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自本世界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发生了多起由邪教活动引发的事件和事端。由于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社会的正常秩序都形成威胁,因而激起了包括传统宗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反对。其中影响较大的几个邪教组织为: 人民圣殿教 1995年由美国基督教牧师吉姆·琼斯在其家乡印第安纳州波利斯创立。1965年琼斯预言世界将发生核战争而将教派迁往加利福尼亚州红杉谷。琼斯自称是佛、巴布、耶稣基督、列宁,以行神速,进行“信仰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人向你提出某个问题,你不好回答、不便回答甚或不想回答,但是情势又迫使你不能不答.那么,你该怎样回答?面对难题,你必须巧答。如此,方能维护你在交际中的尊严、成倍和形象。可是,怎样巧答呢?这就看你是否具有机智的思维和伶俐的口才了。这方面.古今中外不少智者的故事也许会给你启发,令你“茅塞顿开”的。一地球还能存在多久?”琼斯是英国的天文学家。有人问他:“地球还能存在多久/做为天文学家的琼斯对这个问题当然不能不答,但是,科学家要讲究实事求是,他无法用具体数字来回答。然而.琼斯毕竟是琼斯,他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利导思维     
琼斯夫人今年已经92岁了,除了患有一些常见的老年病之外,视力很不好,双目接近失明。丈夫去世以后,由于生活难以自理,她决定住进养老院。在走进养老院的第一天,琼斯夫人在大厅等候了一个多小时。当护士有些歉意地告诉她,房间已布置就绪时,她宽容地笑了。在前往房间的路上,护士对她细致地描述了房间的设施,有一张舒适的床,有梳妆台,有漂亮的窗帘……  相似文献   

4.
正微软公司每年都进行人力资源评估选拔,部门负责人根据盈利等指标进行竞争,其中亏损增减幅度大小也是一项重要指标,有着良性亏损经验者将会受到公司的首先选用。这项制度的创始人是比尔·盖茨。1988年冬天的一个早晨,董事会正在开会挑选大区CEO,最后人物集中在两个人身上——琼斯和约翰。琼斯,长期在多个部门负责工作,所在各个部门均保持增长和盈利。约翰,也曾经在不同部门负责工作,但近期其  相似文献   

5.
在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整合视角。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从语言表现形式这一微观范畴,自下而上地分析语言的身份建构功能。通过批评话语分析,从社会结构这一宏观范畴,自上而下地呈现语言建构身份过程中权力的较量和意识形态的碰撞。基于医患会话语料,从群体身份、关系身份和个体身份三个层面探讨了医生身份建构和语言表征的相互关系,揭示了隐藏其后的社会结构,明确了医生身份体系中各重身份的突显程度及其成因,并就树立身份建构的互动意识和重视语言的身份建构功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了身份交换对多身份追踪表现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分别考察了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下身份交换对多身份追踪表现的具体影响。结果均发现, 身份交换对身份−位置绑定干扰程度越大, 位置追踪和身份识别容量也均越低, 但位置容量始终高于身份容量, 并且这些特性在不同追踪负荷上相同。此外, 部分报告法比全部报告法更具有容量测量优势。实验3则进一步从听觉通道上控制了语音复述对当前任务的干扰, 所得结果仍支持实验1和实验2。这表明, 身份交换对多身份追踪的干扰机制是身份−位置绑定机制受到损害, 而非语音复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个体具有多重社会身份。本研究聚焦于个体所拥有社会身份的数量特征,首先明确了身份多样性的概念内涵,系统梳理了身份多样性的前因以及对个体认知、情感、行为层面的影响,归纳了身份多样性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并整合了其中的逻辑关系。最后,在总结了现有研究局限的基础上,分别从身份多样性的诱发因素和影响后果两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并拓展了现有身份多样性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视觉形式和结构观念的角度,分析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在《坦陀罗密传》(Tantric Detail)中对密宗艺术图式与当代艺术创作方式和表现语言所进行的策略性和创造性的融合,阐释作品传达出的宗教冥想和狂喜意识。  相似文献   

9.
身份识别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份识别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身份识别可以单独通过面孔或语音来完成,也可以通过面孔和语音共同完成。文章首先从面孔和语音两个方面分别对身份识别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进行介绍,包括对身份整体性的识别和对种族、年龄、性别、熟悉性等身份亚成分的识别,然后对面孔和语音在身份识别中的关系进行介绍,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两种身份及其道德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伦理学研究》2007,(3):98-102
“公民道德”意义上的公民具有两种身份,一是法律身份,一是社会身份。不同的身份决定了对个体不同的道德要求。一般来说,这两种身份统一于一个具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个体之中,不同的身份只能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或者承载不同的社会关系,场合不同、社会关系不同,对他的道德要求就不一样,二者不能混淆,即身份是不能僭越也不能放弃。但是,两种身份的道德要求在底线上是一致,这就是说,两种身份的责任和道德要求在特定的场合和社会关系之中可以融通。  相似文献   

