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国内外感觉统合教育现状,分析国内玩具市场中儿童感觉统合玩教具存在的问题,立足感觉统合理论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方式,依据3-12岁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特点,将儿童分为3-5岁、6-8岁、9-12岁三个阶段,结合各个年龄段儿童发育特征,分析感觉统合类玩教具对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并从设计的角度给出儿童感统类教育产品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
统合效用主义由作者于1991年提出,与传统的行动效用主义和R.B.勃朗特脱(R.B.Brandt)以及J.C.哈桑尼(JohnC.Harsanyi)等的规则效用主义不同。本文概括了统合效用主义的六个特色。即:(一)它本质上是唯物论的、经验的和非形而上的;(二)它以人为目的,所以效用主义是人本化的;(三)它是软线的、灵活的,而非绝对的;(四)它的价值取向是主观主义的;(五)效用是唯一可以量化和计算的维度;(六)行动层面是唯一可以计算效用的层面。这六个奥义特色可作为效用主义是否可以成立的充要条件,并可据以区别统合效用主义与其它的效用主义。  相似文献   

3.
問題 关于大小与距离知觉的相互关系問題,近年来有不少研究。继郝尔威和波林(A.H.Holway and E.G.Boring)关于大小知觉恆常性的著名研究之后,勃朗斯威克(E.Brunswik)、吉伯逊(J.J.Gibson)、吉林斯基(A.S.Gilinsky)等人,对此問題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在很大范围应用并发展了a=A/D(网膜視象大小=知觉大小/知觉距离)这一公式,尝試以数学函数說明知觉大小与知觉距离之間的关系。海諾曼和納赫麦斯(E.G.Heinemannand J.Nachmias)根据控制眼球运动調节的研究,提出大小知觉恆常性并不依賴于距  相似文献   

4.
正由东南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医学与哲学杂志社、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医学伦理学专委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单位协办的"中美医学人文高峰论坛暨科研伦理素质、医学伦理学教学能力第二期培训班",将于2018年10月26日~28日在南京举办,现将会议相关事宜通报如下,并诚挚邀请您积极参会。1.此项合作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福格蒂国际中心资助的匹兹堡大学中国科研伦理项目联合主任Michael J.Zigmond博士及Beth A.Fischer博士与中国南京东南大学孙慕义教授共同  相似文献   

5.
埃及爱大长老塔依卜博士会见沙特阿齐兹博士(据中东报2011年10月10日报道)2011年10月9日,爱资哈尔大学长老艾哈迈德·塔依卜博士在爱资哈尔总部会见了应邀访问的沙特伊斯兰事务、基金、指导部大臣萨里赫·本·阿卜杜·阿齐兹博士。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磋商,并达成共识将共同应对企图破坏逊  相似文献   

6.
天主给我爱     
︸**********************************************协针来3给爱33向我76爱向55我走1来!别买 6一·的232走35爱足77天主3一一一怀。}华_ 天主76天主56让我27满胸6一一一怀。 ︸﹄一,巴曰压﹃飞︶一,﹄一.碑,︻/一.省孟叼4l今屯二J一内、︶.月一改‘.一 .护尹0一 一,护b一7.存目义6一666 5 365323一一一赖快信愉的的爱是爱是太阳为乐的光的风6一一一彩,采,爱是爱是大地扶弱母亲济贫奥韧丝械丝饭 一。慨气6----.贰斌、滚表引川创一的的66爱足爱是3 3 66爱是爱是园丁信友3托贞︵丝嘱忠361 32l2323 55 77爱是爱是奉献和听命和栖牲,月又从,爱是…  相似文献   

7.
支持理论是逻辑学界和认知科学界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逻辑学界熟知的支持理论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L.J.科恩(L.J.Cohen)在20世纪70-80年代首先提出的。它曾经成为当时的一个热门论题,学界对这一理论的评价毁誉参半。实际上,作为一种非经典概率逻辑的支持理论,它在哲学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它在逻辑上存在若干缺陷。于是,学界对它的关注程度日渐减低。稍后不久,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种支持理论,即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特维斯基(Tversky)等提出的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由美国McCill大学B.M.Shore和A.C.Dover撰写。根据他们对元认知(MeTaeognition)、智力与天才的研究,认为R.J.Sternberg等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的关于智力的三重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天才。他们从认知风格的有效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方面探讨了天才问题。结论认为,三重理论(元认知成份、操作成份和知识获得成份)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解释天才。最后,他们大胆地提出,也许不该把天才看作智力理论下的亚理论,而要把智力看作天才理论下的一个亚理论。  相似文献   

