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尊重是对公民个体同属于“人类”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和价值的肯定性态度和行为,是对公民人格和尊严的“认可”、“尊敬”与“重视”;“真实尊重”的形成有赖于真实平等的社会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真实平等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尊重与相互尊重不仅是制度对公民个体的道德诉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交换关系在道德领域的现实要求,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大力提倡和加强公民尊重教育,将赋予公民个体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权利感,进一步增强公民道德的内在基础,促进公民社会和谐人际关系与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龚群  兰超 《道德与文明》2019,(4):122-129
人们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不同层次,规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建构 起共同体生活秩序的最起码的要求,霸座问题的出现表明一些社会成员无视 共同体生活的这一最基本要求。一个人如果自己没有最起码的规则意识同时还要求他人更有 道德,则是提出了一种类似于道德绑架的超义务道德要求。享有人格尊严是每个 社会成员在生活世界中受到尊重的基本人格条件。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是平等的,人格尊严 是无价的。我们要维持共同体生活的最基本的道德 条件,树立起规则意识和人格尊严意识。  相似文献   

3.
论尊严     
对人的存在而言,尊严与权利相提并论.尊严是指个体和共同体的存在所享有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包括尊重和自尊.同时,不能把尊严仅仅理解为权利,尊严还是心灵的情感、感觉,尊严是一种道德情感,具有道德属性.人的尊严是对人存在的基本价值主要是内在价值、人格价值的确定.人因为会思想,因为有理性而配享尊严.尊严感丧失,造成了现代人生存的困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盛行.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尊严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和建设一个崇尚尊严的社会,对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人的尊严概念亟需得到清晰说明。在生命伦理学语境中,人的尊严可以在三种意义上合理地使用,即人类物种的尊严、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人类物种的尊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物种所拥有的尊严,它的基础是人类物种的典型本质,它的道德要求是保护人类的本质不受侵蚀。个体层面的尊严分为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普遍尊严是每个人平等具有的道德地位,为全体人类成员赋予了平等的基本权利。获得性尊严是每个人通过体现了人类卓越性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的。它不是一种道德地位,但可以给人树立更高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尊严的五重内涵及意义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世界上最值得赞叹和敬重的存在物,这种赞叹和敬重的原由确证着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由此所形成的道德主体意识、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的总和,它意味着人是不能任意处置和被当作工具器物来对待的,它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和值得尊重的目的性意义,必须而且应当得到来自人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尊重和善待。作为一个与人的生命意识、道德追求、价值认定、操  相似文献   

6.
道德人格论     
道德人格论唐凯麟伦理学所讲的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道德人格具有如下特征:1.意志自主性。意志独立、自主、自由是道德人格主体成立的必要条件和真正标志。2.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始终...  相似文献   

7.
徐薇 《学海》2005,23(6):91-93
现实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蕴含着一系列道德伦理,伦理观念、规范和制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伦理道德基础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尊重人的独立、自由,肯定人在人格、个性、尊严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其次,充分肯定和彰显个体价值与主体性价值原则。再次,市场经济内含着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最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地要求建立严格的经济行为伦理规范和市场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8.
吕建高  谢萍 《学海》2011,(5):129-134
人的尊严是一项古老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人的尊严理论的分歧在于它是内生的还是获得的。尽管这种争论至今未有定论,但二战后的法律文件将人的尊严地位提升到人权基础的高度。就临终病人的死亡权而言,康德"基于道德自主的人的尊严"之哲学智慧受到挑战。人的尊严之现代意蕴主张以"尊重人"替代"尊重选择"而成为首要原则。人的尊严是病人自主的基础。死亡权的尊严内涵是作为选择的尊严和作为关系的尊严之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人的尊严的来源及其各种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增强"是否可能侵犯或威胁人的尊严。人类物种的尊严植根于人的本质,即人类物种所典型具有的一系列潜力,它是其他层面的人的尊严的基础。人类个体的尊严分为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个体的普遍尊严直接来自于物种的尊严,是每个人因其作为人类物种一员的身份而平等拥有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地位。因为人类增强不会分裂人的本质,所以不会造成人类物种之道德地位的区分,从而个体的普遍尊严不会因增强技术的应用而受到侵犯。获得性尊严是通过发展人的本质中所包含的典型人类潜力而获得的受尊重的性质。人类增强可能通过破坏主体间性,给个体发展各种人类的典型潜力设置障碍,从而对人的获得性尊严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很多学者将康德的“人性公式”直接奉为尊严原理,主张“人性公式”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尊重人之尊严的要求.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康德自己也说.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由此,拥有人性就是享有尊严的前提和根据.事实上,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由.作为道德法则的“人性公式”,其实质就是要求尊重人的理性能力.尊重人的自由,而这正构成了尊重人之尊严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1.
寻求自由与规范的和解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之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人的本性,但人有规范性约束。"人生而自由"既意味着人是"生而为自由斗争",又意味着"人生而平等"。只有在自我立法、自我规范的意义上,人才能真正打碎枷锁并获得自由。自我立法是普遍立法的自我限制,自由的自我限制可以消解规范的异己性使规范成为自由的。自我普遍立法以人格平等尊严为前提。人无论在现实现象形态上具有怎样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都不应当伤害到人格及其平等尊严,都应当有尊严地生活。规范性总是离不开权力,自我立法的自我规范关键是对权力的限制与规范。自由与规范的和解是一开放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百年教育有巨大进步和成绩,也有不足。主要弊端有三:重知识技能训练,轻人格道德熏陶;重理工知识传授,轻人文素养培育,没有中华经典训练;实行工程监管为特征的量化规范管理,用项目课题带动教学科研,个性不能彰显。其后果是培养出大批发育不良的人,一没有道德魂,二短少中国心,三缺乏创造力。针对上述状况,教育要认真反思。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要恢复中华经典的系统学习,使之正式进入大中小学教学体系。学习孔子,重视人格养成,树立人的尊严。运用儒家道德资源,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儒家教育智慧,更新教书育人方式:一是因材施教,破格选优;二是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三是教学相长,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相似文献   

