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有两种不同的商品概念,一是作为资本关系的前提的商品,二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的商品。在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到《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以对第一种商品概念的解读开始,逐步推进到对第二种商品概念的全面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深刻剖析。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层面上对马克思的这两种商品概念作出准确的解读,是深化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及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要素,商品在《资本论》中被界定为表征资本主义政治本质、批判资本逻辑宰制的经济学-哲学概念。马克思分别从资本主义的政治原象、政治逻辑及政治生命的角度,赋予商品以劳动产品、货币和劳动力这三个层次递进的内涵,描绘出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与政治内涵,准确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特性与政治本质,辩证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一面,全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因此,洞见与明晰马克思关于商品概念的政治叙事及其哲学批判,是扬弃商品异化与驯服资本、驾驭财富与树立正确财富观念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元命题,文艺伦理问题曾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遭受冷遇。直至90年代末,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方才再次获得理论上的合法性,而这也为近三十年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价值论转向奠定了逻辑前提。这一转向主要表现为核心命题的变更,即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取代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焦点。据此,英美美学界衍生出了三大主流理论派别,即主张伦理缺陷/优点会降低/提升审美价值的"道德主义",主张伦理缺陷会增加审美价值的"背德主义",以及主张两种价值互不干涉的"(适度)自律主义"。这些流派之间互动频繁,多有论辩,共同开创了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新格局。但相关理论也暴露出实证精神匮乏、严密性与自洽性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宣言》勾勒了资本主义大工业驱动的全球生产与社会关系时空重组过程。这既是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为中心的同质化空间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了内在矛盾与冲突的、不平衡发展的时空构序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哈维将之指认为一种"中心-外围"的传播论。但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及其再生产的总体过程来看,所谓"中心-外围"传播论的实质是一种不平衡发展的历史辩证思考,且包含了以下三个维度:作为特定生产方式历史运动前提与结果的不平衡地理发展问题,作为特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不平衡地理发展问题,以及作为超越路径与未来可能性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代文艺美学的两个教条,即"审美经验论"和"艺术的自主性",是导致当代艺术衰落的理论根源。其中的审美经验论导致了审美享乐主义,艺术的自主性则导致了艺术品拜物教,这两点都通向资本主义的市场逻辑,使艺术被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彻底吸收。当代资本主义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和动力,把艺术的要素引入生产领域,将艺术的魅力灌注于工业品的生产中,使工业资本主义变成了"审美资本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看,艺术的衰落宣告了近代文艺美学的失败,同时也预示了美学获得新生的理论契机,这就是:艺术之原初本质的先验重建如何可能?这一课题需要在马克思政治美学的新平台上展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眼界"的概念,意指驻留在商品交换视界中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认知结构。该认知结构不仅主导了亚当·斯密和黑格尔的资本主义观,也制约了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的资本主义批判,将资本主义批判狭隘地局限在商品同质化和社会合理化的界限内。对此,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视界,即商品交换视界和生产方式视界。通过劳动力的商品化,马克思不仅从商品交换视界深入到生产方式视界,而且还立足生产方式视界透视商品交换视界的历史前提。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的认识论意蕴在于:资产阶级认知结构的瓦解必须批判该认知结构的历史前提,这正是马克思认识论与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原则性区别,也是马克思的认识论超越阿尔都塞、广松涉和索恩-雷特尔等认识论批判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品味成为资本主义得以克服种种危机而达到无限制发展的驱动力。品味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它试图将一种历史的、偶然的观念、价值予以普遍化的诉求。品味的竞争是对可见性的竞争,是新的视觉经验的创造和传播。它关涉到:何种文化、何种视觉经验、何种品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会占据主导地位。品味关涉到一个"共通感"的领域,同时也是一种论战的能力。中国美学应该适当地转向,去自觉地关注和介入这种品味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和发展了雅克·拉康的"资本主义话语",将它与马克思的理论相结合以分析当前的资本主义危机。本文同时吸收了马克思与拉康的观点,主张必须与危机的症状性特征建立联系,而不是倒错地迷信资本主义具有永恒自我更新的能力。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的教学当中,拉康力图解决一直沉寂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前提问题,他提出价值——这种根植于人类劳动的、资本主义特有的抽象——源于无意识,换句话说,源于工人本身内在固有的创造性知识,只不过这种知识已经被无意识能指所过度决定。在拉康看来,资本主义的抽象给自己设定了历史任务,那就是将人类知识的无意识实质转换为看起来可计算、可量化的价值以便交换并从中获利,以废除人类知识的无意识实质。对这一困境的分析使我们在探讨当前危机时能够注意到,资本通过剥削人类劳动产生利润的能力正在消失,当前的危机与这种能力的消失而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有关。本文对与今天的绿色资本主义的"创新悖论"相关的这一困境加以探讨,并提出以下观点:与相信新一轮的科技攻势所具有的变革能力相对应的是一种具有潜在灾难性的否认。  相似文献   

9.
