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早期出现的金星神为男性形象,最迟在唐中期,受祆教、密宗与星占术的交融影响,出现了金星神女性形象,并影响了佛教与道教对金星神形象的塑造。但是由于宋代之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愈加明显,占卜与禳灾的形式更加日常化、多样化,以及小说、戏曲中出现的金星神主要为男性,故造成了百姓认知中的金星神主要是男性形象,仅在宗教文献与艺术中还保留着部分女性形象。孙海桥,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另类"。由于政治对文学的裹挟,文学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严重异化。女性的性别意识、性别特点被刻意隐没,女性形象成为时代政治、思想道德的代言人和传声筒。作为人的基本情感内容的爱情被涂抹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女性话语权逐渐丧失,进而成为男性形象的陪衬和点缀,成为被改造、被教育的"被观者"。  相似文献   

3.
夏冰 《美与时代》2007,(10):124-127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外乎女人和男人,而在长期的男性话语中心的统治下,女性"象牙女郎"形象已尘埃落定,甚至内化成评价女性的权威标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萌芽、发展的,旨在消解菲勒斯中心地位.它在前期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的建立之基础上,逐渐从用身躯撞击男权神话大门的鲁莽中走出,以一种"超性别"的姿态与男性携手去彻底解构男权神话,摆脱"边缘"和"无言"的尴尬境地,试图开发出一条"双性和谐"的道路,成为反叛性、抗争性和包容性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董颖 《美与时代》2014,(2):30-31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中国文学绘画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对其影响至深的首推中国的文学。中国园林设计思维与西方比较有较大的差异,西方强调理性分析,分析空间的功能、性质、和形态。而中国园林创作的基本理法和设计思维则是遵循着由一部《诗经》确立的“赋、比、兴”的文艺思维体系,并具有着其环境空间艺术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魏良 《美与时代》2014,(10):86-86
试图对清朝时期与同时期18世纪的洛可可时期西方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从画面特征、造型手法、社会文化根源这几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四点相同之处及四点异同之处并深入阐述其产生相同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允历史的呼唤而诞生,这一现实决定了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价值指向,即捍卫黑人女性创作的方向,积极阐释黑人女性创作中表现出的主体性精神。而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由萌发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拓展了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主题,在呈现出共同性的同时,也不断地超越了自身,为我们揭示其存在的维度提供了历时和共时两条线索。  相似文献   

7.
王清丽 《美与时代》2007,(10):32-34
在历代绘画作品中,女性似乎更多地以一种赏心悦目的姿态出现,犹如一道风景.20世纪以后,随着西方艺术在形式、观念上的激荡和革命,以及中国艺术自身的文化、社会学转向的发生,在许多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以往女性绘画的含义,不论是在形式上,或是在观念上.  相似文献   

8.
<正>在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中,剧作家们曾创造出无数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她们作为时代的产物,散发着女性的独特魅力,而优秀女性形象的塑造无一不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思想、体现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从17世纪的古典戏剧到18世纪的启蒙戏剧,剧中的女性逐渐从理性的附属品发展成为潇洒恣意的独立个体。戏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演变发展,既与剧作家的创作观念有关,也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中国传统仕女画的黄金时期。唐代仕女画从当时女性的时尚生活中汲取养分,塑造出丰腴华美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其中所表现出的千变万化的唐代女性时世妆,折射出唐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女性时尚的影响,反映了唐代女性自信的时尚观。  相似文献   

10.
《圣经》是天主的圣言,是基督徒信仰的源泉。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古希腊文学外,旧约是西方文学另一个重要的母体和源头,为西方文学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很多优秀作品的题材都直接来源于《圣经》,或是从《圣经》中获得取之不尽的文学滋养。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一种审美化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形象  相似文献   

11.
1985年以后的文学中,一些女作家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去神圣化"或"去慈化",塑造了一组丑陋、自私、心理兼生理畸形的母亲群像。而莫言则在母亲形象去神圣化的书写上,加入了肉身化的叙事元素,力图表达对女性的歌颂,将母亲、情人、美人的三合一式女性列为完美女性,在关于女性的写作范式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和创新,但无法摆脱男性视角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文笔之辩     
一、文笔之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文学意识的自觉,文章的创作也到了空前的广度。由此应运而生了“文笔”这一重要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范畴,文笔之分不是凭空而至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渐次推演产生的。从先秦时期的文史哲不分,经两汉时期的文学文章之别,到魏晋时期盛行编选文章集刊,骈文的初步形成,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文体类别,进而愈加精细的展开了文笔之辩。  相似文献   

