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章中,“中心思想”亦称“主题”,是个充满活力的重要概念,传统的文章理论中谓之“意”或“主脑”。《东坡文谈录》说:“天下之事散在经传子史中,不可徒得,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意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相似文献   

2.
<正> 甘泉学派系指以湛若水为代表的一派学者及其思想。他们上承陈献章之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在明中晚期的思想界、学术界,与王派心学并分秋色,有相当的势力。《明儒学案》说:“王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王氏之外,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明儒学案》卷三七)王、湛二人生在同时,互相切磋,过从甚密,彼此思想都十分熟悉。王守仁曾指出湛派思想与自己不同。“近时同志,莫不知以良知为说,然亦未见有能实体认者,是以尚未免于疑惑。盖有谓良知不足以尽天下之理,而必假于穷索以增益之者,又以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于天理,须以良知讲求其所谓天理者,而执之以为一定之则,然后可以率由而无弊,是其为  相似文献   

3.
祖师语录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得名曰希,搏之不闻名曰微,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十四章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有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道德经》六十八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道德经》七十四章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4.
<正>浙江湖州素称佛地,琳宫梵宇,星罗棋布。道场山乃湖州名山,山水形胜,郁葱如彩,苏东坡在《游道场山何山》中有"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的诗句,可见道场山景色之妙美。万寿禅寺历来被誉为湖州第一道场,江南十刹第二,法筵盛开,龙象云涌。传灯之法徒,弘化诸山,匠遍禅林。修悟禅意之参徒,繁衍东瀛、高丽,灯册斑斑。  相似文献   

5.
写文章,立意是第一要事。元程端礼说得奸:“作文,以立意为将军,转换开合,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句则其裨将,字则其兵卒,事料则其器械,当使兵随将转。所以东坡答江阴葛延之万里徒步至儋耳求作文秘决曰:‘意而已。作文,事料散在经史子集,惟意足以摄之’。正此之谓。如通篇立意间架未完,临期逐旋摹拟,用尽心力,不成文矣。切戒!”(《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月程》卷二)  相似文献   

6.
作文要运用同一律,这表现在各个方面。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是文章的主脑。因此,王夫之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冢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李渔与王夫之都强调了作文一定要确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字"乐天",当然也还算得上是一个"乐天派",但是真正的"乐天派",当属苏东坡。东坡先生一生漂泊于黄州、儋州、惠州,起起伏伏,沉沉浮浮。人生有几度春秋,可以经得起如此折腾?翻开东坡先生履历与年谱,可以看到他一生几乎都是"在  相似文献   

8.
四论玄奘法师的音译关于五不翻古代译师认为音译是不得已的事,僧睿《大品经序》说:“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胡音殆半。”(《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谓“不可变者”即是没有办法翻的。古代一般学者认为音译不算是翻译,所以隋代灌顶法师和吉藏法师谈论到nirvana译为“涅槃”的时候,都说这是“无翻”、“不翻”或“不可翻”(分别见于《涅槃经玄义》和《涅槃经游意》)。唐以前的大德对于哪些词是不可翻曾有理论上的阐述,如刘宋广州大亮曾枚举五种不可翻,并说明何以不可翻(《涅槃经玄义》卷上引)。玄奘法师早年曾从  相似文献   

9.
同年陈半江,言有道士善符(?),驱鬼缚魅,俱有灵验。所至惟蔬食茗饮而已,不受铢金寸帛也。久而术渐不验,十每失四五。后竟为群魅所遮,大见窘辱。狼狈遁走,诉于其师。 师至,登坛召将,执群魅鞠状。乃知道士虽不取一物,而其徒往往素人财乃为行法。又窃其符(?)摄狐女(?)狎。狐女因窃污其法器,故神怒不降,而仇之者得以逞也。师拊髀叹曰:此非  相似文献   

10.
《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子、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以孟子与淳于髡等同为稷下先生。钱穆先生撰《孟子不列稷下考》(载《先秦诸子系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质疑,并举出三点理由论证孟子不列稷下。近年来许多人对钱穆先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1982年在淄博市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上,孟子为稷下先生  相似文献   

11.
品蟹与作文     
正吃蟹是风雅的事。吴越人吃蟹,有"蟹八件":锤、铲、匙、钎、筷、镊、砧,将蟹肉全部吃尽,一点也不浪费。高手吃蟹,肉尽而红壳完好无损。其实并非贪,也不是馋,而在一个"雅"字。吃出境界,就要有点"痴气"。李渔是蟹痴,嗜蟹如命,自称买蟹钱为"买命钱",在那篇有名的《蟹赋》中,他连呼"蟹乎!蟹乎!",爱蟹之情跃然纸上。在李渔之前,文人如张志和、杜牧、苏东坡等都有题咏,但因未痴情绝对,所以可以说,  相似文献   

