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中国教育家陶行之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同整个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和做事情。教师要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并使学生获取使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教师还要研究掌握孩子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英语的教学当中把英语教学情景化生活化。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十分吻合,其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而新课程理念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难点,我们认为高考不考,照样要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也是检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一把尺子。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坚持实践生活教育的思想,将课程实施与学习陶行知结合起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自2000年之初,就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学校中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儿童社会”也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人和个人进入社会生活的通道之一。班集体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公认的事实。在学校生活的场所里,围绕着交友关系,师生关系,学习上的问题.未来的出路和人生的问题等(也包括家庭生活的问题在内),会产生种种的适应上的“不安”与“烦恼”。本就如何克服这种不安与烦恼的问题进行了有意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受业于杜威。杜说“学校即社会”,而陶行知先生把话反过来说“社会即学校”;杜说“教育即生活”,陶说“生活即教育”。因此杜威说,陶行知是我的学生,但见解比我高过千倍。仅仅把话倒过来说,立刻使人耳目一新,顿觉涵义扩展、意境高远。有时我们仅仅调整了一下文字的先后顺序,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睿智,使人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5.
陈滔娜 《学海》2006,(5):65-68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等主张,通过确立教育的民主价值取向来为建构民主社会作准备。我们应当从杜威生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出发来评价他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了感恩与听障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检验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以及性别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长处和困难量表对392名听障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感恩显著正向预测听障学生的亲社会行为;(2)生活满意度在感恩与听障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该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即生活满意度只在听障男生的感恩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城市移民子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社会支持对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预测作用,以及学校适应在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城市移民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学校适应在社会支持影响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学校适应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但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是最主要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8.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在社会生活中,心理饱和现象几乎随处可见。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人用手编织的草帽很漂亮,于是问:“买一顶多少钱?”“10元。”“如果我买100顶你们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买批发还更贵?”“编一顶我们很新鲜,编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编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啊!”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产失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国家教育和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目标在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学会学习更偏重于学习的“术”的培养;合作、生存偏重于适应社会“术”的效果追求,最终目标是对做人这一“道”的价值追求。在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刘卫 《天风》2011,(1):38-40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和周围熟识人的生活特点,那我们多数可能会首选“忙”这个字。的确,与以往的岁月相比,我们今天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节奏,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快、最忙的。对于从传统农业社会猛然进入高速运转的工业社会的人来说,这种忙碌的生活几乎是令人难以承受的。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古兰经》的启示教诲,还是学者们的论述,都想向世人展示伊斯兰教的“中正”思想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中正”思想涉及并涵盖了人类的思想、言行、人生观、价值观、宗教功修、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信仰方面的“中正”思想。不偏不倚、纯真中正,即不是不信也不是盲信,理智而坚定地信仰独一无二、超自然存在的真主;既不把神格人化,也不把人格神化。信仰中没有掺杂人物、精灵、物质和图腾成分,是纯净的、不是混合的,是完全符合真一论原则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一些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3.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师就必须注重对作文训练方法和研究和实践。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文章就生意长流。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有富有个性特色的东西可写,学生展示个性才会言之有物。教师要善于激发和激活每一个学生自己的感官和思路,发掘生活的素材,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和思绪,使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由于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而创造潜能得到发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习作要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必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实施大作文教育,即要关注广阔的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日出日落。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思想对杜威所提出的著名论断“艺术即经验”观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黑格尔的辩证统一思想“愈合”了杜威精神上的“创伤”,杜威强调对艺术社会与历史层面的了解,艺术是在某种真实世界由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社会的等因素有效结合的东西等阐述,是对黑格尔所揭示的历史主义整体论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6.
女人与讲道     
陈志华 《天风》2017,(2):44-45
在保罗写给提摩太的教牧书信中,包含着对不同人群实际信仰生活层面的内容,如对妇女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教会生活皆有具体的教导。其中一处说道:“又愿女人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妆饰,不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只要有善行,这才与自称是敬神的女人相宜。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我不许女人讲道,  相似文献   

17.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的——高中音乐戏曲单元或模块则担负起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如何贯彻与实行,则在实际的戏曲教学课堂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具体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8.
如今,恋爱成了大学生活的又一主体。而大学又是学校和社会的桥梁,这也就决定着大学生的恋爱既不同于中学生的恋爱,也不同于社会中人的恋爱。那大学生的恋爱又如何呢?据调查,大学生中的恋爱问题近几年突出表现在:(1)恋爱的时间前移,人数增多。(2)建立恋爱关系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9.
彦林 《美与时代》2013,(11):48-48
领衔时尚〈br〉 时尚是什么?这个词即使是时尚达人,流行潮人,也难以给出准确的回答。在今天这个流行与时尚概念模糊不清的时代,我们有幸采访到南通百悦服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设计总监陈志华先生,服装设计界的时尚引领者。对于我们的疑惑,陈志华先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简单地说,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尝试、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即“及时”加“风尚”,就是在极短时间里潮流达人所引领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包括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  相似文献   

20.
一、现代化的“个人原则” “个人原则”或者说个人本位既是人在现代化中的自我理解,也是现代化过程不断深入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所伴随的,是“个人”不断地获得强调,不断地成为价值“尺度”的过程。为了弄清现代生活中这种人的自我理解,弄清“个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意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现代化之前的人类社会和生活中,有必要弄清与现代人相对的古代人是怎样理解自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化之前,人首先和根本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从他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理解自己的存在与意义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从自身所是,而是从自己的“周围现实”来理解人生和人性的。具体而言,在前现代的西方,人首先和在根本上依他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应然”,即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哲学一神学向度的人学;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人则首先和在根本上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来把握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