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考察汉语阅读中读者是否在副中央凹处利用首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进行词切分和词识别。采用2(首词素位置概率:高、低)×2(预视类型:相同预视、假字预视)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双字词为目标词,记录大学生阅读句子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在跳读率和第一遍阅读的眼动指标中,被试在高、低首词素位置概率条件中获得的预视效益量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读者并未在副中央凹处加工首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结合前期研究推断,首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没有作用于汉语阅读的词切分和词识别。  相似文献   

2.
运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汉语双字词识别中的多义性效应。实验一运用2个真字任意组合构成的假词(如:镜社)作填充材料,发现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仅仅存在于错误率中。实验二运用与源真词(如:冲锋)同音形似的假词(如:冲烽)作填充材料,促使被试更多地在语义水平上做出判断,结果发现很强的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低频词上。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在词汇判断中用不同的假词作填充词会影响被试的词汇判断策略,从而在不同水平上通达词义。最后,用反馈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声调时长在汉语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实验1从声学角度探讨了汉语四个声调的时长差异。研究发现,汉语四个声调中,上声调长最长,去声调长最短,阴平和阳平调长无差异。实验2采用词性判断任务,考察汉语上声调长和去声调长在词汇识别中的时长差异。研究发现,低频词条件下,上声词的反应时长于去声词的反应时。研究结论支持内隐韵律假说。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项研究考察了汉语阅读中心理词存在的心理现实性及其加工效率问题。研究1采用词切分任务考察语法知识掌握水平不同的读者词切分的差异,发现他们在词切分上存在很大分歧,语法知识越丰富,词切分差异越小。研究2探讨心理词的加工效率,使用阴影标记目标词,产生四种呈现条件:正常条件、词汇词条件、心理词条件和非词条件,结果发现心理词比词汇词、非词更容易加工。两项研究结果表明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更可能是心理词。  相似文献   

5.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探索字母识别过程中视听整合的神经机制。结果揭示,当刺激呈现在右视野时,整合差异波中存在两个显著的ERP成分:N136以及N262;当刺激呈现在左视野时,并没有显著的整合成分出现。该结果表明,呈现在右视野的视听字母信息更容易被整合。  相似文献   

6.
字母转置效应是指颠倒单词的字母位置后,读者仍可识别目标词的现象,表明字母位置信息编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对比不同形态结构词语的字母转置效应,探讨词语的认知加工方式。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结合边界范式考察了不同形态结构双字词的汉字位置信息编码。研究结果显示,偏正复合词的汉字转置效应小于并列复合词和单语素词,而并列复合词和单语素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与偏正复合词相比,单语素词和并列复合词的汉字位置信息编码更为灵活,表明词语的形态结构会对汉字位置信息编码产生不同的影响,支持了形态复杂词的双通路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3个实验,考察空间语言标记——"内/外"对汉语亲属词语义加工中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的影响。实验1同时呈现词和圆圈,发现语言标记影响亲属词语义加工中的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有"外"标记的血亲词出现在圈外比出现在圈内反应更快,有"内"标记的姻亲词出现在圈内比出现在圈外错误率更低。实验2先呈现亲属词再呈现圆圈,发现语言标记影响亲属关系性质向容器概念的激活,有"外"标记的血亲词和有"内"标记的姻亲词在字母呈现在容器内外时的反应时差异与无"外"标记的血亲词和无"内"标记的姻亲词相反。实验3先呈现圆圈再呈现亲属词,发现有语言标记的亲属词在空间位置与语言标记一致时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高,说明"内–外"意象图式对亲属词判断的影响主要源于语言标记。整个研究表明,与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不一致的空间语言标记干扰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空间语言标记的作用比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更强。在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存在着序列分解的加工方式,被试先加工首字,再加工整词。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包含着语义加工与具身经验激活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空格作为英语等大多数拼音文字阅读中的词边界信息,能帮助读者成功地从文本的一连串的字母中切分出词,促进了词汇的习得和识别。然而在中文里没有明确的词边界信息,那么提供词边界信息(即加入空格)能否促进中文词汇识别或帮助读者学习新词?本文将从空格对成人、儿童和留学生在阅读中眼动控制的影响来回顾和总结词边界信息在中文词汇识别与学习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建立汉字与词汇识别模型、眼动控制模型以及对指导汉语教学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启动范式中,通过考察语素位置对中级汉语学习者复合词识别的影响,探讨中级汉语学习者复合词表征中是否存在语素表征。研究结果发现语素的位置影响复合词加工。当启动词和目标词中的共同语素分别位于词尾时,相对于共同语素位于词首或分别位于启动词和目标词的不同位置时,词汇判断正确率最低,而且反应时间最长。支持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复合词表征中形成了语素表征。  相似文献   

