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散思维好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这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它能拓展我们的思路,让我们从中获得和体验多种答案的乐趣。在逻辑教学中,我们就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吴彪  殷瑞 《美与时代》2014,(7):79-79
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思想所包括的就是天人合一,讲究气韵生动,画面和谐,让人感受大自然,从画面的造型、构图及意境感受抒发者的情感,如今水墨新的形势在动画上的应用,体现了新的载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电脑产生以后,我们的材质同样也被电脑所代替,新的载体也拓宽了水墨动画的应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丰富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正如那句话,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双翼,一个是科技,另一个就是艺术设计。  相似文献   

3.
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美术活动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美术创造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正>在家庭或学校环境里,家长和老师们经常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绪。这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却道出了人类情感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用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感受。孩子们口中的“我好失望啊”“我好开心啊”,这些句子既帮助他们确定自身的感受,也将这些情绪体验传达给其他人。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人们通常用具体的情绪词汇来表达自身的感受,如积极情绪:  相似文献   

5.
我时常静静地沉淀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角落里,寻找着美。寻来寻去,终究无果。到最后,我还是回到了最开始。“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1]在自我的世界里审视着美,那种美的直觉让我莫名安心、简单和幸福。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该与不该随心而定,做最真实的自己。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领悟,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去发掘、感知我们的“真心”;并到找到“真心”的“真我”中去展示我们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6.
读黄山     
一、读雾我们到黄山时,是一个细雨迷茫的春晨。由于行程所迫,我们既向往黄山的风光,又不能因迷恋而耽搁了自已该做好的那份事儿,所以从慈光阁坐缆车成了唯一的选择。我当时想,这也如同成事一样,没有定法,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已的时间、空间、体智而定。像我们这种总是被事务推着跑的人,有云水之意,也无云水之力。黄山的云雾,是出了名的。没有到黄山前,在电视、图片上看到黄山的云雾,我就暗自决心,一定要到黄山去看云。而真正在雾中的人会是什么感受呢?那种如梦如幻的感受,将一个佛说人生如梦的理念,活生生的展现在面前。坐上缆…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全托幼儿是24小时生活在幼儿园中的,其带给孩子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与日托幼儿是完全不同的。从我们多年的教育经验来看,全托的孩子往往比同年龄人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懂事和成熟。  相似文献   

8.
学习表达感受对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儿童虽然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还是比较僵化凝固的,尚不能对希望或需要、对改变角色或改变期待等作出正确的感受和表达。因此我们应重视帮助孩子学习表达感受,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和教育,使孩子能对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识别从粗糙到细腻,从分类不当到恰  相似文献   

9.
<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的记忆。文章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角度对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景进行描述,以此回忆童年生活的趣味,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童趣情怀。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仔细体会文章的人文情怀,感受其艺术魅力,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一、追忆童年,感受艺术魅力从鲁迅先生的日记中可以得知,鲁迅在1926年秋天抵达厦门,并在厦门大学国学院居住。  相似文献   

10.
周锦 《四川心理科学》2014,(24):101-101
《颐和园》是一篇很美的文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内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感受颐和园的美景,还要让学生从中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从而激发起其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怎样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颐和园的美呢?  相似文献   

11.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只有教师的言行、底蕴、心灵都像阳光一样纯洁、公正、热情了,我们的学生才会时时处处感受温暖。阳光般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你,而学生一旦从心里喜欢上老师,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乐于听从你的教诲。这样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一种快乐的学习中,快乐的学习会使人振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所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当听到这段歌词时,相信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首词的旋律。相应的,当这首歌曲的旋律响起时,听者也会不自觉地将歌词带入到旋律中一起哼唱。那么单从这首歌曲旋律的听觉感受上来说,歌曲旋律本身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听知觉感受?它与我们的审美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王延辉的作品是借着月亮的光、伴着星星而流淌出来的心底的歌。出版于二十世纪末的散文集《斗生心事》;无疑也是他月前星下的心灵倾诉。较之王延辉的其他作品,我尤独钟于这部反映了作家内心真实感受、揭示他创作原动力的散文随笔,这些微妙精致、亲切恬淡的文章阐释了这位回族作家半世人生的感悟,对半生心事的美好回味。 读这部书最大感受就是只有诗情而没有矫情。从这些散文中我们读出的是哲学意蕴、生活体悟和他的思素方式。王延辉以其极精极细之心,极真极切之情,抒情感怀,似花开天成,云出无心,形成自己优美、纤细的情感表现。写…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画面背后的内容,画静物时不要只画静物表象,更要求我们对所画的内容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对物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取舍,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对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再是一种技法的表象,更体会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本文通过努力的整理和系统的梳理,尝试从西方油画静物的发展历程中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油画作品里,探索油画静物独有的形式美感,感受油画静物所表达出的独特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5.
许沐光 《天风》2003,(6):47
这是一本一百年前由当时的上海美华书馆印刷的上帝版《马太福音》单行本。透过这本改变我们一家五代人命运的圣经,让我们感受着神极大的应许和他奇妙的作为。 1907年秋,在古城辽阳礼拜堂里的一次秋季布道会上,爷爷的爷爷蒙恩信主,从牧师手中接过了这本圣经。从那一刻起,这本  相似文献   

16.
画说时间     
《思维与智慧》2009,(5):32-32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高尔基  相似文献   

17.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18.
从山水画的写生到山水画的创作,需要做好的前提准备就是写生,写生能更好地为创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山水写生为创作积累经验与素材。我们从写生开始,感受自然,在大自然中搜寻美的形象,从而进行再创造,我们用我们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去表达我们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创作是对写生的一个综合的整理。本篇文章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山水画从临摹开始的认识一直到写生,最后用创作的方式表达对山水的理解,循序渐进地将学到的和感受到的中国山水画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9.
感悟生命     
生命从来就只是线段,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但总归是有限的一段。生命有时候很顽强,有时候很脆弱,疾病、灾难、战争随时都有可能毁掉一个个前一刻还是鲜活无比的生命,而给我们留下痛苦和心灵上的阴影,让你不得不记住眼泪,记住遗憾,残酷的现实逼得我们不得不感受死亡,感悟生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人们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中,都已经感受到并还在日益深刻地感受着这样一个真理: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剧烈变革着社会面貌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