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佛教量论的角度对翻译的实质做出界定,指出翻译的实质是一种为他(社会性)的比量活动。根据翻译为他比量的实质,可以引导出翻译的两种类型:比知翻译和喻知翻译。比知翻译是具有事先直接约定性的语言传递活动;喻知翻译是没有事先直接约定的语言传递活动。根据从佛教量论对翻译实质和类型的规定,本文分析了不可译性问题,揭示出不可译性在认识论上的误区,指出不可译性是不可知论或怀疑论在翻译领域的显现。  相似文献   

2.
郭鹏 《世界哲学》2009,(1):104-119
戴维森反对“概念相对论”的主要立论落脚于语言的可译性和互译性上,但是,在他的论述中,他所围绕的中心却是语言的可释性和互释性。在他看来,由于从原则上讲,没有不可释的语言,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概念构架”。本文旨在从翻译与解释的差别以及翻译的适应性的角度对戴维森的这种可释性策略进行质疑,并对戴维森所提出的主要论证逐一进行了考察。我的主要观点是:语言的可释性并不直接支持语言的可译性,而对于“概念相对论”构成威胁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大道之源,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易理可用于包括翻译研究在内的各种人类活动。借鉴以往的《周易》翻译经验,可以制定并提出《周易》复译的四大策略:纠错性复译、改进性复译、建构性复译和适应性复译。这为研究《周易》复译策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翻译审美是指译者以原文文本为主要审美客体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而在翻译审美活动中翻译主体应具备怎样的能力,成为整个翻译活动的前提及基础。马建忠先生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笔者以为我们可以从“善译”论中找到答案。本文将从语言感应能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解读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5.
蒋哲杰 《法音》2014,(4):13-17
正一、引言魏晋时期的佛经翻译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翻译研究,对此,佛学、史学和译学界的学者都做过很多讨论。关于"最早的译学",有认为始于支谦[1],也有认为是道安[2]提出了最早的翻译理论。我们认为,实践不必然产生理论、有观点也不代表就有研究。译史早期人们对翻译缺乏科学认识,也不专门研究翻译,实践存在大量算不上严格翻译的变译行为[3]。随着佛教的发展,佛经在频繁的注疏、传抄和研究中暴露出种种问题,人们才认识到一直以来所尊奉的"经"实为"译本"。在没有"翻译学科"、也无  相似文献   

6.
翻译过程中,由于存在多种跨文化因素的干扰,造成两种语言负载的文化信息不相匹配,这就是文化的不对等移植。从翻译主体的角度探析文化移植中的信息不对等现象将以《小城之恋》英译本为例,通过具体分析英译者孔慧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态度,及在翻译中对异化、归化、侵入等策略的运用,探究译者在文化移植过程中对信息传递的影响,以期对王安忆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论玄奘法师的义译想谈这个题目,至少有两重事先必须致力的工夫:1.尽可能搜集玄奘所译经典的梵本,作详尽的对勘。2.对新译旧译作全面的比较研究。做完这两步工作之后,不但可以归纳出玄奘的翻译方法、翻译体例,而且可以总结出前人的翻译经验,作为今后翻译工作的借镜。但这些工作应该通过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里只就我平时所接触到一些个别问题谈一谈。我们阅读玄奘的译籍,首先感觉到的即是词汇与旧译常常有所不同,这是玄奘经过周密的思考,而把旧译的术语加以扬弃。如dhyana一词过去或音译为禅那,一般用音译、义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阐释性翻译的特点,新闻翻译的特点,浅谈新闻翻译中阐释性翻译的适用问题。,gL~J简要总结译者如何在进行新闻翻译时恰当合理地应用阐释性翻译。  相似文献   

9.
英语成语是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提炼升华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结晶。英语成语的翻译是英语学习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探讨英语成语翻译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其跨文化处理策略:直译,套译,意译和加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中“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的翻译观,对《伤寒论》两种英译本中病证名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借用西医术语,实现功能对等;调整或增补语义,力求接近对等;采用音译,达到特殊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求能为准确翻译中医病证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译界有关主体间性的论著大都以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而对于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理论却甚少提及,因而译界大多将主体间性简单地理解为主体间关系.本文在分析了"主体间性"的实质之后,从现象学角度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了阐释,指出相关研究应以先验主体间性为本,并展望了该理论对翻译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词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沉淀,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明显地反映中国文化及政治各个方面的实体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起源及其精神。但在国际大趋势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由于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等而成为汉英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很多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也不尽如人意。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国特色词语特点,通过对大量例子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中国特有词汇及表达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英语学习和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许多人都持有“对等词全等”这样的错误观念。实际上,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存在一种本质上的不对等关系,语言中词的所指内容的组成有所差别。本文将在西方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的指导下,通过探讨翻译实践中的一个例句,对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不对等现象作了分析,希望对于改正“对等词全等”这一错误观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东汉以来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翻译思想史、理论史的肇始。佛经翻译中的译者、译著、译场和译论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项目,研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产生的思想和理论萌芽对中国翻译学科的理论贡献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霍桂桓 《现代哲学》2004,22(4):103-111
怎样才能提升翻译研究的理论水平?进行翻译理论研究是不是必须诉诸康德的先验哲学框架?本文认为,作为王宾教授所谓“不可译性”之理论前提的康德哲学“经验VS先验”的基本观点,其实并不适合于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实际上,这里的根本问题是“翻译的实际经验性行为”与“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只有从我自己构建并逐渐完善的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研究所涉及的历时性维度与共时性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翻译技巧、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翻译标准”及其形成过程,从而使之发挥适当的作用,达到逐步提高翻译理论研究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刘晓霞 《管子学刊》2014,(3):110-112
基于霍姆斯与图里建立的描写翻译学理论,从历时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孙子兵法》从1905年至今出现的三十余种英译版本及其译者进行分析,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策略及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制约,有助于真正了解这部伟大兵书英译事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易经》的英译与世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人类交流与传播史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化现象,从17世纪以来,世界上各种语言和风格的不同<易经>翻译版本就层出不穷.<易经>英语翻译对世界影响重大,但长期以来存在多方面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旨在通过探讨<易经>英译的相关问题以寻找在新世纪全球化语境下<易经>翻译的改进与<易经>世界传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中西绘画在其对比研究中总是以对等的姿态出现,而其所表现文化的非对等性却往往被忽视。这种非对等性缘于中西绘画不同的文化选择并现实地影响着绘画的社会定位。本文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来重新审视中西绘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吴钧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8月初版,全书20余万字,394页。本书是运用易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翻译学理论与实践,也是从翻译学研究的角度对《易经》的全新感悟。作者首次提出"译易学"命题,旨在以易学原理阐释翻译的规律与法则,为中国翻译学研究开辟新的道路。本书分为两编,共五章。第一编属理论研究。作者探讨了译易学理论问题,将"易"与"译"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与论说。如从"太极""两仪""四象"几个方面探讨了"易"与"译"的相通之处,认为翻译的"太极"就是由"原语"与"目标语"这"两仪"所  相似文献   

20.
《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但国内对《周易》的译介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选取理雅各、贝恩斯、罗志野、傅惠生翻译的《周易》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对《周易》复译的内在动因进行多维度探讨。本文发现:第一,四位翻译家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周易》进行了复译。第二,观照解构主义理论,《周易》英译作为语际翻译亦是一种延异、印迹、播撒、增补的过程,而这正是《周易》复译行为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的源头所在。第三,由于《周易》语篇拥有一个庞大的认知隐喻结构,人们对卦爻辞的理解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不同翻译家在卦爻辞的翻译中存在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