10.
聋人能利用视觉音素意识解码词汇语音。与健听人音位位置效应一致,聋人对汉字声母更敏感,但双字词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声母优势还不清楚。采用音位识别任务探讨聋人双字词识别的声母优势及其原因,研究一利用编码方式考察指拼的作用,发现了声母识别优势,表明聋人能利用字母和指拼两种方式解码双字词语音且编码方式不影响声母优势;研究二进一步利用汉字位置探讨音位序列加工对声母识别优势的作用,结果发现了声母优势、首字优势及首字声母优势,表明聋人识别双字词音位在汉字水平、汉字音节内水平都遵循从左至右的序列加工,与健听人一致,同时还受指拼声母的特殊影响。整个研究表明,聋人识别汉字语音建立在视觉音素意识基础上,双字词的声母识别优势受指拼声母强化、双字词汉字位置效应、音节内音位位置效应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汉语口语的音段信息和超音段信息对词汇语义激活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韵母的改变在语义激活过程中没有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声调改变词作为不一致启动词时,被试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语义激活,说明了声调的改变对词汇语义激活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中,为了进行视觉词汇的识别,需要对字符(字母或汉字)的顺序进行编码(位置信息编码)。本文介绍了拼音文字中的字母位置编码模型,包括开放双字母组模型、空间编码模型和重叠模型,综述了拼音文字和中文词汇识别中字符位置信息编码的研究成果,并对汉字位置信息编码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采用边界范式, 在副中央凹呈现一个双字词或两个单字词, 操纵字N+2的预视(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 来考察副中央凹中词汇特征是否影响读者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结果发现, 读者能够获得字N+2的预视; 双字词与两个单字词条件下注视位置没有显著地差异; 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字N+2为目标预视时随后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条件, 随后的注视位置距离词首更远; 当副中央凹中为两个单字词时, 两种预视条件下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汉语阅读中, 读者能够对字N+2进行预视加工, 这种加工的影响只发生在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汉字位置加工是否存在词边界效应,本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词汇决定任务和眼动追踪技术,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跨词边界和词内汉字转置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实验均以四字词和两个双字词为靶子,对中间两个字进行操纵(转置或保持不变)。结果发现:靶子的注视时间(反应时)在跨词边界转置条件显著长于相同条件,在词内转置条件与相同条件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跨词边界汉字转置干扰词汇识别,汉字位置加工存在词边界效应。词切分的开始时间可能早于汉字位置加工,或二者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汉语逆序词的加工─—词素在词加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个实验以汉语道序同为实验材料,采用语义启动范式,考察了词素在汉语双字词识别中的作用及其在时间进程上的变化。实验一发现,在SOA为157毫秒时,逆序词的呈现不但能促进与之有联想关系的目标词(语义启动)的词汇判断时间,而且也能促进其逆序形式的语义联想词(逆序启动)的词汇判断时间,两种启动效应之间没有差异。实验二和实验三则发现在SOA分别为314毫秒和57毫秒时,逆序词的呈现只对其联想词的词汇判断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其逆序形式的联想词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实验四在更为严格的实验条件下支持了实验三的结果。研究结论为:1)同素单元的激活在词的识别中起一定作用,但并不是词的识别的必经阶段;2)在时间进程上,词素单元的激活先是由弱到强,然后逐渐减弱,而整词单元的激活为稳定的上升过程;3)词素的位置信息的加工落后于词素单元本身的加工,发生在词汇加工的晚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干预范式和中介刺激法, 随机选取112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 采用一系列自编的材料和工具, 考察了关键字母法效应的三个条件:识别关键字母、提取同分异构词和提取同分异构词释义。结果表明:(1)如果要求准确的回忆, 从短期和长期看, 识别关键字母和提取同分异构词都是关键字母法效应的必要条件, 提取同分异构词释义是关键字母法效应的充分条件。(2)如果只要求大致的回忆, 从长期看, 识别关键字母是关键字母法效应的必要条件, 提取同分异构词是关键字母法效应潜在的充分条件, 而提取同分异构词释义则是关键字母法效应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7.
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 通过分析动态协助或干扰词切分对阅读过程的影响, 考察汉语阅读过程中词切分的位置与数量。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通过改变注视点附近词语的颜色来促进词汇的加工进程, 发现协助词n+1切分可改变被试的眼动模式, 说明至少加工词n+1可导致词切分效果; 实验二以类似方法干扰相应的词汇加工进程, 发现在某些实验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模式朝相反方向变化, 表明实验一结果并非由外源注意转移引起。综合分析两个实验中各种条件下首次注视概率分布、再注视时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单一注视时间的差异, 得出以下结论:在汉语阅读中存在两种词切分现象, 一种由加工词n+1引起, 另一种由加工词n引起。  相似文献   

