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基督教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从历史的角度看,基督宗教曾四次传入中国。景教虽然早在唐朝就已传入中国,然而对于大唐帝国而言,这些"夷寺""外道",始终是不入流的,流行的对象也主要是波斯人、粟特人、回鹘人等,虽然那时的传教士们也想进行中国化的努力,如翻译经典,在宫廷中讲论,但始终未融入主流文化,最终在武宗灭佛的影响下在中原消失;元代的也里可温包括了景教和来华的天主教,但由于选错了  相似文献   

2.
郭硕知 《中国天主教》2009,(3):26-26,27
自唐代,中国就开始传人天主教体系之宗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于明末陕西,是世界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迄今为止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文字资料。”虽然景教在当时被公教会定为异端,却也可称天主教的一个变种,客观地传入了天主教的基督信仰。至元代又称“也里可温”。是时又有受尼格老四世差遣而来的若望,孟高维诺将正统天主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8)
<正>"基督教中国化"不是现在才提出的命题,事实上,至少在明清之际就有一批皈依天主教的大儒,开始探索基督教中国化的道路;后来中国教会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如吴雷川,赵紫宸以及吴耀宗先生都曾著书立说,阐述。基督教中国化"的观点。尤其是吴耀宗先生的"中国教会要自己发掘耶稣福音宝藏,摆脱西方神学羁绊,创造中国信徒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元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有景教和罗马天主教两部分,它们在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地域上都有不同,导致其传播效果也有很大不同:表现在经典文本翻译多少的不同,墓葬形式和墓葬碑铭风格的不同,文化领域传播程度的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虽然罗马天主教在中国有一定程度的本土化,但景教表现的更丰富,更具有典型性。景教的本土化是其能在中国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种对中土文化的亲近和接受,导致了景教虽然没有天主教有组织的传教,但其传播范围与影响远远大于天主教。  相似文献   

5.
虞恕 《宗教学研究》2002,(1):120-123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有所接触时,必然发生相互激荡。从宗教的观点而官,基督教和佛教都是超越文化的。然而从人类文化现象来看,两者若想在抽象的理念信仰之外融入生活,它势必是一种文化,必然在文化的范围之内。抽象的信仰理念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适当地世俗化。基督教自唐代以来有四次入华传教的经历,即唐朝景教的传播、元朝也里可温教的入华兴衰、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入、以及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各派的相继传入。同样是外来宗教来华,基督教和佛教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遭遇。本文想以佛教初传来华的经历为衬,通过景教与佛教两者不同经历的比较,分析一下基督教(景教)在唐朝传播最终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永涛 《天风》2018,(8):25-25
从唐贞观(公元635年)以降,基督教先后四度入华。先是景教在唐朝传入,接着是天主教在元代的传播,到明末清初天主教再次入华,然后基督教新教于19世纪初来到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不同时期均面对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挑战。但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成为自景教以来,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林泽伟 《天风》2016,(4):23-26
正20世纪30年代,随着泉州明代城墙的拆除,一些垒砌在城基上的基督教墓石,即"刺桐十字架"随之出土,这其中二十多件遗物显属景教所有,从此泉州在中国基督教史上的这段历史逐渐被人们所知。作为生长在这座城市中的基督徒,希望从这段历史中找出景教在中国的发展痕迹,并对今天基督教中国化做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这个名称,在中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来说,它专指16世纪马丁&#183;路德改教后的基督教新教,或称“更正教”,这是19世纪初(1807年)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传人的。从广义上说,凡崇奉耶稣基督为救主的都是基督教。因此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就不只是一二百年而是一千三四百年了。它应该从唐朝的景教算起,包括元朝的“也里可温”、明清的天主教和19世纪的更正教。这也就是我们传统的说法:基督教曾四次传人中国。那么,为什么说“三起三落”而不是“四起四落”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为在"三自"原则下办好主的教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是教会管理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历史上,基督教曾于唐代、元代、明末清初及鸦片战争后的近现代先后四入中国,从"大秦景教""也里可温"到天主教各修会再到新教各差会的到来,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一个基本特征——处境化。时至今日,基督教处境化已成为全体信徒的共识,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  相似文献   

