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琼华 《美与时代》2013,(11):87-87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学课本的经典名篇。文章只记叙了一个生活片断:父亲在车站送行时的“背影”。就是这在特定环境、特定的场合下的背影,无不在读者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致潸然泪下。如何把握父爱的主题,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论语》:一种可能的情感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面对三代经礼文化日益衰颓的社会情势时,孔子开始向人之内在情感领域发掘道德实践的理据。这种发掘,一方面使他实现了对传统礼乐的改造,一方面则凿通了经由内在真实情感的抉发而走向儒家性情论伦理思想的义理道路。这种人本主义的情感关怀和情感诉求,渗透于孔子诠释道德要目与道德行为、论《诗》、论乐的诸多言论之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论语》是一部未言“情”字(“情感”义)而又处处关“情”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孟子性善论关乎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但其理论必然性却并不易理解。对其合理性的误解与质疑以及那些并不具有严格性的辩护,实是与把人性与道德价值关系采取对象化理解方式有关。孟子“以情言性”,从人的情感去阐释“性善”,但这并非以种加属差的思维方式对人性做出的偶然综合判断,不是在讲人的本真情感符合一个外在预设的价值标准,而是从情感角度探赜人的本真存在,揭示“性”与“善”,“情感”与“价值”的非对象化生成关系和人的价值自觉性之必然性。情感的价值自觉创造,凝聚为人格,生成展开为有序的伦理世界。孟子性善论的究竟意旨是揭示此存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情感儒学”思想在易学上的体现可称为“情本易学”,即将“情感”观念一以贯之地落实在对《周易》的诠释之中。由此,情感儒学展开了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境界超越论和自然生态论。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旨在揭示作为心灵主体的人的情感主体性在《周易》中的体现。情本易学的境界超越论揭示《周易》所蕴含的境界超越观念,即人的存在的心灵境界特征,以及这种境界是如何通过情感主体的自我超越而实现的。情本易学的自然生态论揭示《周易》自然观念的“大生命”本质,穷究“天人之际”的生态关系,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5.
论郭店楚简"情"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篇中的“情”义内涵的分析,本文认为其中的“情”仍然是“真实”,而不是“情感”之义。“情”在不同语境中虽有多种分析的涵义,但它们之间是统一的,皆根源于性情论之“情”。这为我们重构性情论的真实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未发”和“已发”而言。“性”与“情”二者在郭店楚简中并不具备相互对应的特性,这与宋儒的性情论并不相同。从先秦到宋明的性情论,朱熹等人利用先秦儒家的相关文献作了创造性的转化;而Chad Hansen和A.C.Graham对中国早期文献中的“情”字义的某些观点,是值得批评的。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在《文学周报》上发表后,便很快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吴晗在《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颂》中说:“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为什么一篇小小的千字短文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够如此地打动人心,并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不被忘记?这既不是困为它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夫,也不是因为它依仗了作者高超的作文技巧,因为光凭这些是达不到这样的成功的。《背影》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因为作者在文中抒写了人间的至爱真情,具有一种亲情美的强大感人力量。正是由于这种“亲情美”的力量,使《背影》从20世纪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篇中的“情”义内涵的分析,本文认为其中的“情”仍然是“真实”,而不是“情感”之义。“情”在不同语境中虽有多种分析的涵义,但它们之间是统一的,皆根源于性情论之“情”。这为我们重构性情论的真实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未发”和“已发”而言,“性”与“情”二者在郭店楚简中并不具备相互对应的特性,这与宋儒的性情论并不相同。从先秦到宋明的性情论,朱熹等人利用先秦儒家的相关文献作了创造性的转化;而Chad Hansen和A.C.Graham对中国早期文献中的“情”字义的某些观点,是值得批评的。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编辑先生: 不久前,我到朋友家去玩,惊喜地发现一个“新世界”——《心理世界》。 原以为《心理世界》刊登的是令人生厌的大块理论文章,可是打开《心理世界》一看,却发现这“世界”是那样的生动活泼、精彩纷呈,文章易读易懂且妙趣横生,确实做到了“寓教于乐”,使读者愉快地接受“心理”上的指导,获得“心理学”上的各种知识。 如今报刊如林,《心理世界》为广大读者又开辟了一个魅力无穷的“新世界”,读者一定会爱上这个“世界”的。不过,我觉得  相似文献   

9.
通联片羽     
君冈 《佛教文化》1994,(2):38-39
主持寄语 时下有很多大众化期刊,都时兴在刊物中向读者透露一些自己这“编辑部的故事”,以期常与读者保持情感沟通。《佛教文化》当然也有自己丰富活泼的编辑部故事:一如您在电视片中已经眼熟的那样,在位于北京市区中心、闹中取静的这座典型四合院里。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时尚文化中,有一种“婚外情可以宽恕”的舆论。可是宽恕只是一种理解,就如生活中我们理解很多人的过错一样。事实上,婚外情并不是人类情感活动中值得推广的方式,因为所有的婚外情都存在着欺骗:不是欺骗爱人就是欺骗情人。人在进化过程中,真实是最重要的品质,当一个越接近真实,其人格也就越统一,婚外情是一种无法真实的行为,因此它很容易造成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11.
去年第五期《佛教文化》所刊的牟钟鉴先生一篇文章《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被国内外影响甚大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后,对于宗教究竟“应持何种态度”似乎成了《佛教文化》期刊一个甚为微妙的“情结”。今年的几期卷首语,也多半是围绕这个“情结”来说的,承读者谬许。近日还有《读书》杂志的读者,拿来上面一篇我的文章《佛寺与宗教学系:相隔有多远》,与我探讨,探讨的还是这个“情结”之下的话题。坦率地说,对宗教究竟“持何种态度”固然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是《佛教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提出任何新的发明见解。因为…  相似文献   

