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新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教育内容确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友荣 《心理科学》2004,27(5):1242-1244
对大学新生实施入学教育几乎是高等院校的一件例行性事务,本研究对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负性生活事件进行了必要的调查研究,并依据负性生活事件确立了相应的新生心理教育内容。通过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对大学新生实施心理教育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适应能力,是新生入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90后”大一新生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分析"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开展"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2009级80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有54.9%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仅有3.3%的学生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②"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青年常模,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③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在SCL-90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性别比较时,只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结果表明:1.基于网络教育的干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进而促进专业心理求助意愿,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2.心理健康素养可以通过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分别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且专业求助意愿和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素养和幸福感之间起着完全链式中介作用。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提升不仅可以改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能增添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对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讲,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对自己对新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新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仅影响其学业,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适应问题。因此,本文拟就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社会因素进行探讨,试图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为了充分了解藏族高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UPI问卷对西藏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畜牧兽医系和财经系393名藏族高职新生进行了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通过SPSS13.0对数据在心理健康状况总水平、"自杀意念"、性别差异、三个关键项目因子、选择最多项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总体而言,藏族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并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五点措施:1、做好藏族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2、健全学生心理档案;3、加大学校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活动;4、针对性的开设心理教育健康课;5、加强学校思政和心理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我校这一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用量表UPI对集体施测我校2424名新生。结果:一类学生530人,占21.9%;二类学生738人,占30.4%,三类学生1156人,占47.7%;有自杀意念的学生人数为41人,占新生总人数的1,7%;SCL~90量表中的抑郁和精神病性能有效地鉴别真正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了人际、自我意识、情绪、生涯规划等,三类新生的心理症状还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生涯规划是地方高校一般学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结论:地方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针对当地各类学生的问题来展开,生涯规划应该是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中,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心理健康研究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是社会适应性良好,因此,在心理健康研究中,适应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以认知理论为依据的心理治疗实践看。适应性与社会图式的关系也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社会图式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要素.并在认知心理咨询方法中得到验证。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新生进行有关大学的社会图式构成的调查,通过调查比较其入校前后大学图式的构成变化,这种图式构成的变化程度是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以及他们后来使用的应对方式在图式构成变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困扰的类型、原因以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多临床咨询案例和献资料显示,大学新生面临众多的心理问题,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出现在大学生身上的大多数心理问题本质上并非真正的心理问题,而是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困扰,这些心理困扰的类型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化解它们,我们结合本校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感知到的压力在D型人格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在新生入学3个月内的不同时间点,利用D型人格量表(T1)、心理韧性量表(T2)、感知到的压力量表(T2)和心理健康量表(T3)对某大学1428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是否恋爱和心理健康(T1)后,社交抑制对感知到的压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感知到的压力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即社交抑制通过感知到的压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在负性情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感知到的压力中介作用不成立;(2)心理韧性在社交抑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调节效应显著;心理韧性在感知到的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调节效应显著;(3)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而且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感知到的压力在D型人格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在新生入学3个月内的不同时间点,利用D型人格量表(T1)、心理韧性量表(T2)、感知到的压力量表(T2)和心理健康量表(T3)对某大学1428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是否恋爱和心理健康(T1)后,社交抑制对感知到的压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感知到的压力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即社交抑制通过感知到的压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在负性情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感知到的压力中介作用不成立;(2)心理韧性在社交抑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调节效应显著;心理韧性在感知到的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调节效应显著;(3)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而且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扩招,高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对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机械类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切入贫困生问题,运用五种心理测试量表,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获得贫困生群体的基本心理数据资料,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估价,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了大学新生宿舍人际挫折对其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GQH-20心理健康量表》、《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对西南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大学354名大一新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1)宿舍人际挫折的性别(t=2.59*)和专业(t=2.58*)差异显著,城乡差异不显著。(2)积极心理方面有显著的性别差异(t=-2.07*),消极心理方面有显著的专业差异(t=2.17*,t=1.99*);(3)宿舍人际挫折和心理健康状况(β=0.404,t=8.277***)及自我肯定(β=-0.161,t=-3.057**)、忧郁(β=0.503,t=10.932***)、焦虑(β=0.481,t=10.295***)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大学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宿舍人际挫折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责。在调查中发现,五年制高职新生学习焦虑的程度高,涉及的学生面积大。五年制高职新生产生大面积严重学习焦虑有其主客观原因。职业技术学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职能作用,缓解和降低高职学生的高学习焦虑。  相似文献   

15.
浅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和要求。而大学新生的心理正处于由不适应向适应的转变时期,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本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加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的35名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使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罗森博格自尊量表进行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被试训练前后心理自评各项目、总分和自尊水平的得分差异。结果:团体辅导后,实验组被试的前后测差异显著,强迫和敌对水平明显降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自尊水平显著提高;对照组心理健康状态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李琨 《美与时代》2014,(3):116-1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社会多方面的挑战,同时处于特殊的年龄时期的他们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在广大的大学生中间,存在着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贫困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的经济状况与普通的同学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而经济状况又恰恰是最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关注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了解和掌握来自5.12大地震对灾区大学新生心理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为下一步做好做好灾区大学生的工作提供借鉴。方法:以四川省某高校来自灾区的部分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以校园生活满意度、校园关爱度、惊恐维度、自信维度等多个研究维度选取了5个对象进行个案访谈。结果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大学新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东某高校2005级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在E因子上有54.6%的新生的得分高于 0.67SD,属于外向型人格;在N因子上有54.4%新生的得分低于-1.15SD, 属于情绪反应缓慢型;在P因子上,只有3.5%的新生的得分高于 0.67SD,这表明绝大多数新生在精神质因子上表现良好;在L因子上,有69.4%的新生的得分介于±0.67SD之间,属于稳定型。(2)对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E、N、P、L四个因子上,除了N因子外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标准分外,其余因子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标准分。(3)采用t检验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E因子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在N、L因子上男生的得分要显著低于女生;在P因子上,男子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20.
心理行为训练作为一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它的内涵、核心理念与技术等方面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高校大学生中应用心理行为训练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具有开发潜能、培养团队精神、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重要功能,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