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一名7岁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女童为研究对象,结合个体沙盘游戏治疗过程及效果分析,最终发现:个体沙盘游戏治疗效果体现在ADHD儿童制作过程中;教师及家长问卷前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学校关系得到改善,教师及同伴评定变化较大;个体沙盘游戏治疗对ADHD儿童有良好的治疗因素;  相似文献   

2.
赵鑫  张鹏  陈玲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8):1246-1257
社交焦虑障碍是最普遍且难于治疗的精神障碍之一。大量研究发现, 注意偏向训练可以有效缓解社交焦虑。研究者从自我报告、结构化评估、生理记录等方面考察发现, 接受了注意偏向训练的社交焦虑个体其注意偏向、生理唤醒和脑神经活动发生变化并且社交焦虑症状有所缓解。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机制可能是因为训练提升了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解除能力。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注意偏向训练干预社交焦虑的效果与机制, 拓宽评估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手段, 并探索其对社交焦虑干预的长期效果和对其它心理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尽管社交焦虑个体被认为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但至今尚不清楚这种不足究竟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还是难以灵活使用策略,抑或二者兼有?对此,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任务考察了37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和29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在面对社交-非社交情绪图片时对认知重评-回避策略的选择模式和使用效果。结果发现:在面对社交情绪图片时,高社交焦虑被试比低社交焦虑被试更少选择认知重评,而更多选择回避;在面对非社交情绪图片时,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选择模式无显著差异。同时,无论面对社交还是非社交情绪图片,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使用效果也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相比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只有在面对社交情绪刺激时才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且这种不足主要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而非难以灵活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沙盘游戏疗法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在临床实践方面呈逐渐深化的趋势.研究者们主要以箱庭特征和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考察沙盘游戏疗法在不同心理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回顾了沙盘游戏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疗效和诊断评估研究,证明了沙盘游戏疗法在我国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并对今后沙盘游戏疗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社交恐惧症是目前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症状,通常在青春期发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通过对问卷调查筛选出来的符合要求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社交恐惧的大学生的负性的思维模式、家庭成长环境、自信程度、创伤性事件以及非理性信念是造成其社交恐惧的重要因素。经探究相关理论知识和前人研究,提出使用沙盘游戏疗法来缓解或治疗社交恐惧的理论策略,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沙盘游戏疗法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效果,对一名网络游戏成瘾者采用个案法进行沙盘游戏治疗。通过沙盘游戏所营造出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使来访者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发现现实生活中他自己的内在需求、价值与沉迷网络游戏之间的矛盾性,找到一个内在的改变途径以整合自我,达到自我治愈潜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7.
沙盘游戏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本文对它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对沙盘游戏的制作流程和优势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沙盘游戏治疗应用的优势和新方法。以期为沙盘游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沙盘游戏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其适用范围也拓宽至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中来。本文通过介绍该疗法的理论基础与特点,简述了沙盘游戏的治疗形式及主要用途,以试图探讨沙盘游戏治疗在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中的作用,以期为教师的心理成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躯体变形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其发展过程中,社交焦虑是重要的预测因素;然而两者潜在的中介机制却未得到研究者关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大学生 (N = 875)中探究外表拒绝敏感性在社交焦虑与躯体变形障碍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 (1) 社交焦虑显著正向预测外表拒绝敏感性与躯体变形障碍,且外表拒绝敏感性显著正向预测躯体变形障碍; (2) 外表拒绝敏感性在社交焦虑与躯体变形障碍之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交焦虑可直接影响躯体变形障碍,也可通过提高外表拒绝敏感性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冉光明  李睿  张琪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1979-1988
