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5~14岁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问题的提出道德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虽然为确定儿童道德认知水平提供了一个基本构架,但不能具体反映儿童对各种道德现象的认知水平。因而,要深入了解儿童道德认知规律,必须对各种具体的道德认知现象进行研究。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种,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涉及道德评价、道德动机等方面。了解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我们解释许多儿童道德行为的机制,也可以为教育工作引导儿童开展合作、分享、援助等多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作者在儿童科学概念认知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儿童的朴素生物学、朴素物理学认知及其与心理理论发展关系的研究。作者研究了儿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自发概念,包括对生长、衰老、疾病和死亡等生命现象的认知,探查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物理学概念(如力等)的朴素认知,力图发现儿童早期认知中的潜力,同时探明他们相应的错误概念,并采用教育干预实验,促进儿童科学概念的转化。还探查影响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教育条件以及个体认知能力(如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推理能力等)。研究发现,儿童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前就对人类重要的科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作者主张儿童的科学教育(包括健康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朴素理论”为基础,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3.
儿童执行功能与情绪调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脑执行功能是一种调节、控制、综合、分析个体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儿童的高级认知活动、社会性行为(同伴交往、攻击性行为)都受到执行功能发展水平的制约。研究者希望通过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了解整个执行系统的发展成熟过程,揭示执行控制机能的内在机制。同时,有研究者把执行控制这种认知神经机制和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包括自我控制、情绪调控等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从中发现二者的联系。该文就这方面的核心问题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刘范  赵淑文 《心理学报》1983,16(2):30-35
本文探讨了8—15岁儿童掌握交集概念的发展水平及解答交集应用题的过程,分析了儿童认知过程中各认知成分的交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已具有掌握简单交集概念的心理基础;对交集的认知包括概念、表象、感知操作等成分的交互作用,其中表象、感知操作成分具有重要意义;儿童解交集课题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认知活动,他们主动思考,采取策略,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帮助而上升到概念水平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的建构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该文考察了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及个体对其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测量。同时,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从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小学,并且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家庭情绪环境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其社会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卿素兰 《心理学报》2007,39(6):1055-1062
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情景的动画方式,系统探查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的本体区分、因果认知发展模式以及在此维度上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结果表明:(1)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本体区分的认知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低到高的4个发展水平,即目的论模式——基于动物模式——基于生物模式——基于本体区分模式;(2)4~7岁儿童对目的指向性的因果认知与本体区分表现出一致性发展模式,表明学前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3)5~6岁是儿童对目的指向性认知的快速发展期,领域知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年龄和领域任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何磊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15-320
早期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动作来完成。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动作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也促进了认知发展。该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阐述了爬行和手部动作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发现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同时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将促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断高级化、复杂化。儿童通过爬行获得了运动经验,促进了感知觉的发展;而手部动作主要包括抓握动作和手势的发展,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则主要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儿童能力自我知觉的影响因素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凌 《心理科学》2006,29(4):916-918
该文在综合大量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概括并细致分析了影响儿童能力自我知觉发展与表现的三方面主要因素,即1)主体因素,包括能力概念、认知发展水平、需要动机及相关经验等;2)教育环境;3)任务性质。  相似文献   

