影响农民工的自我意识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18.
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3批共893份问卷, 探析中国情境下新生代工作价值观的结构、内涵和测量工具, 并检验新生代工作价值观对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 新生代工作价值观是一个包含功利导向、内在偏好、人际和谐、创新导向、长期发展的二阶五因子结构, 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且对角色内绩效和角色外绩效都呈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文章有利于管理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 并为构建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新生代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蒋善  张璐  王卫红 《心理科学》2007,30(1):216-218
采用修订过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探讨分析重庆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在重庆市南纪门农民工劳务市场随机抽样,测评了有效样本343个。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农民工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87%;重庆市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显著低于全国正常人平均水平;不同婚姻状况的重庆市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而不同收入水平重庆市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重庆市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葛蕤 《天风》2013,2(2):16-18
随着从农村来沪谋求发展基督徒的逐渐增多,对外省市来沪务工信徒的牧养和关爱,应作为我们牧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实上,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已经转向进城务工群体,他们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由“农民”向“市民”过渡。然而,他们身在城市,心灵却难以在此栖息,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所在的城市还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在为创造城市的繁华辛勤工作的同时却忍受着各种寂寞,过着单一乏味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