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对高社交焦虑者的情绪面孔加工和社交焦虑的干预进行了考察, 取得了丰富成果,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 在以往的中国动态情绪面孔库存中, 刺激材料的情绪类别、视频维度以及视频持续时间的种类偏少; (2) 高社交焦虑者识别动态情绪面孔的神经机制未被系统探讨; (3) 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存在争议, 即一些研究者发现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而其他研究者却未发现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针对这些不足, 当前项目建设的中国人动态情绪面孔库拟增加刺激材料的情绪类别、视频维度以及视频持续时间的类型, 此外运用神经科学的技术系统探究高社交焦虑者对动态情绪面孔的识别机制, 最后采用工作记忆训练改善高社交焦虑者对动态生气面孔识别的注意偏向。本研究团队提出了高社交焦虑个体识别动态情绪面孔的神经机制模型, 该模型主要包括机制和干预两个部分。本项目的开展不仅为动态情绪面孔加工和社交焦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还突破原有单一的研究方法, 拟从行为、电生理和脑成像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促进社交焦虑干预工作的开展, 从而缓解社交焦虑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沙盘游戏模具收集与主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盘游戏治疗要使用模具创造“沙盘世界”,模具联结着来访者和治疗师,并把来访者的潜意识形象地呈现出来,是治愈的因素之一。因而模具收集非常重要。沙盘游戏主题是对沙盘游戏模具所表现的象征性意义的总结,是来访者游戏中心理内容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一系列沙盘游戏的主题分析,可以看出游戏者心理的转变和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述情障碍与中学生人际关系间关系的内在机制,采用中学生人际关系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调查了北京市、石家庄市、佳木斯市三所中学7至11年级共998名学生,根据述情障碍的筛查标准,最终获得218份有效数据。结论如下:(1)述情障碍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人际关系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焦虑在述情障碍与中学生人际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述情障碍与中学生人际关系间起调节作用;(3)"述情障碍→社交焦虑→中学生人际关系"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与高社会支持个体相比,述情障碍对低社会支持个体的社交焦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述情障碍与中学生人际关系间关系的内在机制,采用中学生人际关系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调查了北京市、石家庄市、佳木斯市三所中学7至11年级共998名学生,根据述情障碍的筛查标准,最终获得218份有效数据。结论如下:(1)述情障碍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人际关系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焦虑在述情障碍与中学生人际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述情障碍与中学生人际关系间起调节作用;(3)"述情障碍→社交焦虑→中学生人际关系"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与高社会支持个体相比,述情障碍对低社会支持个体的社交焦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社交焦虑个体对于不同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铭怡  王慈欣  刘兴华 《心理科学》2006,29(6):1296-1299
目的:研究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类型词语的注意偏向。方法:被试41名,采用情绪Stroop范式,研究词与非词不同比例条件下高低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类型词(被关注词、被评价词、躯体威胁性词、中性词和非词)的注意偏向。结果:在词和非词比例高的条件下,高社交焦虑组在负性评价词和受他人关注词上的Stroop效应显著大于低社交焦虑组。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负性评价和他人关注的词语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5.
线上社交焦虑指个体在社交媒体交往情境中感知到的紧张和恐惧等人际负性体验,包含隐私担忧、交往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三个方面。线上社交焦虑可以通过质性分析法、实验诱发法和问卷测量法进行研究。线上社交焦虑既会受到社交媒体自身特点、个体特征因素、网络欺凌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还会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后效。未来研究者需要开发有效的本土化测量工具、探索其形成和作用机制、关注线上社交焦虑悖论以及推动对其干预。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市心理辅导室标准化配置中,沙盘、沙具是其中标准的配置。在接受沙盘治疗专业培训之前,大多数学校沙盘使用率不高,学生以自我探索为主。笔者曾在2003年接受过沙盘游戏培训,在今年又接受了连续三次的"沙盘游戏疗法系列培训",也阅读了《沙游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Dora M.Kalff著)、《沙盘游戏疗法》等书籍,并且尝试运用所学在日常心理辅导,尤其是个别咨询中开始实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团体沙盘游戏对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效果。方法: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筛选在人际交往有困难的12名初中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团体沙盘游戏辅导,对照组不做干预。结果:团体沙盘游戏对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表达交谈有着显著效果。结论:团体沙盘游戏可以作为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工具加以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情绪启动范式考察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解释偏差。研究以正性和打碎的面孔为启动项,正性或负性非社交词为目标项,要求高社交焦虑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判断目标项的情感色彩,并记录其反应时与准确率。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具有不同的情绪启动模式:高焦虑组被试未表现出显著地相容性效应;他们在正性-正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慢于控制组被试。研究结果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具有对正性社交刺激的解释偏差,他们不能充分理解正性社交刺激的积极含义。  相似文献   

19.
李莹  毕重增 《心理科学》2020,(1):239-246
本文旨在探讨抽离和正念在自我聚焦对社交焦虑影响关系中的作用。两个研究分别采用相关法和实验法,探究自我聚焦内容(冗思、正念)和反思方式(浸入、抽离)对社交焦虑的交互影响。结果:问卷数据显示,抽离在自我聚焦注意影响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无论低抽离倾向还是高抽离倾向,自我聚焦注意都能预测社交焦虑,高抽离倾向减弱个体的社交焦虑感;实验结果表明,聚焦内容与反思方式两者交互作用于社交焦虑,浸入-聚焦冗思内容引发最强的社交焦虑,抽离-聚焦正念内容引发最弱的社交焦虑。结论:抽离和聚焦正念内容都最能有效缓解自我聚焦对社交焦虑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沙盘游戏治疗,研究沙盘游戏对学龄前儿童ADHD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使用conners父母问卷筛查、并经DSM-V诊断的3岁~5岁ADHD儿童2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12周(每周1次)的沙盘游戏治疗,对照组不予干预。试验结束后再次行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将各组间及组内进行ADHD得分及其他行为问题得分的比较。试验组沙盘游戏治疗后多动指数及多动-冲动得分均较前显著下降(P0.05),品行问题和学习问题也较前显著下降(P0.05)。沙盘游戏能显著改善学龄前儿童ADHD的主要症状,适宜学龄前儿童ADHD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