18.
采用行为实验和眼动实验,探讨汉字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在词汇单独呈现和在语境中呈现的加工进程。实验1发现,当启动时间为80 ms时,换位启动效应与原词、尾字替换启动效应差异显著;当启动时间为150 ms时,换位启动效应与首字替换、尾字替换启动效应均差异显著;当启动时间为300 ms时,换位启动与原词、首字替换启动效应差异显著。实验2发现,与低预测性条件相比,高预测性条件下,阅读时间更短,注视次数更少;在整句眼动指标上,高预测性条件下,原词条件与首字替换条件差异显著,换位条件和替换条件差异不显著,而低预测性条件下,换位条件与原词条件和尾字替换条件差异显著。实验3采用边界范式,发现预视时间为0 ms时,换位条件更接近原词条件,与替换条件差异显著。而预视时间为50和100 ms时,换位条件与替换条件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词汇单独呈现时,位置信息的作用在早期阶段较大而后逐渐降低,身份信息的作用逐渐增强。在句子阅读中,位置信息的作用在副中央凹加工的早期阶段较小而后逐渐增大。语境预测性在加工的早期,对位置信息作用大,在加工的晚期,对身份信息作用大。研究结果支持SOLAR模型和贝叶斯读者模型,不支持SERIOL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词素熟悉性是否会影响视觉词切分线索在新词学习中的作用,本研究中新词由两类假词构成:第一类假词由两个高频字(高熟悉性词素)组成,第二类假词由两个低频字(低熟悉性词素)组成。实验采用学习-测试范式,将新词镶嵌在句子中供大学生被试阅读。结果发现,相比由低熟悉性词素构成的新词,词间空格在由高熟悉词素构成的新词中起到的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词素熟悉性可能作为一种线索参与词切分。  相似文献   

20.
进行了三个跨通道启动词汇判断实验,探讨汉语听觉词汇加工中声调信息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实验一和二使用具有相同音段信息、但不同声调信息的双音节合成词(如“条约”和“跳跃”)作为听觉启动词,与其中一个词有语义关系的双字词作为视觉探测词。语义启动词与其配对的声调不匹配词在第一音节的声调、第二音节的声调、或两个声调上有所不同。实验三改变语义启动词的第一或第二音节的声调,以产生声调不匹配的假词启动项;实验三还同时变化了原来的声调与产生的声调之间的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声调不匹配的启动项目是否产生显著的启动效应取决于词汇竞争的环境、声调输入与深层声调表征之间匹配的程度,以及不匹配的声调所在的位置。文章从语音输入中的声调信息如何激活词汇表征、声调信息如何存储在心理词典中、声调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如何受竞争环境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讨论了研究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