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罗神学,第一是指大数人保罗对耶稣基督的上帝的认信和理性反思形成的教义体系和行为规范,即以基督的十字架福音为内容,主要体现在真实的七封书信中:《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腓立比书》、《帖撒罗尼迦前书》、《腓利门书》;第二是指在保罗周围的部分门徒(如路加、马可、提摩太、推基古等,提后4:11-12)在独立信仰耶稣基督后,同时赞同保罗所认信的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神学。因此,我们把保罗书信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其中也包括“伪保罗书信”。后者,至少是对保罗个人的信仰体系的部分认同,否则,就不可能选择保罗之名作为“伪托”的主体。保罗书信在语言观上突显出十字架的结构布局与问答逻辑;在时间观上,突出时间之未来与过去的张力,即从未来到过去和从过去到未来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新约的历史逻辑审视汉语神学,指出新约的历史逻辑研究,虽然和圣经神学在研究内容上(信仰观方面)有某种程度的关联,但它在研究形式上由于还致力于新约的语言观、时间观、正义观的阐明,所以,它远远超出了一般以讨论圣经文本的信仰教义为使命的圣经神学,应当属于人文-社会学的新约学范畴.其人文性表现在新约文本的语言观、时间观的阐释中;其社会学的特征体现在新约文本的正义观的论说中.在研究方法上,新约的历史逻辑在根本上区别于圣经神学.汉语神学的描述性的定义为:以圣经基督论为启示的中心、以汉语为母语的基督徒的信仰为经验的根据、以汉语思想文化传统为阐释的背景、以历代教会及其神学思想(希腊化、拉丁化、欧美)的学典为言说的参照、以汉语学者的基督经验的宗教学研究为基础的神学.其次,从新约的历史逻辑审视圣经神学,其结果至少应当包括关于耶稣基督事件本身的言说、关于耶稣基督事件的人言的言说(初期教会如何看待耶稣基督事件留下的人言)、关于耶稣基督事件的历史事实的清理.如何具体地把这三者揭示出来,构成新约的历史逻辑为方法论的汉语圣经神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吴圣理 《天风》2018,(5):36-37
本文拟从保罗的神学思想来谈谈基督教中国化的圣经和神学依据。保罗把耶稣基督的福音传入外邦世界,使之成为一个普世意义的基督教,这对我们中国的基督徒倡导基督教中国化,有什么启发呢?所谓基督教中国化,就是指基督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要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也就是说,中国的基督教必须与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相适应,必须做到在政治上认同、在社会上适应、在文化上融合。  相似文献   

4.
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本文以伊拉斯谟的著作与相关研究为基础,讨论了他对新约的翻译以及释义。他认为武加大译本在传抄的历史过程中已经被败坏,为了"回到本源"而净化和复兴基督教的原初信仰,他主张回到希腊新约文本,将之译为拉丁文。他的新约译本不仅影响到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翻译,而且,对于圣经文本批判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他的新约释义基于人文主义的修辞,呈现了他的历史意识和基督哲学。  相似文献   

5.
源于希伯来宗教的神学使用通俗的通用希腊文,以传记和书信的形式宣扬教义,在地中海沿岸成就了基督徒经典——新约圣经。一方面,新约大量使用介词,违反了希腊古典文学的美,却提高了神学含义的精确性。另一方面,新约书信比传统希腊信札更讲究文学创作技巧;文学与神学语言既交锋又交融。以罗马书为例,介词?ν的特别用法是?ν后接“人位”。《和合本》圣经将■译为“在基督里”,违反了中文传统的美,却开创新语法与文化,这是圣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也是汉译圣经里文学与神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中国延边某朝鲜族基督教教会厨房为例,关注女性信仰实践在教会厨房中的彰显以及女性信仰空间的建构。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食物是教会厨房空间内所有行动的联结;女性在厨房的行动实则是女性信仰的表达;女性信仰空间的建构来源于她们的厨房行动实践及厨房惯习的生成;教会女性在厨房内的行动实践显现出教会厨房内的性别逻辑以及空间的结构性生成。最后本文旨在从女性宗教实践出发,通过空间分析的角度重新认识女性与宗教间复杂交织的建构关系,同时也尝试为女性与宗教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基督死了,但他又复活了,战胜了死亡,成就了全备的救恩。他在升天之前对门徒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并且把传这福音的权柄的印记赐给他们:“圣灵要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  相似文献   

8.
陈孝浪 《天风》2004,(12):37-39
"道"为何要成为"肉身"?其意义与目的何在?"道"与"肉身"又有何关系?道成肉身的启示既维护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又摈弃了许多异端邪说,并丰富了基督教的思想。基督观--耶稣的神性与人性是互相统一的 "道"显明耶稣具有神性,因为圣经言:"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1:1);"肉身"显明耶稣具有人性,因为圣经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  相似文献   

