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作为小说家,毛姆有着不同于专业批评家的文学观念.他坚持文学的娱乐功能至上,反对将小说视为道德宣传和教化的工具,这种观点在他的文学批评集《巨匠与杰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此书专注于作家生平,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书,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因此,他认为对十位小说家的性爱隐私、心理冲突、神经官能症等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读者了解到经典作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对他们的作品(乃至小说这一文类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博尔赫斯,这位阿根廷最伟大的作家,诞生于一个患有遗传性失明症的家族中。他用一双视线模糊的眼睛阅读了无以计数的书籍,对众多热爱博尔赫斯的读者来说,他脑子里的书抵得上阿根廷的国家图书馆,而且更加生动、出色。博尔赫斯最后二十多年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齐白石是一位精通诗、书、画、印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齐白石淳朴的家风、波折的生平经历,都是他艺术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章概述齐白石传奇的生平经历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从题材与画风上分别阐述了齐白石雅俗共赏的绘画艺术风貌。齐白石的绘画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画风上,都让人感受到其独具的艺术魅力,他的艺术成就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都是极大的,人们都深深地被齐白石通俗又不失典雅的作品所折服。  相似文献   

4.
文征明德才兼备,博学多能,诗、文、书、画俱精.在诗文方面,他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后期又于吴中"主风雅数十年",然其书画方面的成就掩盖了诗文成就.近年来,随着明代文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文征明的诗文亦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因此,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征明诗文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指出其成就与不足是有必要的. 一、生平研究 对文征明的生平,学者们主要从其年谱、辞官归隐事迹等方面进行研究,成果较为丰硕. (一)年谱研究 年谱是对个人研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进 《学海》2001,(4):153-157
本文主要论述文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论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形而上的文学观、小说观,以及其小说中形而上的幻想与虚构,形而上意象及其审美价值;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形而上意味,富有形而上特征的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穆罕默德生平》(下简称《生平》)的汉译本,全书约四十余万字,将于今年上半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32开本。 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博士是埃及著名作家,为我国和阿拉伯读者所熟悉。海卡尔博士撰写了《生平》一书,王永方、赵桂云二同志译为汉文,在付印之前,我有幸拜读了《生平》的中文译稿。 海卡尔博士用他所具有的文学天才、丰富多彩的语言及结构严谨的作风,通过大量的史料,史诗般地对穆罕默德的生平进行了叙述。本书对穆罕默德的童年生活、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7.
陈洪绶是17世纪人物画大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人物、花鸟、山水样样皆精,版画作品也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本文结合他的生平与交游,理清他背后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本身对他产生的影响和塑造,探讨其版画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文人情怀和素养,从刻工角度出发论述其版画在制作过程中所要处理的问题。陈洪绶的出现,填补了人物画历史的空白,开创了新的人物画风格,他的参与提高了当时版画插图的艺术层次,进而影响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取向。围绕其版画作品,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与之相关的内容及联系,对陈洪绶的研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南宋道教词人白玉蟾不仅在道教历史上占有南宗五祖的重要地位,其文学造诣也颇高,有不少文学作品传世。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阐述道教思想类和抒发士人情怀类,本文简单介绍了白玉蟾的生平、文学作品概况以及研究现状,并着重突出了其不同于其他方外人士的士人情怀。  相似文献   