12.
文本阅读中,读者往往对事件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期推理。预期推理有两种倾向,要么是倾向于根据客观现实条件进行的现实预期,要么是倾向于根据主观个人意愿进行的意愿预期。两个实验探讨了文本阅读中读者产生的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的激活强度。结果发现,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都可以在阅读中即时产生,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把读者分为"情感导向型"和"非情感导向型",发现"情感导向型"的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而"非情感导向型"的读者则不是。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思维与智慧》这份杂志。但在获得方式上,我则喜欢到报刊摊上去买,而不是在邮局订阅。我有我的逻辑。我认为,越是喜爱一种报刊,越应当真情地对待她。真情是靠付出来体现的。我选择到报刊摊上去买《思维与智慧》杂志,而不是通过邮局订阅,目的就是表达一下对《思维与智慧》的真实感情,我爱她,就选择对她付出。  相似文献   

14.
《逻辑与语言学习》增设“问题求解”专栏,很好,很受欢迎,广大读者很感兴趣。它无疑是促进逻辑与语言学习,浓郁学术空气,提高学术水平的好专栏。90年第一期刊登邢运中同志的《二难》文章之后,第四、五期又连续发表了吴坚、刘明明、曾荷荪同志的文章,以解答邢文提出的疑难。在此,笔者冒昧地发表如下浅见,与以上三位同志商榷兼答邢运中同志,望读者指教。吴坚同志的《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见90年第四期)一文中说:概念“S”反映的对象在“P”和“非P”这对矛盾(?)念的论域之内,是我们可以从“所有S不是P”推出“所有S是非P”或从“所有S不是非P”推出“所有S是P”的一个必要条件,并断定邢文所举“正方形不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正方形是非等边三角形”等  相似文献   

15.
妙华 《佛教文化》1994,(6):22-24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佛教文化》上不见“经典导读”久矣!这里牵涉到一个办刊宗旨问题,《佛教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宗教内部传教刊物,也不是普通的以世俗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刊物,如果单纯地强调刊名中的任何一边——“佛教”或“文化”,都是人为地割裂“佛教文化”这个统一体。为此有朋友问,《佛教文化》究竟是在教内还是教外?我指着寺院建筑中轴线说,既不是大雄宝殿,也不是钟鼓楼,《佛教文化》是沿着这条中轴线穿过山门通往寺外的大路。“经典导读”栏目就是把寺外的人们领进门来的那位导游,今后当然要加强这个栏目(这也正是读者呼声很高的一个要求),从本期开始即有针对和有计划地考虑选题,把读者需求最为迫切的那些经典排列出来,约请大德和专家来做“导读”,相信会得到读者的支持。当然,形式仍需注意活泼多样,有“文化”意蕴,比如佛教史上大量嘉言懿行、文化典故也是很好的导读材料,有益于我们增进对佛教文化的认识,故本期同时还发表了一篇《佛门名对》。  相似文献   

16.
蒙培元先生提出了“情感儒学”概念,并围绕这个概念进行了论证。“情感儒学”的论证涉及“主体”“心灵”“超越”“境界”“自然”等诸多概念,其实,在这些概念背后的“情感”“自由”“理性”才是“情感儒学”的基础概念,因为它们在儒学语境下的各自含义、相互关系乃“情感儒学”之可能的基础。分析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可以揭示“情感儒学”建构的基本理路,即“情感”的本义及当代回归、“自由”之多义及儒家式理解、情感与自由之关系、情感与理性之关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苏联《哲学科学》杂志1989年第6期刊登了А.Л.尼基福罗夫的《哲学是不是科学?》一文(参见本刊1989年第6期),该文刊出后在苏联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应,誉之者固不乏其人,毁之者也大有人在,照例也少不了“不偏不倚”者流,正所谓见仁见智。《哲学科学》已经连续4期刊登此类“反应”文章,可见其重视这场争论的程度。本刊在这里摘其要者予以发表,以便使我们的读者了解苏联哲学界对哲学的科学性问题所持的各种见解。  相似文献   

18.
我不是信徒,也不是神学家或宗教学家,但《圣经》却是我的案头书之一。我读《圣经》,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从“好读书、不求甚解”者的角度。从我这个角度看,《圣经》确实是一本充满精神  相似文献   

19.
张丰君 《管子学刊》2012,(2):24-26,35
推恩说是孟子实现其“仁政”理想的主要措施,它与孟子“爱有等差”的思想并不矛盾.推恩说具有可能性是因为孟子将血缘情感赋予自然的、本能的含义,同时强调这种血缘情感又具有高于自然的理性自觉.孟子以“孝”为“仁”的起点,实质是强调“仁”以人的自然性为起点,这使孟子的“仁”学具有高扬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内容;同时孟子并不局限于自然因素,他所强调的只是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需要奠基在人的自然而真实的情感之上,否则会导致虚伪的道德、导致对人性的扭曲.“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仁”的自然性起点并不意味着对理性自觉的否定.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深切感受作者在文中传递出来的情感,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情感流动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机械的授课,缺乏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缺乏对好奇心的刺激,缺乏对事对人的爱,进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加强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开发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