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选取北京市428名中学生,考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发现:(1)有偶像的学生人数显著高于无偶像的人数,“歌星影星”与“著名人士”是其崇拜的主流。(2)有偶像的学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无偶像的学生,主要在同性关系自我、异性关系自我、非学业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3)在有无偶像维度上,女生的同性关系自我、一般学校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同性关系自我、一般自我、非学业自我和量表总分存在显著差异。(4)在有无偶像维度上,初一学生的体能自我、初二学生的数学自我、初三学生的语文自我和同性关系自我、高一学生的外貌自我存在显著差异。(5)不同偶像类型的学生的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39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我效能感和归因量表为工具,探讨了不同年级和成绩水平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的特点以及自我效能感、归因与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对于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行为自我效能感,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年级差异不显著。学习水平和年级在能力自我效能感上存在着交互作用。(2)不管失败归因还是成功归因,年级差异显著,学习水平差异不显著。(3)路径分析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而归因是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全国常模的制定   总被引:59,自引:6,他引:53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自我中对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弥漫性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本文的目的是使用自编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建立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SW )全国常模。对在全国各省市分层随机抽取的 34715大中学生测量结果的方差分析表明 ,在大部分自我价值感维度上 ,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年级交互作用效应。据此给出了男女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年级常模 ,并进行了常模等级分转换。文中还讨论了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计算机辅助小学三年级学生建构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教学中,对42名学生的错误反应,即时给予有关解题过程的提示,对另外42名学生只即时给予有关结果对错的反馈,以探讨有关解题过程的提示是否促进学生对两步应用题整体结构的理解以及对解题过程的自我监视.结果表明:①两班学生对结构的理解以及对解题的自我监视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在解题成绩上并无显着性差异;②两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他们的解题成绩都存在显着性影响,但对学生的结构理解和解题自我监视并不存在显着性影响;③学生解两步题成绩以及对两步题结构的理解水平与解题自我监视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探讨小学五年级学生数学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数学成绩的关系,考察数学成绩优秀学生与数学成绩不良学生数学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的差异.结果表明:(1)数学自我效能与自我概念对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着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2)数学成绩优秀生和不良生在数学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上有着显着的差异,优秀生均高于不良生,进而可以推断两者的水平差异是导致小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自尊和自我和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苏娟娟  连榕 《心理科学》2004,27(1):200-202
本研究用自尊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345名中学生自尊及自我和谐与不同上网次数的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网络在学生的自我和谐和自尊的发展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不上网、偶尔上网和经常上网三类学生在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发展各有特点。这提示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网络的作用,相信青少年是有思考力的群体,在对待三类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7.
学习不良少年的自我概念与父母评价的特点及关系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雷雳 《心理科学》1997,20(4):340-342
本研究用问卷对272名11~15岁的少年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不良与非学习不良的比较,考察其自我概念和父母评价的特点及关系。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与非学习不良学生存在明显差异,他们对学业、一般自我等的评价较消极。学习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没有性别差异。仅一般自我有显著上升趋势。13岁前后与非学习不良学生的差距更为突出。学习不良学生的父母评价不利于他们的积极成长和发展。同时,学习不良学生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有一种偏狭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埃里克森、玛西娅、加藤厚等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及情绪表达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各个维度总体呈"低-高-低-高"的发展趋势。高一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转折时期,在现在的自我投入上处于低谷,与其他各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自我同一性度数分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学生的正性情绪表达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初一至高三,学生的情绪表达三个维度都呈下降趋势,高二、高三学生的正性情绪表达、负性情绪表达、情绪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学生。中学生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与正性情绪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自我差异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自我差异的关系研究郭力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问题提出情绪与自我评价间关系的研究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Higgins(1987)的自我差异理论是其中一个较有特色的学说。Higgins将自我界定为三个领域:实际自我,即个体...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陈红  黄希庭  郭成 《心理科学》2004,27(4):817-820
对228名中学生进行身体自我和自我价值感量表的测试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其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相关;各维度除身体的负面特征外,与自我价值感得分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各自的重要性分别是运动特征、相貌、性特征和身材;高、低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有极显著差异,身体满意度越高则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也越高。讨论主要分析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特异性,身体自我对自我价值感影响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呈波浪式的发展趋势,二年级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最好,并且在人际领域和意识领域的发展形态略不同。(2)相比男生,女生更容易形成同一性前闭状态,并且更容易在人际领域处于同一性混乱状态。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处于同一性前闭状态。(3)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获得和自我同一性混乱状态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小棉 《心理科学》2000,23(1):117-118
