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书法作品包含了各种书写和锲刻工具所创作的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作品。它客观反映了历史文化艺术的本来面貌。作为书法教师,笔者认为,中小学师生学练书法意义重大,它能美化并升华人生,使人生更加精彩。一、能悦人:使人形象提升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可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品位,是谓“字如其人”。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傅山说“作字先做人”。  相似文献   

2.
审读中国5000年历史的文化长卷,诠释万里黄河具有的“文化主体”意义,深刻而具体地影响了包括汉字和书法艺术在内的诸多艺术门类发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旨在重新认识“黄河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书法的生成为个案,辨析了黄河文化与中国书法的三要素汉字、审美趣味与书写者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揭示“书法文化史”与“黄河水利史”互为表里历史演绎的内涵本质。  相似文献   

3.
杨照珺 《中国宗教》2022,(12):60-61
道教与汉字书法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成宇宙万物的本源。汉字书法是古代先贤依托汉字的象形特点,使用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把象形的文字符号改造为抽象的线条和结构,并融入自己的生命情态和审美体验,创造出的伟大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汪玉琢 《美与时代》2023,(1):111-113
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实用且具深厚文化意蕴的艺术种类之一。中国书法展现了古人重视线条韵律感的审美取向,其中渗透着儒、释、道三家的哲学观念,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表现。汉字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在书法艺术本体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在重视汉字的同时,往往难以避免对构成其独特性的线条进行解析。汉字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线条直接关乎书法作品最终审美张力的呈现,故而以汉字的起源与线条的简约性为切入点,分析汉字与线条在书法中相互依存、互为表征的事实,以期通过这一视角的分析与解释再次对汉字和线条进行理论观照,对书法美学特征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解读“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及其统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语出《周易》的《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把“君子之道”作为“人道”的代表。《周易》是专门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认为“人道”源于“天道”与“地道”,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其实,天、地两道都是围绕人道的。人生于世,必将面临自我如何成长、与他人如何相处的两大关键问题。《周易》旨在通过阴阳消长的规律以启迪个体不断向上成长的路向应为“自强不息”,与群体和谐相处的范式当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基础与进升。没有前者,后者就无从谈起;没有后者,前者就会有局限,甚至走向极端。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不可对立的,而是互动的、互补的。  相似文献   

6.
道教生命哲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日本的医学医疗明显地表现出偏重“技”即偏重机械和技术的倾向,这与老庄道家的“道”哲学明显不同①。“道”哲学是以与“技”相对应的“道”为中心,探究人的生命根源(即人的生命本来是什么)的问题。我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据我所知,“道”哲学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今天我将站在老庄道家的“道”哲学的立场,围绕“技”和“道”的实践哲学问题,着重讨论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容及其在日本的影响。一“技”和“道”是中国古代老庄哲学和依据这种哲学发展起来的道教宗教哲学…  相似文献   

7.
现代日本的医学医疗明显地表现出偏重“技”即偏重机械和技术的倾向,这与老庄道家的“道”哲学明显不同。“道”哲学是以与“技”相对应的“道”为中心,探究人的生命根源(即人的生命本来是什么)的问题。我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据我所知,“道”哲学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今天我将站在老庄道家的“道”哲学的立场,围绕“技”和“道”的实践哲学问题,着重讨论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容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背景 在中小学的教育界掀起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的课堂改革的浪潮中,怎样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建设”,这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六年级开展了“生本教育”体系下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曾活跃着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回儒”和“西儒”。他们分别致力于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合,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中国化,而且以和平对话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分析比较“回儒”和“西儒”在思想、活动、贡献等方面的异同,对现在及将来宗教自身尤其是外来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不同宗教、文化、文明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对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将会产生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宗教精神为“体”,书法为“用”,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纵观古今书法,是以灵性、美学性、音乐性、功夫性、文史性这五种属性和合而成,从而暗合佛道精神之道体的。宗教与书法,犹如中国传统文化生发出来的两个“好兄弟”,数千年来共生共长。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鲁迅曾言: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思想的核心则应在“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思想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中,《太平经》“三一为宗”天人思想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老子之道和传统天神信仰,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和仙家之术,熔修身、治国于一炉,把前人较模糊的“天人合一”思想加以概括并深化为较具体的“三一为宗”思维模式,再以此统天道观、政治观和内养观于一整体思想体系。这一体系首先以“三一为宗”思维模式阐述天道,然后以天道观指导个人修行,以个人修炼去感悟大道,证得统…  相似文献   