10.
正福建省是天主教传入最早的省份之一。据《泉州市志》记载,"天主教传入泉州时间颇早……或可追溯到唐代。"唐代景教的传播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福建远离唐朝中心长安,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唐代景教在福建传播的确切证据,但许多学者认为,明代在福建南安、泉州东禅寺和水陆寺三地发现的三座十字架石碑是景教遗物,由此,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景教已传入泉州。一、元朝时期天主教传入福建元朝时期,天主教传入中国。1289年,方济各会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世界是最大的、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基督教在唐时传传入中国,称景教。唐末会昌灭佛时,景数也同时被灭。元朝,中西交通空前繁荣,基督教又慢慢地在中国发展起来,此时称也里可温教。随着元朝的覆灭,该教亦随之消失。明末,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将天主教传入中国后,该教即在各地流传,虽从康熙45年(1706年)起,清政府就开始禁教,但天主教在中国内地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基督教每次进  相似文献   

12.
陈丰盛 《天风》2007,(17):28-32
圣经翻译在基督信仰传布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福音所到之地,当地语言的圣经译本也相继出现,带领基督教信仰在那里扎根和结果。追溯中国教会历史就可清楚看到传教士译圣经对福音传布影响极大。从唐朝景教、元朝的孟德高维诺和也里可温,以及明末清初的天主教,  相似文献   

13.
正简介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是大题可以细作。本文以景教碑的碑文第一章为阅读点,讨论神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我把景教碑重新翻译成英文,所以本文中的观点和想法也反应了翻译过程中所积累的体会。景教碑见证了基督教第一次成功被介绍到中国的历史。景教传入唐代的宣教方法与近代的新教宣教经历很不同。当时的神学与文化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交流。那时候由于东方教会的聂思  相似文献   

14.
韦建斌 《中国宗教》2022,(11):58-59
由于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生成的文化土壤差异很大,因此早期天主教音乐在传入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中国化尝试。唐代传入中国的景教(基督宗教的聂斯托利派)音乐就是一个例证。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景教三威蒙度赞》经卷作为景教赞美诗。  相似文献   

15.
十字架是景教典型的文化符号,天使形象也是基督教的代表性标志。洛阳景教经幢上端左右簇拥十字架的人像图形,究竟是佛教"飞天"还是景教"天使",长期未定。本文通过比较辨识,认为景教经幢上两对人物造型虽与佛教随舞飘动的"飞天"有相似感,但可能出自洛阳当地惯于雕刻佛教艺术的工匠之手,最关键是景教粉本上"天使"形象走样失真变成了类似"飞天"。笔者认为,景教传教士不会轻易放弃神学立场改变中心形象与外在文化符号,不会套用佛教"飞天"形式去新造神祗,倘若景教符号也用佛教标签那无疑是宗教传播的失败,所以天使不可能被飞天替代,"华化"不等于"佛教化"。  相似文献   

16.
蒿志强 《天风》2012,(5):7-9
基督教在神州大地上扎根、生长、发展有一个充满坎坷的历程,这点在今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唐朝的景教,还是元朝的也里可温,抑或明朝的天主教,都有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华传教史。但几经周折,他们的梦想在望华兴叹声中破灭了。  相似文献   

17.
<正>元代泉州(当时称"刺桐")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世界知名的港口。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元代泉州天主教主教安德鲁·佩鲁贾等都盛赞过泉州的繁荣与进步。元代也里可温教在泉州设立主教区,并派"管领江南诸路"的也里可温教教务部管驻。"也里可温"是蒙古语,意为福缘之人,它是元朝人对再度进入中原的景教和天主教徒的统称。中国境内,泉州拥有的景教石刻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8.
唐贞观年间(635)有聂斯脱里派景教士阿罗本从"大秦"("大秦"是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系)来到中国长安传教,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礼遇,派宰相房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真正,特令传授"。景教寺院除翻译经典外,景教士们既传教,也有行医施药活动,如:"病者疗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上述史实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碑文之中。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7,(12)
正关于《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一名,大秦是指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景教在多数学者看来是基督教的一支,即聂斯托利派。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记载:一个叫阿罗本的传教士"贞观九祀(635年),至于长安"。"三威"指圣父、圣子、圣灵,"蒙度"是得蒙救赎的意思,"赞"是一种可以歌唱的诗歌体裁,类似今天的赞美诗。所以,《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实际上是唐代基督徒的赞美诗。这应该是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5,(5)
<正>景教之称本身就显出了波斯宗教信仰的色彩,而作为其本原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正是经历了其在波斯的嬗变才传入中华的,故景教在华初被误传为火袄教,"景"字本身亦与"火"字有着某种内在关联,由此其教初名"波斯教",其寺初称"波斯寺"。景教的传入与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各族的往来直接相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描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波斯主教阿罗本沿丝绸之路来中国传教的经历,陈垣认为其初传乃由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彼时中华与波斯大食交通频繁,伊大约由海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