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进化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含适应性理论是进化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假设, 个体的亲属是其适应性的载体, 但亲属们的价值有所不同。大量研究发现, 亲属的利他行为表现出不对称性, 即遗传相关系数相同的亲属表现出不同的利他倾向。如祖父母对孙辈的投资中, 外祖母往往投入最多, 外祖父和祖母次之, 祖父投入最少。研究者用内含适应性理论来解释这种亲缘利他差异, 进而提出了“父亲身份不确定性”等具体的进化假设。未来研究中, 国内研究者应在正确理解内含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 更多关注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 采用多种数据采集方法和统一的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利他对受助者及社会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能提高群体的功能性,增加危机中的生存概率从而保持种群延续;但利他会降低助人者自身的适应性,使其生存与繁殖的可能性较其他个体,尤其是自利者,处于不利地位。利他行为是如何得到进化的这一难题吸引了各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回顾了具有代表性的多水平选择理论与竞争性利他理论,结合利他研究的最新实证证据,提出利他增加助人者适应性的双路径模型。内部路径指利他行为可以通过自激励的内在过程,促进助人者身心的正性互动,带来内部效用增益,从而在某些时刻提高其适应性。外部路径为利他传递展现助人者品质的信号,有助于提升其群体内地位并增加合作、择偶机会。进而,利他行为能够在个体与群体层面的进化选择中得到保存。未来研究可以从身心关系的角度继续探讨利他问题,促成利他的正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利他惩罚是指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 并不惜花费个人代价去惩罚不合作者以维护群体规范的一种利他行为。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他特征, 可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行为模式, 是人类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 总结了可用于研究利他惩罚的主要范式, 回顾了利他惩罚的进化背景, 从大量实证性文献中提炼出 “不公平厌恶”及“心理理论和共情”两个维度来阐释引起利他惩罚行为的认知-情绪加工机制, 并整合了与其相关的脑神经证据, 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利他性惩罚者是如何在演化中得到选择的?三个实验表明:利他性惩罚有利于惩罚者获取权力。实验1和2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发现,被试倾向于将权力分配给做出利他性惩罚的个体,其心理机制可能是利他性惩罚提高了人们对惩罚者的能力评价。实验3的结果进一步显示,群体间竞争强化了上述现象。上述结果为理解利他性惩罚的演化机制提供了一种权力视角,并为理解人类社会中领袖的最初涌现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因素被试间实验具体考察了利他人格、慈善组织有效性和同伴效应对于个体捐赠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利他人格与捐赠态度和捐赠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情境因素慈善组织有效性和同伴效应与捐赠态度和捐赠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高利他者的捐赠决策对慈善组织有效性更加敏感,而低利他者对同伴效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6.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学前儿童在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中,是注重效率原则而有选择性地模仿,还是注重忠实原则不加辨别地模仿?这一问题成为近10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进化人类学中的争论问题。争论双方提供了大量实验证据支持各自观点,并提出种种假设以解释学前儿童的模仿学习机制。如基于因果关系推理角度提出自动因果编码假设和意图不清假设;基于社会交往角度提出社会依存假设和自然教育法假设等。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假设能解释所有证据。因此,在整合相关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这一争论的新视角——"损益权衡"假设,即学前儿童模仿策略选择是特定情境下权衡利益与损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利他态度和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自编问卷,通过对173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并探讨了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利他态度和利他行为倾向,发现:中学生利他态度和行为存在冷漠、利他、既不冷漠又不利他三种状态。冷漠者为极少数,既不冷漠又不利他者为大多数(62%).利他态度与行为倾向与年龄没有显着差异,与性别有显着差异。利他的态度和行为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而自愿个人支付成本,它在人类合作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认知控制"与"情绪满足"被用来阐述利他惩罚的产生机制。而神经层面的研究也发现,利他惩罚主要涉及以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为主的基于规则的系统和包括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皮层以及脑岛等脑区在内的情绪驱动系统。此外,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可能是利他惩罚行为发生的神经生化基础。未来研究除了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整合利他惩罚的发生机制、神经机制、基因机制以外,还应注重利他惩罚在自然情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元  范翠英 《心理学探新》2011,31(2):118-121
进化心理学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三种新取向之一,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学观点与研究方向,但其理论本身体现出了一种悲观主义色彩。例如在对男女两性在伴侣选择和婚姻维持的心理行为机制的探究上体现出的一些人类高级情感,如爱情的缺失。文章探讨了进化心理学理论中悲观主义色彩在其主要理论假设中的体现,并简要地将其与另外两种取向———后现代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进行了对比。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进化心理学的反思,以推进心理学科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何贵兵  杨鑫蔚  蒋多 《心理学报》2017,(10):1334-1343
他人与自我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远,则他人的获益或损失带给自我的效用就越小,此现象被称为社会折扣。虽然有一些研究探讨了金钱结果的社会折扣现象,但作为公共品的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未得到应有的研究。本研究以优劣空气天数为例,采用选择滴定程序,在损益两种情境下探索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现象,并考察利他人格对社会折扣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双曲模型,指数模型在损益两种情境下皆能更佳地拟合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函数;(2)损益情境与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影响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程度,损失情境下的社会折扣程度随社会距离的增加而变大的幅度大于收益情境;(3)利他人格在社会距离对社会折扣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比高利他人格者,低利他人格者的社会折扣受社会距离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对理解环境结果社会折扣和环保决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力群 《心理学探新》2011,31(3):204-208