13.
郭怀玉 《美与时代》2004,(10):10-11
什么是"女性文学"?是女性写的文学还是写女性的文学?是女性写女性的文学还是包括男性写女性的文学?这是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可惜的是,"女性文学"从西方到东方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1],我们不能不表示遗憾.笔者以为,它应当是指女作家创作的富于女性意识(女性意识包括两个方面:1.反对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2.摆脱传统的男性审美视角,即作家以女性立场、女性视角、女性话语看待历史、社会、人生)的文学文本.所以,并不是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就是女性文学,男性作家创作的就肯定不是女性文学.但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女作家笔下为女性文学(如张洁<·COM>等就不是),只有极少数男作家书写的是女性文学(如许地山<春桃>等就是).  相似文献   

14.
李松 《美与时代》2005,(6):14-15
两千多年以来,经典文学文本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视野中一直是批评研究的中心对象,一部文学史基本上是经典文本序列的组合.然而,随着国际上信息革命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国内改革进程出现的新情况,对文学经典认定的机制也相应出现了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日新月异,文学的生产载体和阅读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印刷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经典文本遭遇了电子媒体的猛烈冲击,文学研究的对象也向流行音乐、通俗文学、广播、服饰、文化产业、建筑、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及其中的制度、物件、行为方式等等发生了转移.我们如何面对经典与后经典这一研究对象的转移、文学发展现实对文学批评的强烈吁请这一处境呢?笔者试图对后经典批评的走向做出尝试性的探询.  相似文献   

15.
我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抽象出了人性概念.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是运用自身智慧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文学批评的实质,是到文学作品中去发现某一人性——如果作品中有这样的人性存在的话.一旦发现了这样的人性,文学批评的实质性工作就已经完成了.我把包含了这样的人性概念的作品称为文学杰作.文学杰作是人性自我实现(即运用自身智慧去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方式,它从根本上与诗人的人格无关,与诗人的学识和艺术素养无关.这样的说法是神秘主义的,却不一定是荒谬的.那些看起来远离了神秘主义的文学理论,只要被运用于文学批评,就容易暴露出自己只能隔靴搔痒的面目.柏拉图和荣格的文学理论倒是神秘主义的,但他们的理论却只是针对创作的,并不是分析文学作品的工具.神秘主义的人性概念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是否有文学批评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时代的发展和军队的转型,给当代中国军人提出了如何塑造自身形象的重大课题。通过比较不同群体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异同,为军人形象塑造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方法: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和投射法。结果: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总体积极正面,但不同群体女性的认知存在差异。结论:我军形象塑造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增加时代所赋予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198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余国藩教授来华中师大中文系讲学,谈及宗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问题,并惠赠新作《宗教与中国文学——论<西游记>的玄道》(见台湾大学出版《中外文学》第15卷第6期)。其中讲到,有一些西方学者观察中国文学的结果,认为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发展最显著的不同点,是缺乏:“宗教启发性”而富于世俗性,由此表现出儒家思想的广阔影响,余国藩先生不以为然,便以《西游记》这部“喜剧性的宗教寓言”为例加以论析。本文不拟涉及整个中国文学中的宗教影响问题,仅就道教这种中国所固有的宗教同民间叙事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略作考察。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基础在于,它们都根源于对文学艺术中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都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把使文学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同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研究范式随着现代性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后现代冲击的加剧,都显示出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对于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应对当下的危机、规避文学本质论的局限性、实现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现状决定了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把批判的视角与建设的视角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发展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作为记录魏晋时期文人名士典型言行的重要文献,其中蕴含着极高的文学批评价值。透过那些片言只语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窥见魏晋时期文学批评的整体风貌,如坦陈己见、善于争鸣的批评风气,质文并重、崇新尚美的批评标准以及擅长比较、形象发论的批评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一.《浮生六记》与林语堂 《浮生六记》出自清代文学家沈复之手,是其描写自己生活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在当代中国得以广泛为人知晓,这功劳多半要归功于林语堂,而其对《浮生六记》的翻译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林语堂作为一位外语创作的中国作家,他的系列作品向西方读者阐述了东方思想。林语堂在译本前言中称芸为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可爱的女性之一,“对于沈复来说,她虽不是最美丽的,但这不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一位。”林语堂甚是喜欢《浮生六记》,十易其稿,于1936年发表了《浮生六记》的最早英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