11.
伴随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人类交际不断转向网络空间。基于Simon的身份自我方位模式,考察网络交际空间中的医生身份,认为身份构建是个人基于自我方位的自我阐释。研究发现,医生在群体层面构建了"高投入、高科技、高危险"和"普通人"的身份;在个体层面构建了"医者仁心"和职业厌倦的身份。然而,网友在网络空间构建的医生身份却是"高收入、职业道德差、缺乏技术"。尽管医生和网友在网络空间构建的医生身份都不符合对方的期待,但双方可以尝试从对方的视角解读彼此构建的身份,从而共同致力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意识到自己特定的身份时, 个人往往在这个身份的框架内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身份凸显性指特定身份在社会情境中启动的可能性。相关研究者分别从人格, 自我归类和社会建构的角度来认识身份凸显性, 它与自我概念整合存在紧密关系。身份凸显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身份承诺水平, 情绪, 群体规模和地位, 以及情境中相关线索的优势水平。另外, 阐述了几个抑制或干扰身份凸显性的策略:去类别化、再类别化和次类别化。未来研究需关注不同水平身份如何相互作用, 自我概念整合, 从社会构建的角度探索抑制或干扰身份凸显性的策略, 以及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有两个女儿,一个8岁,名叫玛丽;一个6岁,名叫萨利。她们俩都非常可爱。但是有一天,邻居琼斯夫人打电话来告诉我,她们俩去她家要求被雇为女佣,  相似文献   

14.
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 “社会身份复杂性”这个概念逐渐引起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社会身份复杂性是指个体对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主观表征的方式, 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感知到的重叠程度。当个体感知到的重叠程度较高时, 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较低; 反之, 当个体感知到的重叠程度较低时, 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较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多重内群体身份表征模型, 然后从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理论内容、测量方法、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 指出未来的研究应侧重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和研究设计的进一步完善、问卷量表的效度验证, 并加强研究结果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公民身份日益成为我国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何将西方公民身份的研究范式与本国公民身份的发展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学者在研究本国公民身份时必须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归纳了T.H.马歇尔、迈克尔‘曼和布赖恩·特纳提出的三种研究范式,分析了这些范式在研究中国公民身份问题时的局限和不足,并且在借鉴西方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公民身份的发展特点,从发展动力、发展轨迹、层级结构和发展取向的角度提出了研究中国公民身份的四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方琪  栾琨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143-1157
多团队成员身份(multiple team membership)是指员工在一段时间内以正式身份参与多个团队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模式。以往围绕“团队数量”和“团队成员身份多样性”展开的研究未能对多团队成员身份的效应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研究结论。因此, 在系统回顾发展历程、厘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 提炼出多团队成员身份“多重团队情境”和“多重团队认同”两个关键特征, 并从注意力资源视角、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梳理并发展多团队成员身份的作用机制。最后, 针对以往研究对多团队成员身份关键特征的关注缺失、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下有意义却尚未被探索的问题, 综合技术和时间等因素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数字和字母为实验材料, 考察了多身份追踪任务中目标与非目标的身份特征范畴性差异对目标追踪与身份识别的影响, 并探讨了其可能的认知加工机制。实验1A让被试追踪5个目标, 并操作目标与非目标的身份特征从无差异(目标与非目标为相同的数字)、范畴内差异(目标与非目标为各不相同的数字)到范畴间差异(目标为各不相同的数字, 非目标为各不相同的字母)变化, 发现随着目标与非目标差异水平的提高, 追踪正确率也显著提高。实验1B通过变化追踪目标数量为4和5操作追踪负荷, 发现中等负荷条件下(目标数量为5)实验结果与实验1A相同, 即目标与非目标身份特征的范畴内差异和范畴间差异均可促进追踪表现。实验2考察了目标与非目标身份特征的范畴间差异水平对追踪表现与身份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范畴间差异水平的提高, 被试的追踪表现与身份识别表现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身份识别表现低于追踪表现。对可能解释以上现象的工作记忆理论、分组理论以及多身份追踪模型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刘成 《学海》2012,(1):22-26
身份及其敌人形象的形成具有非常复杂的因素,一旦形成往往成为一种固化的存在。但它们不是天生不变的,可因环境变化和互动发展而进行社会重构。暴力冲突或对抗造成了彼此间的敌意,而这种敌意又排除了改变身份和宽容对方的可能性。和解是一种相互依存的思想和力量。我们应该寻求某种新的方式进行谈判和化解冲突,使我们自己的身份得以伸长,从而更能宽容他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19.
在2011年7月的挪威奥斯陆袭击案之后,笔者再次阅读了《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①(〔印〕阿马蒂亚.森著,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在这本书中,阿马蒂亚.森结合少年时期遭遇印巴分治前后的杀戮以及成年后因为印度裔身份屡遭另眼看待的经历,探讨了身份认同、多重身份、宗教身份等诸多因素与暴力及冲突的关系。在他看来,个人对多重身份进行自由选择才是解决问题之道。他试图论证,人有多重身份,尽管有优先性的存在,不要执著于宗教身份或某种特定身份,也不能单单依照宗教身份或文化身份对民众进行分类,是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选择何种身份具有优先性,应该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最好是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双重裹挟下,身体在视觉中遭遇新的伦理悖论:视觉身体是否就等同于身体真实?视觉身体是否具有商品性?技术可能的今天如何确认身体的边界问题?而身份在视觉中也存在着尴尬:如何理解视觉与身份的关联?现实身份和网络身份的互相交错、身份的私我性和公共性、消费中物我身份与社会文化身份的失衡等身份边界如何确认?对身体与身份关系引起的视觉悖论,只有利用视觉有限的功能,解读身体与身份的关系并尝试修正其偏差,拓展视觉作为价值哲学批判的审美伦理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