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全球经济活动正在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和政治家敏感地预言说: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里,我们想追问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回应“...  相似文献   

2.
关于“后课改时代”,提法可以斟酌,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进入了“后课改时代”,可能有较大的争议。但是,我以为这一话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在概念本身,而在于这一话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即课程改革究竟怎么向未来发展,包括发展的方向、核心、重点、路径等。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明晰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张远来 《天风》2009,(8):16-18
今天所谓的“e”时代,就是电子时代或网络时代,它带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变化是具有革命性的。身处“e”时代的基督徒将如何面对无远弗届的网络?网络是朋友还是敌人?是潮流还是工具?是牧场还是战场?这正是本期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冲突中封闭,我们在冲突中开放,我们在冲突中矜持,我们在冲突中对话,我们在……“我们是谁?”罗蒂这样问,以终结一个“我们是什么?”的“传统”。“德性之传统”如何?麦金泰尔如是探究——即便此“传统”在“我们是谁?”的笼罩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情...  相似文献   

5.
当信息时代倏然来临,我们的课程改革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当教育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身为校长,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当国际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教育该如何相互取长补短,合作发展?不久前,中国新课程研究院和“公益基金推动中国课程改革深化与教育创新”课题组,特邀上海、吉林、河南、湖南、深圳等省市的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专家,赴美国马里兰州参加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基础教育夏季卓越领导峰会。来自中国的参会者与美国基础教育领导者面对面,围绕上述话题,展开了对话。  相似文献   

6.
一、课改面临的深层问题 新课程实施已经十余年,各种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让人眼花缭乱,但我们的课堂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人形容为“今天的我依然重复昨天的故事”。国家督学成尚荣曾说,“课改必须改课!”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未来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时代呼唤我们的教育要创新。我们广大教师更有责任,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实施开放课堂学习氛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谈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本人已经沉默120年了,并且还会一直沉默下去,但马克思的思想却从未停止过说话,相信永远不会停止。这120年,是一个“唯有马克思”与“没有马克思”相冲突的时代。社会主义世界致力于把马克思的旗帜插遍全球,而资本主义世界则恨不得将马克思的影响消除干净。如今,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应是一个既非“唯有马克思”也非“没有马克思”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些变化概括为中国“近代性”的发生。如何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如何理解这些变化与现时代的关系,实际上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获得某种自我意识的来源。阳明学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表达,另...  相似文献   

10.
有一端优美动人的经文,相信每位基督徒都耳熟 能详。猜得到吗?她就是我们天天诵念的天主经。现 在,让我们离开烦杂的事物,分享下端经文吧。 “我们的天父!” 诸位,当我们这样向天父呼号的时候,我们是否 会感觉得到,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我们竟称宇宙万物 的主宰为父!我们是什么呢?有一个小故事,或许会给 我们一些启发。故事是这样的:在一块碧绿的草场上, 有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在快乐的放羊。这时,有一 位神父路过这里,看到了小女孩,便向她走了过来。 “小姑娘,会念天主经吗?”神父向小姑娘提出了这个 问题。“噢,我只会…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背景 在中小学的教育界掀起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的课堂改革的浪潮中,怎样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建设”,这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六年级开展了“生本教育”体系下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听说,美国人最爱说的一个单词是“try”、它的意思是“试”。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关于“try”的教育,不仅挂在嘴上,更要表现在手上。这个“try”本来就是一个极普通的词语,可是在中国的学校里,怎么就不那么流行呢?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常常对孩子说一声“...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先行。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就“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育有如下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问:促进人的什么样的发展,怎样促进人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旧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刻度,男Ⅱ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  相似文献   

14.
从2003年拿起粉笔站在讲台至今,已经8年了。在这8年里,我不断地去思考:教育是什么?是考试?是成绩?是升学?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也。”那为什么要有学校?“教育”是教还是育?通过以下我个人的观点,谈谈。  相似文献   

15.
探讨哲学的繁荣之路──访李德顺教授本刊记者[编者按]本刊于1988年开辟的“人物专访”栏,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后因种种原因,未能继续下去。近来,不少读者建议我们恢复这个栏目,并就如何进一步办好它提出了宝贵意见。在大家的热情支持下,“人物专访”今天又同广大读者见面了。在新的形势下,它将向老、中、青哲学工作者全面开放,而不仅仅“主要是为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提供园地”;它将向读者介绍哲学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或课题组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将通报、交流各自的研究设想和计划,交流“治学之道”,评述哲学发展前景。恳请广大哲学工作者和我们密切合作,共同把这一栏目办好。李德顺,男,1945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祖籍河北省。哲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原理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有《伟大的认识工具》、《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等,参加合作的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问:最近在做什么?答:最近两三年里,除了教学等日常事务外,主要是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继续参加哲学原理方面的改革和发展研究与讨论。问:您在这方面的文章,我已陆续看到一些。显然,您多年来一直是力主“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的。答:是的。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世纪前,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著名文章,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命题。后来,人们普遍承认,“劳动说”解决了古猿向人转变的机制问题。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我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最近几年,国内学术界不断有人提出:现代科学否定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人”的命题没有说明古猿向人的转变。事实果真如此吗?否。事实是“劳动创造人”的学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科学洗礼,它得到了深化,却并没有被证伪。我们的确…  相似文献   

17.
2.战胜自卑:多方补“钙”才能成功 有自卑心理的人常常苦闷,什么事都不开心。即使你不想成为一个什么卓越的人物,也总要活得自如,活得潇洒,活得高兴愉快吧。为此人们都应该面对这个让人不愉快的消极的自我心象──自卑。 首先我们谈如何消除自卑心理: 你的大脑是一个很忙碌的思考工厂,它是如何工作的呢?在这个思考工厂里有两个工头:一个是“自信先生”,一个是“自卑先生”。“自信先生”负责制造积极兴奋的思考,如你为什么能做?你为什么有资格做?你为什么必须去做?你能取胜等等,总之是顽强进取的。而“自卑先生”专门负责…  相似文献   

18.
课改的浪潮虽已席卷大江南北,但当今应试制度让有的教师对教材作用存在错误的认识;有的是对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应试的困惑;有的是对“读写结合”的浅表图解;也有的是受办学条件或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但是,面对扑面而来的“强调开放,鼓励创新”的语文考试改革,我们这些仍以传统考试模式训练为主的语文教师应当自问:“狼”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本人已经沉默120年了,并且还会一 直沉默下去,但马克思的思想却从未停止过说 话,相信永远不会停止。这120年,是一个“唯 有马克思”与“没有马克思”相冲突的时代。社 会主义世界致力于把马克思的旗帜插遍全球,而 资本主义世界则恨不得将马克思的影响消除干 净。如今,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应 是一个既非“唯有马克思”也非“没有马克思” 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儿童是谁?如何认识儿童?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天真可爱,好动,好奇,具有丰富的现象力、模仿力和创造力。在人类繁衍的进程中,儿童仍保存了动物的某种野性,因此需要教育。然而,成人意欲促成“理想儿童”,“理想儿童”促成教育中当下现实儿童的“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