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研究随机抽取120名四年级儿童作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对儿童解决多位数乘法算术题的策略特点及与工作记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儿童能运用多种策略进行多位数乘法运算,而且儿童在解决同一道题时大多能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策略。2.不同工作记忆广度的儿童都表现出了对于题目类型的策略选择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加法和乘法算式的表征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新林  董奇 《心理学报》2003,35(3):345-351
探讨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心理表征方式问题 ,检验加法和乘法算式表征分离假设 :对于加法算式主要形成视觉 -阿拉伯数字表征 ,对于乘法算式主要形成听觉 -言语表征。要求 2 4位大学生 (男女生各半 )回答一位数加法和乘法问题 (例如 ,2 +3 ,2× 3) ,这些问题中的算数用阿拉伯数字 (1~ 9)呈现或者汉字数字 (壹~玖 )呈现。结果是与阿拉伯数字条件相比 ,汉字数字条件对加法问题产生更大的影响 ,这与假设一致 ,支持Campbell等人的编码复杂性假设 (Encodingcomplexhypothesis) ,但又具体化和发展了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是考察小学生口算速度和广度的发展。180名1至6年级城市小学生接受了口算能力的测验,结果显示:小学生口算的速度和广度随年级的增长而加快和扩大。不同口算的广度之问存在明显的差异,按口算广度的大小排列,依次是:不进位加法、不借位减法、进位加法、借位减法、除法和乘法。小学生口算的速度和广度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数字广度和口算速度是制约口算广度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鄭祖心 《心理学报》1964,9(4):69-76
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关于十年制学校二年級小学生掌握等分除法和包含除法应用題的心理学問題。等分除法和包含除法应用題涉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对于这一类的应用題如何才能理解得正确,如何才能給予正确的解答,这是关系提高教学效率的問題,同时,又是以后学生学习分数与倍数的基础。关于小学生理解等分除法和包含除法应用題的心理特点及外部化活动对人智力活动形成的作用,前人均有一定的研  相似文献   

5.
从整数迁移到小数乘法是五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小数乘法学习的基础非常好:有整数计算铺路,有小数加减法铺垫,有四年小学学习的前提,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现在的是想利用整数乘法的基础来学习小数乘法,知道迁移能否顺利完成,还有那些重要因素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也是有弹性的。如有的教材中要求,掌握乘法口诀以及时、分、秋等内容,但除过这些内容,不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同步发展,特别是哪些学困生,哪怕是在某些方面有细微的发展也是有效的教学,而我们缺少的也正是这个有效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算术模块的研究主要在行为和神经机制领域展开.种族进化史研究表明,动物具备算术能力,它们运用数量感来表征可数与不可数的数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个体发生学研究表明,婴儿也具备算术能力.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动物和人的脑中有算术加工的区域和回路,在基本的数字表征和操作加工过程中,大脑双侧的顶内沟(HIPS)发挥着核心作用.以上各方面的研究证据支持算术模块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小学生与大学生在口算时间和广度上的差异。30名大学生和30名6年级小学生接受了口算实验。结果显示:(1)大学生口算的广度明显大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口算广度。数字广度也大于小学生,但两者差异不显著;(2)在减法和除法的口算时间上,大学生明显短于小学六年级学生,但在乘法口算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学习策略训练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履祥  钱含芬 《心理科学》2000,23(1):103-104
1前言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规则和方法,它是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具体运用。学习策略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外显学习策略和内隐学习策略。前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使学习有效的行为即学习规则和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应用和总结考试等学习环节的学习规则、方法或技巧。后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过程的技能,以及制定计划、选择策略、监视调节学习过程的技能。即内隐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自我…  相似文献   

10.
正用时10.063秒,打破了4×4数字华容道复原挑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从接触华容道,到打破这个项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只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而他只是一个9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从小就对数字敏感,刚学会说话不久,在父母的无意引导下学会了数数,3岁时就背会了"乘法口诀"。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发现他的数独类练习做得非常得心应手,但由于他刚入学不久,就没有太  相似文献   

11.
试析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是指 ,其发生是自动的 ,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积累 ;内隐学习的效果是抗干扰的 ,但是其进程仍然是动态发展的。长时功效的提出 ,促使人们在理论上反思内隐学习的特性、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乃至整体的知识表征问题 ;在实践上则为内隐学习的合理诱发和充分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内隐学习的抗干扰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兆兰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2,25(1):108-108
一般而言,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相对于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来说.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无须意志努力的和不可言传的学习。自内隐学习诞生之日起,它就一直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热点和难点。我国学者杨治良等(1991,1995)还发现,它不受诸如系列位置等其他方面刺激的影响,反应倾向指标β波动较小。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内隐学习的抗干扰性。此外,抗干扰性还表现在,内隐学习不受精神病或神经损伤的影响和干扰。以下是近年来的几个视知觉方面的典型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内容:P32例7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刘志雅  莫雷  张娟 《心理科学》2007,30(6):1429-1432
该文介绍了类别学习的双重系统理论: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指的是学习一种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规则,是一种外显学习系统;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指的是学习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述的规则,是一种内隐学习系统。同时介绍了类别学习的主要理论模型,以及支持双系统理论的实证研究,包括行为、临床和认知神经实验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从上海市盲童学校和普通中学随机抽取盲、低视力、明眼学生各39人,共117人;通过测试指导语将被试分为动作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组.实验结果表明,<1>当动作内隐学习和动作外显学习分阶段先后进行时,动作内隐学习和动作外显学习存在微弱的协同效应,当二者同时进行时,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发生干扰;<2>在动作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相互转换的过渡时期,其学习效率降低,尤其是动作内隐学习转换成动作外显学习.  相似文献   

16.
分数应用题是指倍数关系比较问题的分数类题,也就是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笔者对解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规律进行了广泛地、深入地探究,成果是一一解分数应用题的三步曲。用解分数应用题的三步曲解分数应用题,行之有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谢国栋 《心理科学》2007,30(4):1015-1016,1005
分别从上海市盲童学校和普通中学随机抽取低视力、明眼学生各26人,共52人;通过测试指导语将被试分为动作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组。实验结果表明.当动作内隐学习与动作外显学习相冲突时,外娃学习影响内隐学习,低视力学生的动作内隐学习成绩较明眼学生受到的干扰更大。  相似文献   

18.
已有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研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被试在不同指导语诱发下究竟形成了什么样的知识表征?实验借助结构知识的测量方式, 采用记忆和规则探索两种指导语, 考察了两组被试所获得的深层知识表征(结构知识)。结果发现:(1)在记忆指导语条件下, 被试获得了语法规则; (2)直觉在记忆指导语条件下贡献突出, 表现出特异性。该结果表明记忆指导语引发了被试基于直觉区分人工语法规则的内隐学习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一簡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在1885年提出有名的遗忘曲线,西方国家学习心理学推荐为经典性的遗忘曲线。他自己作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实验材料。先后共学习1200个音节表,每表包括13个无意义音节,每次学习8个表,学习时间约需18—20分鈡。实验手续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最容易丢的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差役押送一个和尚。差役知道自己贪杯,行前特意将随身的东西编成口诀:包裹、伞、枷、文书、和尚、我。每到一地,差役都按口诀清点行装。眼看到目的地了,差役就多喝了几杯,然后睡着了。和尚趁机把枷戴到差役身上,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