9.
任何宗教语言的特征是它的指使性.本文依据约翰神学的文献,即<约翰福音>、<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启示录>指出:约翰神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宗教语言的指使性特征:"我是"的宣告、耶稣的对话性言说、吁请的祈祷;而它在时间观上的长时段的末世论的涵义意味着:作者约翰强调时间中的永恒与现在的关系,换言之,他认为永恒中内含现在、而现在中却内含着永恒.这种语言观、时间观,和约翰神学的以人与上帝的公义关系为基础的神义论的正义论相关,和它把基督信仰看成是上帝之言成为肉身的历史事件与耶稣的肉身成为上帝之言的神学事件的信仰相关.  相似文献   

10.
克隆人的出现是后生命科学时代开始的标志;原有的高新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时期是科学过渡带;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人与胚胎干细胞研究是后生命科学事件。传统伦理学和神学伦理学在后生命科学时代理论资源桔竭,已达边界;我们“只有同意识形态断裂,彻底改变其结构,才能有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一边从传统中寻求辩护、一边解放伦理学和神学(经典理论后现代化)。清除障碍,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1.
<正>神学教育至少包括教育、研究、培训这三方面的内容(神学教育的内容),这些方面与中国教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息息相关,神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就会直接影响中国教会什么样的"发展",神学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国教会在当下的生存及其未来的发展(神学教育的落脚点)。神学教育要立足中国的处境和教会的实际(神学教育的道成肉身性,即神学教育的"此时此地"性),才能为中国教会培育符合时代  相似文献   

12.
高峰 《天风》2005,(5):30-34
一、教会发展与理性思考两千年来,从教会的建立至之后的发展,从未离开过理性的思考,教会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理性思考,基督教会发展的历史,是不断进行思考的历史。基督教信仰的传播及教会的发展与理性思考并行不悖。《使徒行传》记载,耶稣基督复活升天之后、五旬节之时,门徒们开始见证基督传扬福音,建立基督的教会。《使徒行传》2章14至39节记载了彼得第一次对众人宣讲的内容。分析这篇宣讲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美国学者艾德·帕里什·桑德斯《保罗与巴勒斯坦犹太教》一书的研读评述,对其中一些关键论点和概念予以辨析,并以此为基础检讨过去三十余年中新约学术里的保罗新视角运动之得失。  相似文献   

14.
宗教信仰与神学之间有一条微妙的分界,如果没有宗教的产生以及它所面对的封闭困境,神学或许无以发展。神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宗教的挽救和补充,这一点在20世纪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如布尔特曼所认为的,企望现代人在不发一言的前提下就完全接受上帝,相信圣经中那些类似神话描写的故事,似乎已经成为不可能。神学的意义在后现代语境更加凸显出来。信徒的上帝不可言说,而神学家的上帝是必定要被言说的。这里似乎存在着一种应该修正的卡尔·巴似的两难处境。卡尔·巴特说:“作为人,我们不能言说上帝;而作为神学家,我们应该谈论上帝。我…  相似文献   

15.
如果我们承认“信仰与理性之争”已经不再是20世纪神学讨论的焦点,那并不意味着它退出了神学思考的核心范畴。相反,它所包含的实质内容,褪去中世纪论争的形式,却在新的结构中继续影响和推进二十世纪以来神学思想的发展。这就是天主教神学家谢列贝克斯《信仰的理解》(谢列贝克斯著,朱晓红等译《信仰的理解:诠释与批判》)的出发点:“一、在二十世纪,一个相信天国的《圣经》信息的基督徒如何理解这些信息,如何断言自己这种当代的、崭新的解释就是基督徒的理解途  相似文献   

16.
黄朝章 《天风》2003,(2):31-33
·圣经的诠释决定神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圣经观,关键在于好好研究圣经、历史与神学。  相似文献   

17.
近代自启蒙运动始,按默茨(J.B.Metz)本人的看法,基督教遭遇了两种大变局:“其一,以前一直没有大问题的基督信仰与宗教意识之间的统一崩溃了,基督信仰发现与自己对立的是一个普遍的、批判性的宗教观念……。其二,在此之前一其实在法国启蒙运动早期已露端倪-一直理所当然的宗教与社会的统一、宗教  相似文献   

18.
梅康钧 《天风》2007,(15):34-39
本文以著名神学家奥特的"群体信仰维度"所涉定的内涵,即信仰行动或通过信仰与个人相遇、交流而产生的群体的视角,思考、分析教会作为社会团体,如何更好地积极地服务社群,并寻求以上帝是爱为指向的社会互动。中国教会与社会,正共同经历着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建构,直面社会转型期间种种结构性缺失,教会与社会相互关系也必然与人的善美趋向及社会道德秩序相关。文章认为,在中国社会中,教会要甘心情愿服侍众人,并且以耶稣关怀人的方式的基督教特质出发,肯定人的价值,并与社会真正和睦、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在历史上,中国虽然有多种信仰并存,然而这些信仰之间基本上能够做到和谐相处、相互融摄,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构建起中华传统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线与点、开端与终结、内在与经世、时间与空间等四个要点,结合德国神学家莫尔特曼的神学思想,对基督教历史观进行辩证地解读,以示基督教历史观的独特性,从中可以看到,基督教历史观是线性发生史观、终末史观、三一史观与神秘史观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