10.
儿童元记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标  缪小春 《心理科学》2000,23(6):715-719
Flavell(1976)认为,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它包括对自我的认知能力(静态)和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的认知,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目前国内外心理学家对于儿童元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涉及不同的方面,如元记忆、元理解、元学习等。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人们对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与此同时,仍有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6-10岁儿童对几种常见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文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4):15-2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儿童对几种常见的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的问题。共有太阳、月亮、空气、云、雨等自然概念19个,分为四组。个别地要求儿童逐一回答“是什么?”“有无共同的地方?”“为什么”?被试是6—10岁的儿童,分为5个年龄组,每组20人,共100人。 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常见的自然现象的认知水平随年龄而增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不理解和含混阶段;过渡阶段。6—10岁儿童的认知水平大都处于过渡阶段。2.对本研究所涉及的内容的认知,8—10岁儿童是认知发展的飞跃阶段。此外,儿童对自然事物的概念的认知较早,对一类自然事物的共同属性的概括稍晚,对自然事物的因果联系的认知更晚。3.利用自身经验解释自然现象是儿童认知的一个重要特点。决定这一特点的因素,除年龄外,还有对象的性质及儿童经验的多寡等。4.环境教育和文化影响对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以录像对中美150名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和认知类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游戏难度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②学前儿童较高水平的认知游戏行为与较高水平的社会技能的发展相关联,社交水平与认知水平的发展相互影响;③中美学前儿童社交和认知能力发展进程具有一致性,游戏行为发展模式具有一致性;④中美学前儿童游戏的方式和内容、社交和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3.
曲可佳  邹晓燕 《应用心理学》2006,12(1):73-76,83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对五岁儿童自主性与权威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五岁儿童自主性与权威认知间相关显著,权威认知水平高的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高,权威认知水平低的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低;(2)五岁儿童权威认知与自主性三个维度间相关均显著。权威认知水平高的儿童,其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水平高;权威认知水平低的儿童,其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水平低。  相似文献   

14.
所谓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指相对认知(cognition)和再认(recognition)更高层次的心理加工形式。有人把它看作是关于自己认知系统如何工作的知识水平(lesgold,A.1989)。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为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所重视。美国NotreDame大学心理学家Borkowski,J.G.(1987)基于大量对特殊儿童(包括天才、弱智、学习无能儿童)的研究,给出一明确实在的元认知模型。他把元认知理解成几个互相依赖成份的组合体,证明这些成份均具有独特(唯一)的发展规律,它们分别接受经验和教育的影响,它们对解释常态和特殊儿童学习和记忆操作的差异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15年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94,27(4):337-346
中国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15年来收获如下:在理论方面:1.超常与常态儿童在不同的认知方面差异的显著性,认知构成的模式特点、及发展趋势均有不同。2.超常儿童的个性倾向和特征具有明显特点,但发展不平衡,表现为3种类型;个性特征与学习成绩相关密切。3.超常儿童的成长过程可概括为4种类型。4.超常儿童心理成分不限于高智力、创造力,还包括良好发展的个性倾向和特征。在应用方面:研究结果在鉴别和教育超常儿童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和检验。  相似文献   

16.
儿童对称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个别测试的方法研究了幼儿园、小学、初中总计160名儿童对称概念的发展。研究从对称所包含的各种层次出发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各级水平,儿童各类对称概念发展的认知历程、特点、水平以及发展速度等问题,认为对称概念的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水平、表象思维水平、抽象思维水平以及正确操作水平,并且对对称概念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的现象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7.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游戏是早期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源泉.皮亚杰认为,游游经验能帮助儿童对与物体和人有关的空间、因果关系及时间等信息进行同化.维果茨基把游戏作为促进儿童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儿童的游戏行为中经常提到的认知活动包括两个方面:(1)建构物质世界的能力;(2)理解不同的社公性观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目的儿童知觉—运动协调发展的问题是儿童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问题之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特别重视知觉和运动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感知—运动的协调活动所逐渐建构起来的最初的感知—运动水平的认知结构,是儿童日后认知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肯定了感知觉—运动协调活动在儿童最初的心理发展阶段即感知—运动阶  相似文献   

19.
时间和空间一样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由于时间本身的特点,给儿童的认知带来困难,它要求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整个认知活动的水平有更高的发展。认知发展心理学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儿童认知时间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同年龄儿童对时间反映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制约这一发展过程的条件,因素等。本文除简明阐述作为认知对象的“时间”的特点以外,还具体说明了认知时间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儿童在这一领域形成和发展着什么样的能力。着重介绍了国外关于时间认知发展方面研究的设想,结果,以及他们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20.
方格   《心理科学进展》1987,5(4):21-26
时间和空间一样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由于时间本身的特点,给儿童的认知带来困难,它要求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整个认知活动的水平有更高的发展。认知发展心理学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儿童认知时间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同年龄儿童对时间反映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制约这一发展过程的条件,因素等。本文除简明阐述作为认知对象的“时间”的特点以外,还具体说明了认知时间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儿童在这一领域形成和发展着什么样的能力。着重介绍了国外关于时间认知发展方面研究的设想,结果,以及他们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