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传统窑洞民居长期发展变化的认识,发现在当代经济和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窑洞民居已逐渐被人抛弃。但随着近几年城市压力过大,人们逐渐寻求乡村生活的恬静自然来减压,乡村旅游正是迎合了人们对此的需求,同时也使得新式的窑洞民居有机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文章立足于窑洞民居的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特色,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创造窑洞民居乡村旅游的基本思路。最后,通过对窑洞民居的新的认识,提出窑洞的再生和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2.
吐娅 《美与时代》2013,(1):57-59
《黄土高原的村庄——声音·空间·社会》是一本介绍黄土高原一村庄米脂杨家沟村的典型民俗志。井口淳子在撰写本书时是以"声音"为切入口引出村落的历史和村民的空间认识问题的。由于相望的"山"和其间的"沟"形成的"V"字形空间,还有建筑在山上的窑洞,也塑造了黄土高原村落独特的声音环境,具备了村中发出的声音能为整个村落所共有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前有三种声音是村落整体的象征声音,分别是大钟、牌楼的铃和庙里的钟声。1966年后,代表村庄的象征性声音"牌楼的铃"、"大钟"消失了,"道教音  相似文献   

3.
山西新绎县是华北地区天主教最早传入的地方之一,天主教在这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坡里村是新绎县的一个天主教徒聚居村原是一道荒坡和坟地,后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难民逃荒至此,坡上挖一个个窑洞栖身,逐渐形成村落。“七省十三县,事情不好办,住得土窑洞,吃得窝头片”,便是前几年坡里村的真实写照。即使新房林立的今天,仍能从遗留的窑洞看出昔日的贫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信教群众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但由于村里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所以群众收入低,教会各项工作也…  相似文献   

4.
陈炉古镇作为耀州窑制瓷旧址,延续了千年制瓷文化,保留了众多百年制瓷窑洞以及窑洞民居。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窑洞逐渐废弃、破坏,为保护发展陈炉文化,窑洞修复、改造工作势在必行。文章对陈炉古镇现状发展问题进行浅析,结合地域历史文化、陶瓷文化及其民俗,提出对窑洞修缮、改造的对策,推进历史名镇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存在较多的传统村落。正是因为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凝聚古代文化、艺术,传统村落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提出的有关政策有助于保护传统村落,减缓传统村落的消失速度。只有对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加以分析,探索其空间形态类型,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实现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迪 《美与时代》2014,(11):20-20
目前传统村落民俗旅游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作为传统村落意象的一个承载体,在乡村旅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前提下,村落街巷的空间尺度与功能关系则成为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机遇与挑战。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力扶持和投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回归自然和乡村的渴望。通过对粤北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生产力低下、就业需求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农村人口朝城市迁移,自然村落以及本土文化逐渐衰败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机。研究主要以粤北地区为范围,以清远市英德县自然村落为对象,以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为基础,在城市化背景下针对自然村落和本土文化的保护与重生所做的设计策略研究。以自内而外的视角着眼于村庄形态和居民及其地域文化对旅游市场和行为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应雅婧 《美与时代》2014,(11):19-19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最容易被人所识别、记忆并会直接对人们的生活经验及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及社火文化的了解,提出对应的公共空间结构营造方法,注重村落的自然景观,挖掘村落传统内涵,体现人性化理念,建设极具生命力能够充分展现社火文化的村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贵州土家族传统民居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民居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内涵,同时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贵州土家族传统民居面临着消失殆尽的境地。文章以沿河县后坪乡葫芦湾传统村落为例,针对旅游开发和传统民居保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求推动贵州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的建设,传统村落进入快速消亡期,村落乡土地域文化特色被腐蚀。传统村落要延续和发展下去,必然要回归产业。结合邵阳市绥宁县天堂村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产业转型发展的三种模式,旨在对湖南省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面临减少和消亡的严峻现状。文章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为出发点,通过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的深入分析,为传统村落的自然景观、物质文化景观及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并从景观格局、生态环境及产业优化方面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原有的村落城市化的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千村一面"。文章对石洞沟村落建筑的特征和现状进行研究,针对现阶段人们生活方式影响下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更新改造方面的探讨,在对石洞沟村做了调研和材料的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和分析,从传统村落建筑空间格局的多方面入手探讨外部空间关系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造型和布局,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化城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部分地区在民居建筑上避俗趋新,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艺术造型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民居建筑是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和传承出发,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从文化保护的视角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特色及丰富其文化内涵的建议和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大量文物古迹,富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形势严峻。仅就六盘水地区传统村落——盘县妥乐村来看,开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恢复研究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日已经不能只重视文化产业与建筑保护两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出以来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我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理应重视可持续环节。文章针对豫中地区缺水村落的生态发展现状,以"海绵村落"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为构架,结合豫中地区石洞沟村的真实地貌风土发展现状,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此次设计之中,为后续村落的设计提供有力的科学启发。  相似文献   

16.
王刚 《美与时代》2023,(1):28-30
传统村落随着农耕文明的传承与改变而不断发展与演变,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板块,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既要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又要有效利用传统村落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在延续中华文明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以传统村落的现代价值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村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是时代的必然趋势。而伴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乡村何去何从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问题。在现代化的村落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脉络是传统村落规划的先决条件。如何在延续传统文脉的前提下,对乡村空间进行科学重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就关中传统村落的空间变迁进行研究,以解决乡村空间的科学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区,在广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传,就是传统村落景观。这里的村落数量众多,拥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艺术价值,广西传统村落景观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极具研究价值。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广西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问题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时代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汇集,乡村人口流失导致了村落的破败与荒凉,部分少数民族村落的民族传统文化几近消失。留住人,留住文化,成为乡村改造的根源。文章以竹艺馆设计为例,阐述从项目初期调查研究到规划布局、功能分区、色调、材质等多方面设计思考,探讨传统村落改造中参与式设计方法的融入,让村民参与到项目中,共同找寻他们的乡愁记忆,从而使场地变为场所。  相似文献   

20.
海南黎族村落船型屋建筑群对于研究黎族先民的历史与文脉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建造时期、建筑形式、历史故事等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其不断被损坏,或遗弃,或拆毁。因此,文章基于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应急避难的视角,探讨和研究村落修缮保护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