12.
王伟(1321—1373年),字子充,浙江义乌人。他尝师事黄语,得其精诣,与同门友宋嫌俱以文章名世。他的思想在元末明初儒林独具特色,但除容肇祖先生在《明代思想史》上曾略作评介外,一般思想史、哲学史、乃至儒学史、理学史多不予以论列。有鉴于此,笔者特撰此文,以期恢复王伟在中国儒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何谓“儒”?王伟释之日:有用之谓儒。世之论者顾皆谓儒无用,何也?日;非论者之过也。被所谓无用,诚无用者也。而吾所谓有用者,则非彼之所谓无用矣。夫周公、孔子,儒者也。周公之道尝用于天下矣,孔子虽不得其位,而其道即周公之…  相似文献   

13.
魏磊 《法音》2001,(4):14-21
净宗念佛法门,由弥陀愿力、名号法力与行人自功德力之因缘和合,显现临终弥陀圣众接引之盛况,诚为不可思议之妙因妙果。他力果觉,胜异方便,迥异自力修因证果之通途法门。然净宗亦与通途法门相资互成。释尊一代时教,其行法略分五宗,即律、教、禅、密、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密者以陀罗尼加持身口意三密相应。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不持戒律,则教禅密净之真益不得;如修摩天大厦,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则律教禅密,皆难究竟。是故《华严经》中,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复以十大愿…  相似文献   

14.
卦变说探微     
《周易》是一部讲变化的书。《易传》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即是说《易经》六十四卦本身是处于随时变动之中的状态。“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正是这种爻变而成卦象之变的基本思维,引导人们不断地寻求变化之道,并逐渐形成逻辑的理论体系,从而产生了卦变之说。虽然说卦变者言人人殊,但却都遵循一定的体例。历代言卦变者,主要…  相似文献   

15.
庄文中,孔子是方内之人,不同于道家之方外之人,外内不相及,崇方外而贬方内。郭象注文中,孔子是"游外以冥内"的圣人:一是孔子以无心无意无情的山林之心,行仁义礼法等世俗之事,即"无心以顺有";二是孔子既能游于山林又能游于世俗,是无待之人。郭象以"寄言出意"的理论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庄文之言辞是寄言,寄言之义即庄文之义;出意,是庄子述作之大意,即庄子之意。寄言与出意之间有"间距",这构成了理解和解释的障碍,但也有利于解释者发挥其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此即郭象所谓"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  相似文献   

16.
王孺童 《法音》2005,(5):23-29
别时意趣,作为佛陀方便说法的四种意趣之一,其与净土教之间的论争,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容与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别时意趣的本义,而且更有助于正确认识净土教思想。那么,什么是别时意趣?别时意趣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就成为最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一、意趣与四种意趣(1)意趣意趣,简称为意,指佛陀说法所别有之言外之意。世亲《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如来心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故名为意。”《摄大乘论释论》(隋本)卷五:“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说者为意。”《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谓佛世尊,先缘此事,后为他…  相似文献   

17.
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中国道教》2003,(3):33-35
一、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有不少章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些观点在《庄子》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如《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如人执烛入杂谷仓,种种分别豆麦黍粟,无不识知。复次,观身六分:坚为地分,湿为水分,热为火分,动为风分,孔为空分,知为识分。亦如屠牛分为六分:身首四支各自异处,身有九孔常流不净,革囊盛屎;常作是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得一心,意生厌患,求离此身,欲令速灭,早入涅。是时当发大慈大悲,以大功德,拔济众生,兴前三愿。以诸众生不知不净,起诸罪垢,我当拔置于甘露地。复次,欲界众生乐著不净,如狗食…  相似文献   

19.
原文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庭,填塞巷路,不宜徒见一两人也。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血者,生时之精气也。人夜行见磷,不象人形,浑沌积聚若火光之状。磷,死人之血也,其形不类生人之  相似文献   

20.
孟荀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和荀子皆可谓孔子身后儒门之巨擘,但同是以孔子之道的传承者自许,二者的分歧却是如此之大,以致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一文中痛诋孟子之学“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至宋儒苏轼则反其说而称:“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应诏集·荀卿论》)孟、荀之学,历来学人多有品评褒贬,然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