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项目研究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当代美学与批评形态的关系。关于"当代"的界定,本项目以"文化经济时代"或表述为"审美资本主义时期"为基本内涵。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指20世纪末以来至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社会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历史时段。本项目主张能在纷繁复杂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理论中努力找到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表述方式,从而为研究和思考美学与当代批评的关系、美学与社会发展变迁关系提供基础。本项目认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美学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研究,有不同的理论重心和不同的研究思路,在不同的理论方法的视野中,"内容"和"形式"的范畴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理论界定。当代美学研究的特点是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放到审美活动乃至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去研究和把握,放到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去研究和把握,把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研究提升到对当代社会的合理性以及历史进步及其代价这个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不仅研究审美价值的特殊性,而且研究和思考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与人性、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历来是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曾经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就是艺术观,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基本上应该包括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其中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70年代末期,我国美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沉寂而重新活跃起来以后,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又受到了重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讨论情况,除上述形成于50、60年代的几种观点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以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3.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西建(陕西师大中文系)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是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深入发展的一种体现。这一问题的出现向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及美学、文艺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分析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整体状态,其基本内容大致有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B023)是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王杰教授担任。该项目从纷繁复杂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理论中努力找到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表述方式,从而为研究和思考美学与当代批评的关系、美学与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提供基础。为了推动本项目的研究,现公开招  相似文献   

5.
陈向义 《哲学动态》2004,(10):36-39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局面,这种局面是在"走出传统实践美学的困境"中产生的.传统实践美学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产生的,到了80年代,它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派,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发展还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探索,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新颖性,表现出对传统审美文化和美学理论的反思、重建和超越.在融人全球化审美文化新发展的同时,努力表达民族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7.
<正>艺术美学是从"艺术世界"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源初美学形态。当代艺术美学应以开放的视域,将自然、生活重新纳入人类艺术活动的范畴中来考量,以审美直观和解释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学系统。宗白华和海德格尔等是现代艺术美学理论阐释的重要实践者。当代视域下重提艺术美学的意义在于:既可恢复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又与思辨美学形成一种互补,共同致力于世界美学的普世性建构。艺术美学与哲学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一起形成当代美学研究的三维度。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诞生以来,关于自然审美是否需要科学知识的议题引起了持续而热烈的争论,这一议题是当代人文领域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在环境美学中的集中体现,由于该议题聚焦在自然审美需不需要科学知识这个问题上,因此可称之为环境美学中的科学主义之争。在持续的辩诘和理解中走向更具包容性的观点,构成了环境美学自诞生之后的某种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更新研究范式的热潮。当代生命美学就是这场实验的参与者。它推出生命、感性、自由、审美超越等关键词,阐释了自己的基本主张。而随着身体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生命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关系也必然会被予以重新哲思。总的来说,生命美学总是涵括了身体美学,身体也总是牵连出生命美学。由于身体的生物性和在世性,一个更完整的美学之环诞生了。当生命美学经历了"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超越美学—身体美学"所形成的话语环,它已经将后者的脉络涵括于其中。通过重构这个话语环的内在关联,从身体出发的生命美学显现了其原初形貌,证明了其涵括已有理论建构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0.
<正>在当代,马和人的关系,不像在农耕时代那样密切,但马的健美形态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依然是艺术家表现的重要主题。粗略地考察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的马雕塑多与人体相结合,表现某种历史人物或故事,艺术方法基本是写实的。80年代后,随着社会思潮、艺术潮流的变化,雕塑家们更强调主体性和个性风格,用抽象、变形等方法,在变异的马形态中,象征性地表现某种理念。  相似文献   