本文评介了利伯曼等进化心理学者对人类反乱伦情感的研究。他们把人类乱伦退避机制纳入人类亲属识别机制的框架,认为数据支持这一理论框架,并且人类乱伦退避机制的发生不存在敏感期。文章主张把"是否有年龄差距在3岁以内的兄弟姐妹"纳入利伯曼等人的亲属识别框架,进一步检验敏感期是否存在;对进化心理学抱以宽容的态度或许更为合适;不宜用科学哲学思想排斥进化心理学。  相似文献   

12.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名幼儿园中班、大班和小学一、三、五年级被试每班40名,各均分成分物和选物两个对照组,在假设和实际两种情境中测查他们的利他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儿童的利他选择以及他们的利他观念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分物组与选物组被试的利他行为不论在假设情境还是在实际情境中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黄馨茹  李健  倪荫梅 《心理学报》2023,55(3):481-495
在不同社会偏好类型中,研究者较为关注利他偏好及其信号功能。本研究探究在独裁者游戏中,决策者的利他偏好如何受到分配方案对接受者可见性的影响。实验1采用行为实验结合计算建模的方法,发现无论在选择或评分条件下,相比于行为不可见,当分配者的行为能够为接受者所见时,分配者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利他偏好。此外,相比于评分条件,在选择时人们更加在意分配效率。实验2仅使用选择条件,并操纵社会规范,发现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的作用依赖于利他的社会规范,当存在非利他社会规范时,行为可见的影响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利他社会规范下,当行为对接受者可见时,人们将表现出更多利他偏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了利他和利己动机驱动下的欺骗行为在行为和神经机制上的差异,及不同强度利他动机之间的差异。行为结果发现,个体在利己动机下相比于利他动机下会更多地撒谎,且在高利他与低利他动机下的撒谎程度显著正相关。ERP结果发现,在利己动机下,有机会撒谎比无机会撒谎条件诱发了更大的N2和更小的P3波幅;而在高低利他动机下,两种条件的波幅差异不显著。结合行为和ERP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基于利他动机与基于利己动机的欺骗行为存在本质不同,而基于不同水平利他动机的欺骗行为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李桂红 《法音》2004,(3):15-21
当代文学太过执著和注重自我个人感受的倾诉,而缺乏一种利益社会人心、真诚关怀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处境,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的理想精神与气质。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和有益的启示。一些深受佛教慈悲利他思想浸润的文学作品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3(欺骗类型:纯利他、自我受益-他人受益、自我受损-他人受益)×2(社会距离:朋友、陌生人) 2(任务类型:基线水平、利他欺骗)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距离对利他性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利他性欺骗不损害自身利益(纯利他、自我受益-他人受益)时,不论社会距离远近,个体都会为了他人获益而进行利他性欺骗;而当利他性欺骗损害自身利益(自我受损-他人受益)时,不论社会距离远近,个体都没有为使他人获益而进行利他性欺骗。上述结果表明,在进行利他性欺骗决策时,个体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在不影响自身利益情境下,会为他人(包括陌生人)获益进行利他性欺骗。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以往该领域中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为现实情境中不诚实行为的干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有关进化心理学局限性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6,38(5):784-790
进化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新取向之一。这一新取向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但是它自身的核心假设、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却存在着局限性。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局限性:第一,进化心理学的核心假设是心理的模块性观点。依据这种观点,心灵由大量功能各异的心理模块组成,但是来自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都表明这种观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第二,进化心理学从过去的角度理解现在,所依据的事实大多是推测性的,更多的是一种历史叙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种研究不具备可证伪性,不符合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第三,在认识论方面,进化心理学继承了社会生物学的传统,有意或无意地夸大了基因的作用,贬低了个体发展过程中其它因素,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基因决定论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18.
过分自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过分自信是指人们对自身绝对水平的高估, 使得对自己的评价优于实际水平, 广义的过分自信是一种非理性的过于优化的估计, 还包括对自身相对水平的高估。基于进化心理学理论和生态理性假设提出的进化模型认为, 过分自信是一种快速启发式认知策略, 在适应和生存中具有优势, 是进化选择的结果。根据对个体知觉偏差的不同假设, 进化模型分为二项式模型和正态模型, 都得出了一致的研究结论。与过分自信的自我提升理论、权重差异理论和信息差异理论相比较, 进化模型具有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探讨和检验。  相似文献   

19.
何宁  朱云莉 《心理学报》2016,(2):199-210
自恋者具有低共情的人格特征,而共情是引发利他行为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试图揭示不同情境下,自恋对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恋组与非自恋组被试均存在内隐利他倾向,且自恋组的内隐利他倾向显著低于非自恋组;(2)自恋组的共情能力显著低于非自恋组,其中,自恋组在情绪共情上显著低于非自恋组被试,两组在认知共情上差异不显著;(3)共情诱发对自恋组被试的共情与内隐利他均有显著影响。启动条件下自恋组被试的共情水平与内隐利他倾向显著高于控制条件下自恋组被试,且达到与非自恋组被试相同的水平,而非自恋组被试的共情与内隐利他倾向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差异不显著;(4)共情诱发显著提高了自恋组被试的情感而非认知共情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检验西方进化心理学家Koziel和Pawlowski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依同样方法对天津的653份征婚启事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Koziel和Pawlowski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的五个操作性假设基本未获得验证;(2)年龄变量较婚姻状态变量对择偶策略的选择具有更强预测力;(3)进化心理学的某些重要假设,如男性身高优势假设获得了验证.结论进化心理学意义上的择偶心理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在中国还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