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自己的教育产物,是国程的补充。为了更好的发展本校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知识领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个性,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对已经实施的校本课程进行分析,并对将要进行的工作做出调整,才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在不断的改善中起到应有的效果。本文谨对我校“十一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中,英语子课题组内个人所负责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做出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丈提出教师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的历史校本课程的主要类型,开发实施面临的机遇挑战。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改革中的一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一个质量监控过程,需贯穿校本课程开发始终。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评价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因此,建立一种促进校本课程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为促进师生发展服务,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迎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学校开始了“以丰厚的课程文化构筑孩子生命发展的基石”的思考与实践,开发出了系列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5.
美术新课标指出,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现有美术教材的不足,充分发挥地方美术资源的优势。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对新知识的需求,同时也使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随着时间发展,在新课改内容的要求之下,校本课程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和创新点。校本课程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地方美术资源,而是容纳和吸收各类优秀的美术资源。现阶段的中小学已经在开发校本课程上有了自己的经验和模式,在这种已有的模式上探究如何更好地进行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校本课程如何更好地应用在美术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6.
秦勇 《四川心理科学》2014,(22):128-128
开发校本课程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充分应用校本课程来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创设情境和案例探究。  相似文献   

7.
三年多多来,我校以中央电教馆十一五专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为载体,搭建起现代化数字平台,创编了以“数字化”形式为主体的多样化校本课程教材及课程实施方案,通过课例开发,初步形成校本课程(选修课)系列。课题研究获得了成功,分别被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评为一等奖。今年我校配合新课程改革,紧紧围绕“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管理技术网络暨校本课程资源管理运行平台”;认真总结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经验;转变学习方式,开发学习潜能,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早出现于英、美等国,1973年于英国召开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国际讨论会上正式提出。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的目的,在分析学校实际的基础上编制的课程。“校本课程”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进入中国后,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广。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国家在做课程计划时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三年多多来,我校以中央电教馆“十一五”专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为载体,搭建起现代化数字平台,创编了以“数字化”形式为主体的多样化校本课程教材及课程实施方案,通过课例开发,初步形成校本课程(选修课)系列.课题研究获得了成功,分别被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评为一等奖.今年我校配合新课程改革,紧紧围绕“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管理技术网络暨校本课程资源管理运行平台”;认真总结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经验;转变学习方式,开发学习潜能,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课程逐步得到落实之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践总结,可以寻找到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遵循的某些规则和范式。什么是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简言之,就是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可以说,培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校本课程的灵魂和生命。在任何一个教育系统中,课程都是居于核心位置一一教师为落实课程而教,学生为掌握课程而学,领导为优化课程而管理,社会为促进课程而评价。所以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是为全国所有的某学段学习者都应达到的基本素质标准而设计的,难以承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素质教育之重,故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补充。因为离开了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存在整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小学陶艺漫塑创意校本课程具有造作简便,材料便捷等特点。通过开发漫塑创意校本课程及相关教材,对小学陶艺漫塑课程进行评价,对陶艺漫塑课程的推广应用进行探索,让学生学会运用陶艺漫塑来丰富日常生活,开拓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提高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如大明寺的悠久历史渊源和厚实的文化积淀,济源市和轵城镇文化遗存的艺术特色这些本地资源,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开发美术校本资源,编辑美术校本课程,是美术课改革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金鸡湖景区是国家重点5A级景区之一,金鸡湖学校位于景区附近,具有开展以金鸡湖特色文化为代表的苏州地方美术校本研究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金鸡湖的人文历史、建筑景物等特色文化可以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美术课程素材,因此学校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发以金鸡湖特色文化为载体的特色化校本课程,进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校一品"的提出,为多年来校本美术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在潮州市"一校一品"校本美术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应当立足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将潮汕传统民间美术文化资源作为课程的内容引入教学中,拓展校本美术课程的内容,丰富美术课的知识结构,使国家美术课程的标准和地方美术资源融为一体,从而推近"一校一品"教学模式的建设,优化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彰显学校美术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出发,以《数控机床控制技术》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为例,说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校本教材建设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音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引起了音乐教育者的重视.农村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农村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既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这个窗口来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又可以增加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感悟音乐的美和领悟音乐给人的精神享受,同时还可以增强对自己家乡音乐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7.
美术教育资源是高中美术课程开发的基础条件。我国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内容丰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我们可以借鉴不同区域之间的美术教育资源来进行相应的校本开发,形成地方教学特色,同时加强区域之间的美术教学研讨活动,实现美术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充分结合美育和德育的要求,以便于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18.
初中即将迎来新一轮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的变革高潮,而拓展性课程开发实践必将是这一浪潮的重要改革形式。目前,初中阶段的拓展性课程开发实践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难题,这需要继续探讨构建拓展课程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拓展课程开发实践的深层次研究、增加拓展课程开发实践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和筹集必要的拓展课程开发实践经费。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已成为校本课程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对于不同的学校,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研究领域(即不同的学科)如何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有哪些不同评价的标准,笔者试图以历史学科教学模式探究为例谈谈个人的实践认识,谨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精神素养的体现,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价值观念渗透,立足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价值观要求、学校教学资源等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校本价值教育课程。一、班级文化建设价值教育校本化的意义班级文化是班级中学生思想行为的风向标,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积极自主性;二是班级活动的参与性;三是班级中的友好互助班风建设;四是班集体凝聚力与班级的心理氛围;五是学生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