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美育”来优化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在美的海洋里遨游,在美的熏陶下成长。  相似文献   

2.
一张老相片上,一枝桃花,没有一片叶子。太单调了,可惜,真可惜!“红花还须绿叶衬”,红花美,有绿叶陪衬,更添韵味。“红”与“绿”,颜色的对比;“花”与“叶”,物象的对比。对比,审美的一大原则,也颇有搭配、合作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主雨薇 《美与时代》2014,(2):107-108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假若你看过这本书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是达到了。生活的美好并不意味着因为“好”所以“美”,而是带有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也许我们在其中会感到痛苦难当,感觉无可奈何,感到回天乏力,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出世”,以一颗纯净免俗的心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寻常,而且波澜不惊。如若做到心中留下美,出世人生美,就无需空谈纸上美。  相似文献   

4.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暂不从哲学角度来判定这个立论的正误,只想借用这位老哲的一层意思:“善”对于“人”的行为“本初”、心理“本初”、立业“本初”是何等重要! 眼下,在“真”、“善”、“美”三面旗帜中,“真”曾经走俏过,“美”正在走俏,只有“善”似有垂落之势,不知你是否已经察觉?  相似文献   

5.
齐景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齐闻《韶》后,如痴如醉,感慨万千,进而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推介。这充分说明了齐《韶》在当时确实具有无穷魅力。孔子赞美齐《韶》的核心是内容极“善”与形式极“美”。那么,齐《韶》的内容到底“善”在何处?其形式又美在何方?本文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位自称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高三女生向我咨询说:“我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好,无忧无虑。升到高一后,不知为什么,听到那些女生议论某某风度好、有多少人追求时,就很羡慕,甚至嫉妒,自己也想尽力去争取。如有人说斯斯文文的女生才受人欢迎,我便装着斯文,完全否定了以前那个活泼开朗的我;有人说男生不喜欢主动的女孩,越是得不到的别人才越会追求和珍惜,我又装出一副清高的样子,碰到男生总是装着没看见,我要让他们发现我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其目标可以归结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的教育主张,这一切都必须以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条件。所以,加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教育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卢娜 《美与时代》2014,(2):63-63
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其他学科一样,导入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巧妙的导入方法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兴趣是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出发点。那么导入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导入标新立异但又不失自然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继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浓厚,原本沉闷的高中音乐鉴赏课表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新气象。教师在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多元素的课堂导入,让高中音乐鉴赏课“活”起来。  相似文献   

9.
李群 《管子学刊》2014,(2):70-72
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历代的诗词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咏竹诗。竹的清、挺拔及四季常青常被审美化处理,当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在诗词中给予审美表达,其意境则更加悠长。竹子修长挺拔、直冲云霄的自然形象更让人想象到耿直不阿、忠贞坚定的人格形象。当竹的“清美”意象被赋予了浓厚的生命感及情意色彩后,竹便展示出不畏严寒、经冬不凋的“清高”之美;竹林的清幽静谧,使人畅神怡目、让人感受心境澄净的“清静”之美;清风吹拂竹林,凉风习习,人们坐饮其中,让人感受到“清风”之美。  相似文献   

10.
董恒 《四川心理科学》2014,(17):156-156
细读2014年四川卷阅卷报告,不难发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诸多困惑。阅卷场认为,考生在仿写句式时,往往“下笔干言,离题万里”;文言翻译投机取巧,不远研读原文,翻译时文采斐然,却不明大意;写作中的“套路意识”越来越明显,情感与思想意识越来越淡薄。面对考生语文学习的浮躁心理,虽然“教无定法”,改进教学效果,从情感入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避免语文教学走入空洞无物的死胡同。大力提倡兴趣教学,激发语文的情感之美,让学生在语文情感之美的熏陶之下,逐渐形成语文能力,也许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教育局倡导我们构建“自主学习,愉悦课堂”,我的理解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自愿自觉的学习,让课堂散发人性的光辉,课堂由“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愉悦体验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课程标准理念为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灵活性,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每一名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  相似文献   

13.
虽然美只是个单称概念,但我们对美的体验大多时候却是错综复杂的.我们体验到的美就像是寓多于一的协调整体.即使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和谐而统一的关系,为了称之为美,我们也必须将其视为这样的一个和谐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美读”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操在读的进修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阅读教学中,从美读着手,通过“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形体,形乎动静”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出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使他们“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这也正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习得音乐技能,同时要培育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一、奠定音乐审美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的审美感知。感知是学生音乐审美的门户。作为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不仅引导学生展开深度的音乐聆听,同时还要充分激活学生的音乐律动,让学生捕获到音乐作品的内在美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热情洋溢的抒隋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为本的审美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让美在课堂中流淌,让情在课堂中徜徉。  相似文献   

17.
正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美术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和绘画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并能用掌握的美术知识创造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一、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探究,不仅掌握美术理  相似文献   

18.
《秋水》篇以人对万事万物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为缘由,以破除"人"、"故"、"名"等的干扰和影响为前提而指向返归于"真"的。"美"、"乐"之存在以"真"为内在规定,又以"顺""游"为实践方式而达至美乐之境,从而整合成以"真"为本体,"真"、"美"、"乐"相统一的超越之域。  相似文献   

19.
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我的眼中只有你,只有你让我无法忘记。”这是爱情的真挚表白,爱到深处,“你”成了“我”的唯一。于是,满心满眼都是“你”——“我的眼中只有你”。  相似文献   

20.
一份爱的工作在我的理解:爱是喜欢,是责任,也是幸福。一份爱的工作,这份爱的形成尤为让我回味。特别之处在于曾经我极度排斥和心酸的心理状态抗衡喜欢到爱幼教的转变。曾记得当年不愿接受学校调配专业的我,恰恰在那几年大学间对幼教的接触及亲身体验让我改变了原有的想法和换专业的念头,从那开始渐渐升温对幼教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