9.
前言在知觉辨别中,视觉和触觉的作用已有过不少研究,在J.Gibson 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一周岁左右的婴儿就已具有触觉通道和视觉通道相互传递信息的能力。但对这二者的相互作用问题,仍有不同看法。R.P.Kelvin 的研究表明,通过单一感觉道(如“视—视”或“触—触”)对物体大小的辨别与交叉感觉道(如“视—触”或“触—视”)进行辨别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我们以前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由视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触觉再认,要比由视觉再认的成绩为差;而由触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视觉再认则比触觉再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原台湾大学校长,现淡江大学教授盛庆峡先生日前应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学术讲演。盛教授多年来潜心于功利主义理论的研究,并卓有建树。他以英文写作的《Unified Utilitarianism》(《统合的效用主义》)一书已于1993年由荷兰出版。盛教授此次讲演即以其书名“统合的效用主义”为题阐述他的功利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盛教授指出,古典的效用主义最招致批评之点是它只强调令效用最大化的方面,而忽视对效用的公正分配的方面。古典效用主义,尤其是边沁的理论的这一缺点之难以克服,首先在于它对效用持着一种偏狭的理解。边沁的理论偏狭地把Utility释义为快乐的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5月27~2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莱顿大学哲学系共同举办的"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牛津大学的查理斯(D.Charles)教授、莱顿大学的德哈斯(F.A.J.de Haas)教授、乌德勒支大学的泰勒曼(T.Tieleman)教授、北京大学的吴天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玮副教授、山东大学的谢文郁教授、希腊学者柏内塔杜(M.Benetatou)教授(因病未能赴会,由浙江大学的陈玮博士代为宣读论文并作相关评论)、北京师范大学的廖申白教授等八位学者先后作了报告及相应评论。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文科教組織1964年4月21日至23日在巴黎紀念克尔凱郭尔誕生一百五十周年,举办了《克尔凱郭尔万岁》討論会。由J. 瓦尔主持。在联合国文科教組織主任R.馬汉致开幕詞后,薩特尔、馬賽尔、E. 巴茲和J. 瓦尔作报告。会議宣讀了海德格  相似文献   

13.
我的报告主要依据下列文献:(1) H.J.费威耶恩:《费希特研究的新视野》,载《唯心论研究》六,1976年,第118—159页;(2)W.劳特曼“作为人类学和现象理论  相似文献   

14.
龚耀先 《心理学报》1965,10(1):78-86
問題 思維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个重要症状。不少学者曾对此作过許多观察和研究,也提出了各种看法,但至今仍无一个公认的結論。例如,最早布魯尔(E. Bleuler,1911)提出这种病人的思維特点是“联想松弛”,其后又有人提出是“具体性”或“过于抽象”等。 关于“具体性”的問題有許多不同的提法,例如,皮亚杰(J. Piaget)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維是儿童期自我中心的思維和成人邏輯思維間的“中站”;維果特斯基(A.  相似文献   

15.
试论发现J粒子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现J粒子的著名实验是由荣获1976年物理学诺贝尔奖金的丁肇中博士领导完成的。实验于1974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B N L)30Gev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上进行。同年11月11日宣布发现一个被他们命名为J粒子的重粒子。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打破了自1964年Ω~-粒子发现后,粒子物理界几乎是万马齐喑的局面。就象和丁肇中分享物理学诺贝尔奖金的B·里奇特所描述的那样,因为“人们早就在等待着发现一点什么可以提示认识基本粒子正确方向的东西,因而随着这个发现,理论文章便象洪水一般地涌来,淹没了翌年的刊  相似文献   

16.
闻娟 《大众心理学》2020,(4):29-29,20
DISC理论是一套"人类行为语言",192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Dr. William Moulton Mars ton)在《正常人的情绪》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面临的环境介于敌对不友好到友好和谐两个极端的连续轴,而个体的反应则是从积极主动反应到被动反应的连续轴。  相似文献   

17.
对话自我理论(Dialogical Self theory,DST)由赫尔曼斯(Hubert J.M.Herman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汇通了詹姆斯主/客我区分和后现代叙事理念,受复调小说启发,将自我解构成"动态的内外立场交织对话的想象空间"。对话自我阐明了外在他者通过自我立场(I-position)参与自我的建构和发展,自我的多重立场性和内在对话对人格的塑造正在成为实证研究的新热点。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可用于说明对话自我的动态发展,超越了科学研究范式下对自我的认识。未来研究应关注理论缺陷,重视对主我(I)认识不足这一问题,借鉴东方心理学思想,寻找"主体何以研究自身"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8.
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知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1935年德国心理学家苛夫卡(K·Koffka)曾提出:“事物为什么会被看成它现在的样子?”这个问题不仅曾经困惑过许多古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而且也困惑着当代许多心理学家,其中包括一些研究知觉问题的心理学家。一、知觉中的直接理论与认知理论二次大战后,知觉研究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方向,即直接理论与现代认知理论。吉布生(J·J·Gibson)是本世纪研究知觉问题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的一生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知觉专著,如《对视觉世界的知觉》(1950)、《作为知觉系统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东西方中心的文化研究所和密西西比大学联合举办的国际民族心理学学术讨论会于三月初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举行。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正式代表、列席代表、观察员及攻读博士论文的研究生共近五十人。讨论会由社会心理学家布歇博士(J.Boucher),兰底  相似文献   

20.
孙世路 《心理学报》1964,9(3):23-28
問題繆勒-萊依尔錯觉(下簡称M-L錯觉)是一种典型的几何视錯觉。錯觉效果是带箭尾的綫段(a)比带箭头的綫段(b)显得长些,而实际上两者是等长的(見图1)。从1889年繆勒-萊依尔(F.C.Müller-Lyer)提出这种錯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