人生是一个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也适应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使个体能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和对环境的适应,这是个体进而改造环境和实现自我的前提。心理辅导担负着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和适应环境的任务,因此需要对个体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因素及其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据此选择恰当的辅导策略。1个体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因素 个体的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都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作为个体意识的一个方面,体现为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适应主要与个体的自我认…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外语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外语成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1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技术探讨了不同成绩水平、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外语焦虑、自我效能感和外语成绩的差异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外语成绩及格组学生的外语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不及格组学生,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不及格组学生;女大学生的外语成绩、自我效能感及能力因子和挫折因子上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男女大学生的外语焦虑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文科大学生的外语焦虑水平和外语成绩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文、理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无显著性差异;(2)外语焦虑与外语成绩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外语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性别、专业、外语焦虑、自我效能感、效能感的能力和挫折两个因子是外语成绩的显著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4.
对贫困地区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内部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测量研究表明:不同学业成绩组学生在自我效能、成功动机、促进性紧张、期望水平和自己责任性方面差异显著;学业自我效能与内部动机诸因素有密切关系、共同构成影响学业成绩的内在因素;对学业成绩正向预测作用最强的是自我效能,其次是促进性紧张和成功交往动机。  相似文献   

15.
王洪礼  胡寒春 《心理科学》2005,28(3):675-677
运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高师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上,大一至大四学生无年级、性别、专业的显著差异;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大三、大四差异显著;2、大四与其他各年级学生在自评症状各因子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男女生在自评症状的强迫和偏执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3、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差异显著;4、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高相关。  相似文献   

16.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蕾 《社会心理科学》2009,(3):10-12,67
人们都渴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它可以缓解心理伤害,增加幸福感,有利于身体健康。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暴露能缩小心理距离,建立起与他人的信任,提高人际沟通的有效性,并反映了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自我暴露的广度、深度和渐进程度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发展。同时,自我暴露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人格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现在将来的自我时间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对200名西南大学在校大二学生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现在与将来自我时间比较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自我时间比较中对将来自我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现在自我的评价;近期将来和远期将来的自我提升除在交际品质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在重要品质上的自我提升高于在不重要品质上的自我提升,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学臣  周琰 《心理科学》2008,31(3):732-735
采用大学生学习观问卷、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WM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学习效能感量表,选取25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的学习观现状及其与学习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观总体上是倾向于建构性的;文理科学生、本专科学生在学习观的各维度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学习观与其内生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外生动机多为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体验与学习过程观是大学生内生动机的有效预测变量,学业自我体验是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能感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9.
七一八年级,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迁,学生将进入一个重要的“翻坎”阶段。要想轻松地步入优质学习的良性轨道,顺利翻过这道“坎”,促成学生养成自我监控能力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按照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分学前、学时和学后三个阶段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符号互动论与儒家的“自我发展”思想异同的比较.两者都认为自我的发展必须有“他者的参与”,符号互动论认为,语言会在不同的交谈者身上唤起相同的反应,语言是连接自我与他者的关键媒介,人的行动可以被语言描述所替换.儒家却认为:人与人、人与物无需经由语言的媒介便能互相感应;修养境界的差异使语言会在不同的交谈者身上唤起不同的反应;行动示范对于自我修养的作用比言语指导更为根本.此外,符号互动论与儒家思想对于“自我发展的过程及其意义”的看法也有差别.符号互动论声称:随着自我的发展,他者的观点会被组织成一个互相关连的整体;自我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让一个人能够参与有序的社会生活.儒家思想则认为自我发展的意义是要调节和转变社会生活的秩序,所以儒家是按照一个人所能调节和转变的群体的规模来划分自我修养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