13.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梭在18世纪最先提到儿童教育中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原则,以后蒙台梭利和杜威把这些原则付诸实施,逐渐形成当代发达国家的主流教育思想.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尊重与平等,制约了我国教育改革.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包括弗洛伊德、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以及笔者提出的两颗种子的观点.过去10年间,笔者在承担教育部重点课题过程中,提出了一套实施尊重平等教育的具体方法,在全国近20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进行实验,取得明显效果.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教师树立尊重平等的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尊重平等;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态度的培养;德育的自我-他人模式;加强外控,引导内控;激趣、启思、导疑的教育原则;加强对儿童的社会技能训练;教师的前尊重平等教育.  相似文献   

14.
尊严(human dignity)是一种人性的要求。是否有羞耻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尊重人的尊严表现为不能侮辱他人,即使他属于不同的民族或种族。二战后,人类吸取了战争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尊严是人类的根本价值。十几个国家将尊重、保护人的尊严写入宪法。中国尊严政治在最近几十年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全面、深入地保障每个人的尊严,而这种尊严必须建立在自尊和他尊的道德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王雷 《天风》2017,(1):26-27
“尊严”通常是指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中某一主体(或客体)具有获得其他个体和群体尊重的基本权利。就字面意思来看,“尊严”一词有“尊贵庄严”之意。人们通常所说的尊严包括神明尊严(如上帝的尊严)、国家(或民族)尊严、法律尊严、道德尊严、领袖尊严、人格尊严等。  相似文献   

16.
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女性从治疗开始已经承受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压力,这足以对其以后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实施此项技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受术女性产生不必要的伤害,尊重其平等就医权和知情同意权,保护身心健康,尊重人格及尊严,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李富强 《孔子研究》2019,(3):99-107
耻辱感作为一种道德潜能,与人的尊严和人格有着内在关联。它一方面具有否定的谴责性作用,即对不道德行为的羞恶之情,另一方面又具有肯定的解放性建构作用,提撕行为主体以非凡的道德勇气由低层次的价值序列超拔挺进至高层次的价值序列,促就儒家君子式道德人格的养成。荀子将耻辱区分为"义辱"与"势辱",以"义辱"为标识的耻辱产生于对完善的内在道德人格的侵害,这种耻辱可以通过修身得到清除。"势辱"则是外在的、社会性的不可抗力加之于个人的伤害,没有办法通过个人修养得到清除。耻辱感是以否定的谴责性作用与肯定的建构性作用通向"仁",荀子的"仁学"为其耻辱观奠定了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谢军 《道德与文明》2008,4(3):46-49
"公共文明"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特指公共生活领域的非野蛮秩序状态,属于秩序文明范畴。这个概念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对社会结构变化的敏锐把握与道德建设的自觉。从伦理类型角度看,公共文明属于行为论伦理范畴而非品德论伦理范畴。它的价值原则是正义,形式原则是法治,本质则是对他人的、自己的尊严与权利的平等尊重与维护。  相似文献   

19.
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女性从治疗开始已经承受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压力,这足以对其以后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实施此项技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受术女性产生不必要的伤害,尊重其平等就医权和知情同意权,保护身心健康,尊重人格及尊严,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主张罗尔斯式政治自由主义的人认为,政治决定的作出需要建立在所有公民都能合情合理接受的基础上,也就是需要满足公共理性的要求。在这一要求背后蕴藏着一个更根本的道德基础,就是“对人的平等尊重”的道德原则。这一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其呈现了综合学说的最低限度内容,因此它能被所有合乎情理的公民共享而超越了合理价值分歧对于综合学说在政治辩护中的排斥。同时,这一道德基础也足以产生实质的公共理性的要求,这需要我们看到真正的对人的平等尊重是一种内容独立而相互承认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