9.
德彪西既是一位继浪漫主义之后集中了印象主义风格、技法的代表性作曲家,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音乐家。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作品体裁丰富,风格独特,本文从他的生平、作品的创作特征和演唱风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让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德彪西和他的音乐,并希望为声乐学习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学母题是能够辨识群体文化典型的标识,其承载着某一群体(如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思维和情感。《红楼梦》中所贯穿的、为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价值特征,必然是承载了象征群体文化的文学母题内容,其包含的神话母题、哲学母题、幻梦母题等,也正是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象。因此,探究《红楼梦》对这些文学母题的继承与超越,对于追寻《红楼梦》之所以能引起中华民族最深刻的记忆共鸣并且其魅力始终不减的根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 1868-1940),法国画家和图形艺术家,也是纳比派代表人物之一,强调对写生对象的主观综合,不完全受传统写实原则的束缚,主张追求感受、形式的绘画体验,画面具有鲜明的装饰感。文章以维亚尔的生平背景、艺术风格、构图特点为切入点对他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结合他的绘画作品中对空间的处理方法,探寻维亚尔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12.
乔治·德·拉图尔是17世界美术史上卡拉瓦乔画派的一位法国画家。他擅长描绘光线并用光来创造独特的效果,尤其是在对烛光的表现上为后人称道。油画领域擅长运用光线的画家非常多,如果谈到擅长画烛光的画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拉图尔。他擅长运用光在画面中营造凝重、虔诚、庄严、神秘的气氛,为他赢得了烛光画家的美誉。他喜欢用古典画法,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画构图严谨,造型有雕刻般的厚实感。他风格独特,作品给人印象深刻。一些资料中还有提出拉图尔对后来立体主义的深远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画家作品的内容题材、绘画技法、表现手段的介绍来分析他的艺术风格;通过画家的生平、时代背景、信仰,来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一直都是德里达关注的对象,也是他"最持久的兴趣".德里达的文学观念是其解构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德里达认为,文学作品比某些哲学作品是更富有哲学思想的东西,也更具有解构力量.他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正是要在文学领域探索出批判传统并创新的可能性,以实现对传统话语和机制的松动.德里达的文学观是其解构策略的具体深化.  相似文献   

14.
李安电影长期以来用它独特的东西方两种文化观念及其冲突的展示吸引着全球的观众,特别是他的电影中对于东方文化究竟该走向何方的探讨更是让人深思。本文以其东西方作品为例,解析了李安作为导演在影片中阐述的东西方的文化观念,同时更深入讨论了导演李安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已及伦理问题。李安他作为一个台湾导演,在自身文化的认识方面有他的独到之处,这种认识也表现在他的东西方电影作品中。他的东西方的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的表达和阐述了在当今世界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以及在这种撞击中东方文化的归属问题。本文立足于李安的东西方作品,在解析了影片中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同时,还结合导演的生平经历进一步解析了其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以及其对于东方文化走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道士画家,除了《霞外诗集》,马臻的生平、师承、交友以及绘画作品等都因为资料匮乏而少有研究成果问世。本文通过梳理《藏外道书》中的有关资料,对马臻师承、生平以及在道教界声名不显等进行了系统的爬梳和研究;同时,对其画论思想以及绘画作品也做了勾勒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李健吾的文学评论中,"人性"一词俯拾即是.他认为文学应该在人性的基础上展开,他常常以独特的方式阐释作品,并大力推崇那些讴歌人性的作品.他的文学评论往往既能自觉地把"人性"作为评判的标准,又能辩证地审视"自我"在批评中的地位.人性对李健吾有着持久的吸引力,这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在文学中畅游的旅行者和冒险家.  相似文献   

17.
这里要评论的是一部集作者30年研究工作之大成的著作。它是在阿·古留加已出版的论述18世纪末德国唯物主义问题以及关于康德、赫尔德和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的一些作品基础上写成的。这部耗费古留加毕生精力的著作是百科全书式的,它涉及1750—1850年间的德国文学、艺术和哲学,可以视为作者目前对这一时期德国哲学的基本看法。这一看法由于古留加进入晚年仍保持着创作能力而显得尤其突出。正如在他的《康德传》和《黑格尔传》等著作里可以看到的那样,他在这部著作里的阐释作了准确的说明和校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宋徽宗的艺术生涯和花鸟画创作进行探讨,研究他作品中的诗画互文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意义。采用文学与绘画的交互关系作为研究框架,通过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解读其中的诗意绘画表达和画意文学表达,探讨诗画互文现象的意象共鸣和情感交融,同时探讨了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宋徽宗花鸟画中的诗画互文现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达,同时也展示了其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薛玄曦是元代玄教高道,在当时的宗教界、文坛、艺术圈都非常活跃。他又是典型的儒家子弟,其家庭出身和道教生涯值得关注。遗憾的是,今人对其知之不多,或对其生平记述不清,容易引起误读。身为道士,薛玄曦广泛结纳士流,往来于文人和士大夫之间。又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与名流酬酢唱和,从京都到地方,诗名广传。他的经历反映出元代儒道深度交融、不同阶层突破界限频繁互动的事实,也是元代道士精神面貌和生存空间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张继先是天师道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天师。虽然他的令名与事迹早已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但迄今教内外有关论著对其生平的论述都较为简略,并且存在着几个疑点。本文将解决其中的疑点,并对其生平作出较为详细的论述,以助读者对这位神童天师的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