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采用的是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使原来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无法实证研究的内部心理过程得到了直接的实验室观察。将人的认知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具有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随着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内隐社会认知已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采用的是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使原来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无法实证研究的内部心理过程得到了直接的实验室观察。将人的认知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具有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随着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内隐社会认知已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春玲 《心理科学》2005,28(1):146-148
内隐社会认知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的结果。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方法论上,得益于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从内容上,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初浅,但却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归因评价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和自动化研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隐社会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中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是当今内隐认知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交织、孕育的成果。这一理论沿袭无意识维度向传统的社会认知——“主体在显意识操纵下对社会性客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旨在揭示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其中之无意识和自动化的研究深化了对社会心理机制和本质的认识。本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和自动化两个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IAT范式下自尊内隐性的再证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用IAT测量了被试的内隐自尊,并通过操纵被试在不同的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来考察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表现出一致性。该研究在IAT范式下表明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内隐自尊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内隐自尊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内隐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目前,内隐自尊的研究在方法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在研究成果上主要集中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对照性研究,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两方面。本文拟就内隐自尊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已有研究成果作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7.
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及测量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镇  李幼穗 《心理科学》2004,27(4):961-963
内隐自尊是社会认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主要回顾了内隐自尊研究的趋势及测量方法的进展。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内隐与外显自尊研究对照进行;应用性研究初步开展;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其它社会认知结构的关系;与行为的关系等。目前在研究方法上以反应时范式为主,最常用是内隐联想测验,还包括阈上语义启动、阈下语义启动、姓名字母与数字偏爱、Stroop颜色命名任务、内隐自我评价调查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等。  相似文献   

8.
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全全  耿晓伟 《心理科学》2006,29(3):558-562
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观点出发研究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1)自我概念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我和内隐自我两种成分;(2)主观幸福感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两种成分;(3)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为:外显自我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我预测内隐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期兴起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从揭示社会认知无意识成分的角度。为探究社会心理的实质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就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发展及其研究方法沿革进行综述,并对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社会意义及应用价值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10.
应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新的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应用内隐联想测验在对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态度、内隐自尊以及内隐攻击性的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对内隐联想测验本身存在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它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内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The authors hypothesize that social comparisons can have automatic influences on self-perceptions. This was tested by determining whether subliminal exposure to comparison information influences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valuation. Study 1 showed that subliminal exposure to soci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 increased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self. Study 2 revealed that subliminal exposure to soci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 resulted in a contrast effect on explicit self-evaluation. Study 3 showed that subliminal exposure to soci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 affects self-evaluations more easily than it affects mood or evaluations of other people. Studies 4 and 5 replicated these self-evaluation effects and extended them to implicit measures. Study 6 showed that automatic comparisons are responsive to a person's perceptual needs, such that they only occur when people are uncertain about themselves.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social cognition, judgment, and comparis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implicit anxie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skin self‐examinations.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implicit anxiety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prediction of skin self‐examinations beyond the contributions of variables suggested by social‐cognitive models of health behavior. In addition,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implicit anxiety's impact on self‐examinations would not be influenced by deliberative cognition about efficacy. To test these hypotheses, 128 participants completed measures of explicit anxiety, self and task efficacy, and an implicit associations test designed to measure implicit anxiety. As expected, self‐examination behavior was better predicted when implicit anxiety was added to models containing explicit anxiety and efficacy. Furthermore, thoughts about efficacy did not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implicit anxiety on self‐examination behavior.  相似文献   

13.
探索课题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是从事任何一项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准备性工作。内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是社会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它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在无意状态下自动地加工与自我有关信息的过程和方式所进行的整体性研究。这一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而且具有其他研究无法替代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以往上下级关系研究大多聚焦于关系的实然特征, 缺乏对关系应有特征或模式的探讨。上下级关系图式是个体对上下级之间关系应有模式或特征的内隐认知, 这种内隐认知有助于揭示上级与下属之间的互动过程, 并为促进上级和下属的积极心理与行为提供理论启示。经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 将上下级关系图式与内隐关系理论、追随力认知图式、关系自我和关系认同等概念进行区分。个体传统性和现代性、依恋风格、领导行为以及文化因素能够预测上下级关系图式; 上下级关系图式能影响领导的态度与行为、下属忠诚、下属工作绩效、角色外行为、领导评价(道德领导)以及上下级关系评价; 移情的社会认知模型、泛家族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解释了上下级关系图式的前因后果。未来可以从识别预测因素、拓展后果研究以及挖掘作用机制等方面推动上下级关系图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The importance of cognition in the facilita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criminal behavior has been highlighted and recognized in numerous offender populations. In particular, professionals have theorized that various offender populations hold offense-supportive schemas or implicit theories that require treatment in therapy. However, the role of cognition in deliberate firesetting has received no focused conceptual or theoretical attention. Using current research evidence and theory relating to general cogni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resetters, this paper outlines a preliminary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potential cognitions (in the form of implicit theories) that are likely to characterize firesetters. Five implicit theories are proposed tha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firesetting behavior. The content, structure, and et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se implicit theories are described as well as the cognitive similarities between firesetters and other offender types. Future research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proposed implicit theorie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内隐人格理论的实体论-渐变论维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内隐人格理论的实体论-渐变论维度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一个新趋势。研究发现,人们对人的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的内隐认知理论,制约调节着他们对人的行为的理解和反应。人们持有的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导致他们不同的社会认知模式和行为反应方式。实体论者由于认为人的特性是固定不变的,而倾向于用抽象概括化的和静态的内在特质来理解人的行为;而渐变论者由于认为人的特性是动态可塑的,而倾向于用影响心理动态过程的内外具体调节因素来理解人的行为。作者在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潘威  汪寅  陈巍 《心理科学》2017,40(5):1274-1279
社会认知的机制一直存在心智化与具身认知观点的争论。前者认为社会认知是对心理状态的推测,而后者则认为社会认知是具身实践活动。虽然,心智化研究者认为具身认知有关灵长类动物和婴儿的社会认知的解释可以兼容于内隐心智化,但内隐心智化在解释社会互动时仍然存在间接性的问题。近期,潜心智化理论旨在挑战上述立场中有关社会认知先天论的预设,该理论将个体的潜心智化视为内隐心智化的替代,通过检验与分析相关研究的构想效度,强调社会认知是从非社会性的一般认知功能中衍生而来的,这种立场在社会认知的领域特殊性与非社会认知的领域一般性之间建立起了纽带,从而挑战了心智化与具身认知的争论。未来研究应设计更为严谨的心智化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验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尝试在神经科学层面探索一般认知功能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