罗莎·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1913)中提出了资本积累必须以非资本主义环境为前提、资本主义的现代形态是"资本积累的世界竞争阶段"和"最后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依据在于"资本积累不能在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实现"的论断.尽管卢森堡否定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图式、重新建构资本积累模型的理论尝试是错误的,但是她对资本主义横向扩展的研究,特别是她强调资本主义"通过排挤落后的生产形态而发展"的新观点,在全球化资本主义不断扩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就哲学方法论而言,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利用道德话语权"矮化"中国形象,是当代国际竞争一种新方式。资本主义道德话语权是其文化霸权的核心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揭示了资本主义人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道德话语与实质,资本主义道德话语的特征是阶级性、规范性和虚假性。打破资产阶级道德话语霸权的前提是批判资本主义道德话语霸权,目标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增强综合国力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资本主义既是一种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又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剥削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在前者,资本家作为货币商品的占有者,工人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占有者,他们之间是普通的买者和卖者的关系;而在后者,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工人作为雇佣劳动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前者,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换遵循商品等价交换规律,既是自由的又是平等的,因而是正义的;而在后者,工人则必须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他们之间的关系既不自由也不平等,因而是非正义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决定了其正义的悖论性和自反性。不了解和把握这一点,就会要么像塔克和伍德那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拒绝承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胡萨米那样只能从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杰拉斯那样指责马克思在资本剥削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上是自相矛盾和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建基于马克思的审美理论,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中包含一个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这一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同时又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的审美批判.作者主张,马克思对商品的审美批判遵循着康德的美学传统.而马克思对于审美的这种康德式的看法虽然有助于他对粗糙的工具主义的批判,并有助于把审美塑造成人与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那种真实而有价值的联系,但也正是这种康德式的观点使得马克思没能为其共产主义的设想提供充分论证.面对在共产主义中仍然存在的悲惨境遇(无神的世界),艺术将成为缓解痛苦、抵抗虚无的中心,而马克思的乐观主义则使他忽略了尼采所思考的这一严肃问题:为什么艺术会成为人类的本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美学意味着一种感性的分配。康德的去功利的审美判断,以理解力与感受力之间等级关系的中立化确立了审美维度的核心,即以一种审美分离为前提的平等的"歧见",由此带来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此乃"美学的政治"。存在两种试图取消审美的政治潜力的伦理模式:其一是以"习性"为基准的社会学批判,其二是以"崇高"为中心的绝对他者原则。"政治的美学"则表现为"民主"政治乃一种"仿佛"的操作,是任何人之共同权力的平等展演。柏拉图式的共识性的"仿佛"导致了以社会分化为前提的伦理秩序的循环,德里达式的异质性的"到来的民主"则排除了人民主体的歧见力量。总之,为了强调美学的政治和政治的美学,一种蕴含了知识的美学的思考方式和话语实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显示,当代资本主义思想形态越来越具有宗教性质,俨然成了当代人的宗教,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采取一种神学批判的进路变得极富挑战。在《资本论》,马克思把"市场体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宗教体系",认为基督教是最适合作为一种商品生产体系的一种宗教形式,他深刻地理解到金钱与宗教、资本主义与末世论愿景之间的深刻关系,这意味着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可以探取一种神学批判的。本文即是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置于与传统宗教社会学不同的进路,以神学批判的进路揭示马克思的批判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更是神学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所作的价值批判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于异化劳动、资本逻辑、商品拜物教等的批判。不过它限于特定的经济范畴,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对东方社会所作的价值的批判。东方社会的基础是农村公社,束缚人的自由的因素是小生产的狭隘性与专制王权等。第三层次是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扩张,东方社会出现的"冲击-反应"机制,以及东西方互动导致的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第四个层次是用"哲学的历史"冷观,把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理解为人类历史向自由理想飞跃和突变过程中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受德国古典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学界一直强调审美的自律性、超越性和无功利性。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救赎之路,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审美与文化批判,期望通过建构审美乌托邦来寄托人类自由解放的希望。但是,这种审美和文化批判的理论路径过分倚重主体心理体验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忽视了现实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改造,片面夸大感性、情感、想象力的作用。今天,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依然锐不可当,并且继续以"资本主义"的实在形式遵循着其固有的逻辑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资本"的魔力和逻辑依旧支配和塑造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资本主义正是西方经济社会新近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追溯了审美与资本关系的历史嬗变,就审美资本主义中出现的资本对审美的绑架,展开了对资本的辩证批判与反思,就审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而被全球化。这导致了普遍主义自身的垮台,而不是与一个欧/美现代性相联系的价值的普遍化。"全球现代性"是指这样一个时刻:一种"欧洲中心"的现代性霸权崩溃,碎片化为有关现代的观念的许多文化领域。作为概念的"全球现代性"也致力于超越生产它的条件,因为正是这一条件使得重新预想现代性,将之从以欧洲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历史想象中的围捕中解救出来,以与之前不同的方式构想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丰富的意识哲学蕴涵。这表现在意识形式与商品形式的同一性中。直面笛卡尔以降作为现代性原则性框架的"意识的内在性",马克思超越了这一框架所先行设定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的虚假对立。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把握,笛卡尔以来思维的概念形式可以选出意识的内在性,追溯到资本主义的交换抽象。商品生产塑造了社会意识形式,作为现实抽象的商品形式构造出一种与体力劳动分离的、具有独立外观的纯粹智力。而正是它掩盖了作为物质形态"人格化"的意识形态幻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对资本主义传统社会毫不妥协的革命者、批判者,同时也是一个吸取了多种文化滋养的文化巨匠,正因如此,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应被忽略.本文将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概括为: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犹太教对马克思的精神气质的影响;二是犹太教对现实的、社会的"人"的重视与马克思思想的主旨具有一定的暗合性;三是与基督教的"博爱""来世精神"相比,犹太教更突出了"平等"、"公义"和现实生活,这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有一定联系;四是马克思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犹太教与对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批判直接对应起来;五是马克思的著名格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等蕴含着明显的犹太情怀.  相似文献   

20.
闵凡祥 《学海》2013,(1):179-188
心态史的兴起,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路径.心态史研究,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获得更加接近于历史时代和事实的研究结果.在心态史视野下,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与发展繁荣的根本性前提是,在12-18世纪的西欧发生了一场社会心态革命.这场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实际存在构建了一种新的“爱恨秩序”,规定了资本主义生活中的价值优先或后置规则(伦理),规定“资本主义人”的世界观和世界认知的结构与内涵,为资本主义提供了道德上的合法性与行动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