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几何时,大学校园里悄悄出现一种“移民”时尚。不少大学生打点行装,走出公寓,在校外筑垒起自己的“小巢”。同是租房,心态各异。求宁静租房做学问Z 君对缪斯女神情有独钟,平日舞文弄墨颇有才气。近闻他  相似文献   

2.
做学问首先得“安贫乐道”。如果做学问,又想升官发财,绝对做不好学问。必须使心先静下来,跟坐禅一样入定。我在龙门36年,龙门石窟远离城市,在山村,要洗澡得走30里。当年(1964年)龙门没有围墙,正式编制8人,加上编外共12人,是个副科级单位。一到星期六下班后,周围的人都回家了,办公室、图书馆、食堂钥匙都给了我。我才20多岁,不甘心这种寂寞,怎么办?我昼读古史,夜数繁星。我读佛经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日本出版的《大正藏》史传部三卷,我既看它,又当枕头。现已36年了,书皮也磨损坏了。所以做学问不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学术界称任先生为任公。任公离我们而去已五年多了,今天开会看到他《文集》出版,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眼前。任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但是从他那里我受教良多,在我心目中他一直是我们尊敬的老师。上世纪50年代我在哲学所贺麟先生门下当研究生,听贺先生说做学问就要像任继愈那样扎扎实实,对他赞扬备至。  相似文献   

4.
被梁启超誉为清初五大师之一的朱之瑜 ,其独立人格是他实学思想的立足点 ,超然于当时的思想界。他在言行中从自己的自觉、统一的人格信念和人生理想出发 ,不为外在的“位”、“势”所动 ;在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上 ,不是消极地顺从社会权威 ,而是根据自己的人格信念和人生理想对当时的学术权威进行批判考察 ,做出自己的判断 ;他的一生是为抗清复明而奔波的一生 ,其独立人格还体现在执著的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相似文献   

6.
一生一会     
北大教授陈平原在一篇随笔中谈“治学秘诀”,说大学毕业时老师传授给他“十字箴言”:“做学问不靠拚命靠长命。”这就是说治学要悠着点,要放眼未来,从长计议,不要争一日之短长,不要像“拚命三郎”,急功近利,透支生命,把身体搞垮了,最终落个英年早逝的下场。毕竟治学不比文学创作,不只需要灵感、才气,还需要大量知识的日积月累,有年纪轻轻的大作家,却极少见年纪轻轻的大学者。要成为大学者,需要放慢生命的脚步,不靠拚命靠长命。  相似文献   

7.
<正>记得我是从1980年初开始研究美学的。回顾美学研究近三十年的历程,品尝了做学问的酸甜苦辣,真可谓感慨良多,一言难尽……1977年恢复高考,下乡的知识青年们欢呼雀跃。我当时正在重庆市綦江县永丰  相似文献   

8.
禅学     
文溪 《佛教文化》1994,(1):11-14
主持寄语 中国有句成语,叫“百家争鸣”。就现代学术而言,其实已不只百家,仅佛学一家之中就分出若干支脉。理清这些支脉,是了解佛学的一个基础。否则,“不识庐山真面日,只缘身在此山中”。囿于一家一门的学识,便难以取得更高的造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种见解都听一听是有好处的。善于从别人的思想中发现他自己都从未注意的有价值的东西,加以归纳整理、发挥提高,使之真正实现其价值,这是一种做学问的真功夫。我们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本栏目中发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海阳  相似文献   

9.
黄继新 《天风》2006,(21):32-35
儒家所谓“为己之学”,就是做学问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造就自己,发展自己的人格,与”为人之学”的沽名钓誉相对立。本文首先引介儒家的为己之学的思想,接着简单考察历代大儒对为己之学的发扬光大,然后,把为己之学的精神应用于基督教传道人的读经研经,指明传道人读经研经必须有正确的首要目标,就是自我修养.,就自己。只有做到这一步,传道人才有能力去造就信徒。  相似文献   

10.
德性与学问     
中国古哲把“学问道德”、“道德文章”、“学术道德”视为一事,视为“做人”的“第一着”。主张“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凡言诸学,均论及道德。西方也有“知识即道德”、“美德即知识”的历史传统。先师们的“知行合一”(做学问必与做人相结合)主张,细细思来,不能不说是抓住了做人之大道和为学之总纲。学伦理学的人,伦理学研究者一定要有道德,委实不下于科学家要有智力。伦理学研究一旦和人的道德生活相脱离,不仅使人们怀疑其科学性,而且将引起人们“实践精神” 的紊乱、伦理角色的“错位”和道德生活的“颠倒”。因此,从世界观(智慧)的角度,探究  相似文献   

11.
寂寞之歌     
人们似乎都不喜欢寂寞,很多人不甘寂寞,不少人害怕寂寞。其实寂寞也并非那么可怕。寂寞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凡有成就的人都耐得住寂寞。做学问耐得隹寂寞才有鸿篇巨制问世;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因耐得住寂寞才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2.
“经典”是前人已经做成的中国哲学,“做中国哲学”是今人力图做出中国哲学的新经典。作为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方式及其目标期待,经典是“经典解释”与“做中国哲学”的本土性之所在。首先,“格局”是“经典”的另一种表述,诗书是经典的文化载体,大道是经典的本真诉求,这是中国哲学共同体需要具备并强化的三种“经典”意识。其次,“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础而精熟之”,“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九部书或者七部书,“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而是“必须读第一流著作”,这是国学大师对于三种“经典”意识的现身说法。最后,尽性地打开格局,尽力地读通诗书,尽心地传递大道,这是敦促我们将做中国哲学的三种“经典”意识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中的语言和逻辑分析训练徐友渔(中国社科院哲学所100732)一、方法的重要性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凡事应讲究一个方法。方法对头,做事可能得心应手,方法不对,则可能事倍而功半。做学问应不应该讲究方法?搞哲学研究应不应当在方法上专门下一番功夫...  相似文献   

14.
"学者"的含义,据我国编辑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另一种是"学术上有造诣的人"。在中国学者自己的心目中,学者不仅含有研究学术的应有之义,它还包孕强烈的社会关怀及可作表率的人格修养这层内涵。而  相似文献   

15.
第一种,维持生计,求得温饱,保证人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这是物质的功利境界。俗话讲:“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凡此种种,讲的就是这种功利境界。第二种,活出自己,实现自我,敞亮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精神的审美境界。当一个人活出自己,实现了自我,他如何不感受到一种美感愉悦和人生的幸福体验呢?作家亨·路·门肯说:“活着总是非常有趣的。”中国国学大师梁启超讲:“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革命导师马克思讲,人…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40年代,有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于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充满正能量的标语。做学问、干事情,确实要"天天向上"。"天天向上",是进步的表现,是时代的需要,是成长的标志,是成功的阶梯。如果你"天天向上",老板满意,领导高兴,老师喜欢,父母欣慰,同事羡慕。然而,笔者在此却想说,做人不妨"天天向下"。  相似文献   

18.
欣逢李奇同志八十华诞,我非常高兴。三十多年来,在伦理学的研究中,特别是在协助她处理中国伦理学会的一些具体工作期间,我深深感到,李奇同志不论在学术理论上,还是在个人品德上,都堪称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 从事伦理学工作后,如何使做学问和做人统一起来,是我经常考虑的一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为全国十三亿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振兴过程中奉献的才智。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和鼓舞。作为一名天主教友,责无旁贷,应该积极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和”就是团结“,和”就是力量“,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常把人世间最美的语言用来赞美老师,称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他们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我为自己获此赞誉而感自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