12.
李伟 《孔子研究》2023,(5):68-74+158
“文”“儒”会通的文化基础在于对“人”的价值肯定与“人本”精神,这不仅是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实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底蕴。因此,其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基础。强调“文”“儒”会通,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更加贴近“人民性”与“时代性”,进一步指明文艺创作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则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开辟更为深广的实践道路,从文化传承、创作精神与人本价值等方面,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时代实践中。更为关键的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性”,坚持“人本”精神的“人民性”,贯穿文艺创作研究实践中的“创新性”,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加高远的时代精神推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珲  彭聃龄  谭力海 《心理学报》2000,32(2):144-151
该文探讨了汉字语音激活的多层次性、普遍性、整字与声旁语音激活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等问题。以启动一命名为实验范式,结果表明:在汉字加工早期,汉字的语音得到了显著激活,而且这一激活发生在整字和声旁两个水平、高频和低频两种汉字中;整字与声旁的语音激活存在交互作用,而该交互作用受到整字与声旁的相对频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该文提出:汉字整字和声旁的语音激活之间遵循“整字优先”和“高频优先”的原则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书法的传承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在争议汉字书写的必要性,因为当时很多人觉得电脑键盘输入文字既轻松又方便,何苦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书法,甚至有人提出“无纸化课堂”这样科幻般的畅想,硬笔书写汉字的教学尚且面临挑战,更遑论毛笔书法了。有远见的专家提出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继承与发扬,但这只是告诫下一代要有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在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环境中,这只是一种理想罢了。我曾经找有代表性的学生群体做过问卷调查,是选择练一手好字,  相似文献   

15.
正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血脉。书法作为思想意识和传统文化载体,被历代教育界所重视和推崇。据《礼记》记载,西周即设有"国学",要学习"六艺",书法就是其中之一;汉朝设有"书馆";唐代有"国子监";明清更有"馆阁体"等等。近年来,书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有识之士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加强书法基础教育。2013年1月,教育部又颁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这份《指导纲要》对《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做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邵艳梅 《管子学刊》2014,(1):57-60,96
庄子之“技”不惟指技术、技能,尤指技艺,即操作活动与生命融合后所达致的审美的、自由的境界,是谓“道”、“技”合一,以“技”体“道”;庄子赞赏体“道”之技的同时对“道”、“技”相离现象表达了深切的忧思,并试图开显出超越之维。对于现代技术在本体论意义上对天地万物和人本身的进行纯技术构造而导致的种种危机和危机的克服,庄子“道”、“技”合一技术论中蕴含的技艺美学智慧具有淑惠当下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管子》继承老子“道”论中的形而上之道,以“心”、“气”为主要论述的范畴,并加以转化,从而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精气说”。将“精气”看做是世间万物的生命本源,认为一个人养护“精气”可以积德成智,更能够培养成一种昂然开阔的人格气象,这对中国后世历代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将其视为中国绘画品评与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和艺术家所探求的最高境界。“精气”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绘画审美与品评中的重要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书法课程已成为中小学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接下来如何根据《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结合教材上好书法课是每位书法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根据这一现状和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的主要精神,试从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对联教学来探究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书法的兴衰,源于生活的变迁.笔者认为,要做好教育部《纲要》的贯彻落实,我们有必要依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审视我们的行动.努力发掘书法的生活元素,营造书法的现代生活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积极性的重要抓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书写、书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多多,它直接关系着我们的成长和生活品质.书法教学的推进,虽然受到了生活的制约,但可以通过思维的创新来突破.  相似文献   

20.
时至今日,在教育均衡的强力推进下,农村中小学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为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然而多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它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画面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直观具体;有时它却显得“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因此,如何巧妙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信息教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