11.
当代韩国的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出版了<美学概论>(朝文)和<美学>(汉文)之后,90年代初应邀去韩国讲中国当代美学并访问了美学专家教授,又参加了东方诗话国际学术会议,还阅读了已出版的韩国美学书刊,便引起了浅谈当代韩国美学研究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问题的再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鸿文 《哲学动态》2001,(10):41-45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核心问题 ,在 2 0世纪的 50、 6 0年代及 80年代中前期 ,曾掀起过探索的热潮 ,并因此而形成了数家美学流派。 80年代末期以来 ,随着美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这一问题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地位 ,但仍有一些美学家执著于对该问题的思考。对这些思考的梳理与说明是全面总结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成果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如何看待对美本质的追问1 含义所指及其对美本质问题的误解。从逻辑程序上讲 ,解决美本质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美本质问题的具体含义 ,即美本质问题的“所指” ,也就是要弄清到底什么是美本质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13.
当代著名美学家王世德教授毕生致力于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80岁以后的他宝刀不老,集结出版了193万字的《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和105万字的《王世德美学研究精选》两部文集,还公开发表了37篇美学论文和文艺评论,体现出了他热爱平凡生活的人生观、弘扬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观、凝练学术思想的美学观,从而实现了他美学生命绽放的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歌笛艺术教育中心一直致力于改善美国学校与博物馆的艺术教育质量.经过多年研究探讨,确立了多学科为基础的一体化艺术教育方法.该模式将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等几门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艺术创作活动融汇贯通起来,以求打破原来授课中的陈规陋习,提高教与学双方的艺术理解力和审美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5.
蒋斌 《学海》2001,(1):201-202
进入 90年代以后 ,在 2 0世纪最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 ,美学界突然兴起了“审美文化热” ,当代审美文化的研究随之异军突起 ,成为一时众目瞩望的焦点。一般来看 ,当代审美文化成为热门话题的主要原因不外两点 :一 ,当代审美文化蓬勃发展以至鼓荡起蔚为壮观的文化大潮这一现象本身召唤着理论界为之作出理性的阐释、说明、批判。面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强有力的当代审美文化 ,普通大众在目眩神迷地享受其新鲜、刺激、贴心、便捷、过瘾的同时 ,也偶然惊觉沉溺其中的几许不快、厌恶与无奈。在这种情况下 ,大众迫切希望能够认清当代审美文化的本…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17.
徐大威的美学专著《中国审美形态的识别性问题研究》于2017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中国审美形态研究的新成果有以下三点创获:首先,该书以审美形态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美学史应该如何书写的问题;其次,该书创新性地提出了作为中国审美形态在思维方式上识别的"灵性直观"的新思想、新概念,并以此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再次,该书提炼并确定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形态如"道""气""兴""神""意境""境界"等。该成果对于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摆脱西方审美形态和西方美学的制约,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超 《美与时代》2015,(2):19-22
与生态批评领域"生态"与"环境"之辨的针锋相对相比,我国美学研究领域对二者的区分和关联的认识却更具有包容性。"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具有宽泛性和包容性;"生态"是一种关系,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一种新视角。"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无所不包的"环境";"生态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未来发展方向。不管是"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都是对环境审美某种模态的理论阐释,在实际审美过程中它们并不单独存在,并时常与艺术审美、生活经验和理论思维等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和郑州大学三家成立了美学研究所,我时任郑大美学研究所所长,倡导以人类文明新范式与发展总趋向为主脑,对当代美学进行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先后出版了独著或主编的《美学大观》《艺术美》《影视美学》和《中国当代美学》等论著,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文艺报》等国家级报刊的高度评价,其中《美学大观》、《中国当代美学》荣获全国“金钥匙”‘光明杯”等奖项.早在1986年,我考虑到传播对美学研究的重要性,经国家批准,创办了审美文化月刊《美与当代人》杂志,后易名《美与时代》.  相似文献   

20.
作为艺术自律的基本含义,"自我立法"在对象和研究方法中都预设着多维指向。西方现代美学中艺术自律的思想资源分别是从心理学、形式论、价值论和社会学四大维度展开的。运用影响维度倒推到康德美学本身这一开放性思路,可以挖掘康德审美自律思想的多重内涵。这一研究既是对自律观念单一性规定的突破,又可以在错综复杂的理论谱系中展现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批评中的多彩图景,也必将启迪当代中国美学多维度理论形态的创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