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又同为受益者。所以,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师生应该注意在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之前,首先要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应考虑自己还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应该怎样来调动,才能让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表达心声,阐述观点,让师生平等的交往共事,不被过多的条框束缚自己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犹如旱后甘霖,滋润教坛。新课程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师生互动式”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学,玩中学,学中玩”。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因此,在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是充分地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的任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顺利有效地进行学习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3.
一.课题的来源。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研究的范围 1.来源:“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改下,再三强调高效课堂,“互动教学法”,就是高效课堂背景下重要模式,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互动教学法”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科生命教育课堂的重要体现方式,而学生小组课堂互动打造了教学因素之间的多维立体的交流与互动的空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人本之间有了面对面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碰撞。互动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成动态的探索对象;把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化为师生平等的交流对话:把单一、平面的教学方式转化成多维、立体的教学空间。互动带来了思维的进发;带来了思维的碰撞;带来了思维的动态生成。它使课堂有了动感,有了生成,有了创新,使新课程改革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互动     
一、什么是互动 1)不是新鲜事物.课堂互动,早已有之。 2)互动的本质 (1)狭义的互动(师生直接互动):课堂上师生的思维交流,情感交流:“互功是课堂气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平台,一堂好课,老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更要调动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点化他们,让他们主动积极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课堂活动才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相似文献   

7.
课程项目化改革是目前高职发展的重要主题。在课程改革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通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对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以此解决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为其他高职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中心环节的“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为对外汉语教学四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从老师备课起的“教什么”、教学时的“怎样教”到学生学习时的“怎样学”,都是由“课堂教学”这一纽带系联的,然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部分也是建立师生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基石,所以本文就如何提高对外汉语课堂互动性提出一些观点看法,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姜勇  庞丽娟 《心理科学》2004,27(5):1120-1123
师生交往是当前教师与儿童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对幼儿园师生交往类型的探讨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与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105名幼儿教师的师生交往所进行的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较深入地揭示了幼儿园师生交往的四种类型:严厉型、民主型、开放学习型、灌输型及其各自所具有的特征.并指出开放学习型是我国幼儿园师生交往的一种特有类型。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形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充满了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惟一且具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很大程度上给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大部分同学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后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用心观察不难发现:所谓数学“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如何引领学生走进那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和谐课堂呢?本文就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和谐的“双主协调”教学模式作一探究,以便在新课程教学中实践。  相似文献   

12.
王怀勇  郑意颖 《心理科学》2022,45(3):591-598
学习投入是预测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学习投入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然而,以往鲜有从课堂公平的视角进行的探索。本研究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以621名高中生为被试,探讨课堂公平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师生交换关系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二者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机制。发现:(1)课堂公平与师生交换关系、学习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投入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课堂公平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学习投入,而且还能够通过师生交换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学习投入。研究结果揭示了课堂公平对学习投入影响的内部心理机制,为通过营造课堂公平而改进师生交换关系与学习自我效能感以及更好地提高中学生学习投入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注重课堂交往,营造温馨氛围 教师应该注重课堂交往,课堂交往是有效传递师生人格的交往。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老师作为引导者不仅要使学生在课上实现数学知识的积累而且要把数学课营造成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参与意识和发挥主人翁的精神的基地。教师要改变过去一统课堂的局面,要克服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的弊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既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活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教师应尊重并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巧用动态生成,激发学生的独特见解;善用动态生成,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借助于动态生成,适时引导、点化,引领学生探究、拓展。  相似文献   

15.
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来说,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于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落实到美术课堂教学之中,以构建师生共同探究的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围绕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工作,探究了有效创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的方法,以在初中美术高效课堂之中解放教师与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课进行了多项改革,多次调整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实效。但是这些改革大都是在宏观的课程领域中进行的,微观教学领域改革的进展比较迟缓。纵观农村学校政治教学的现状,在师生的教与学上,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就当前我国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政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何应对谈些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如何从学校已有的宝贵教育资源出发,让新课程改革理念接地,创生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堂,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随着沙坪坝区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入推进,我们将视野聚焦常规课堂,提出日常课堂优质化。为此,学校以“公能”课堂为载体,开始了探索之旅。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为促进师生发展服务,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迎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学校开始了“以丰厚的课程文化构筑孩子生命发展的基石”的思考与实践,开发出了系列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9.
病假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管理。”我们在分析学生的心理,管理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管理,多从自身找问题的原因,才能使课堂教学管理更加有序。作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要有全面而良好的素质.必须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科学地、民主地处理课堂中的各种不良行为,使师生间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新型课堂人际关系,进而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体育独特的诱人魅力增添光彩。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如何从学校已有的宝贵教育资源出发,让新课程改革理念接地,创生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堂,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