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关于儒教 (儒家学说 ) ① 是不是宗教 ,这是一个至今仍颇有争议的问题 ,但却是一个值得人们去作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其意义就在于 :它把儒家学说和宗教联系到了一起 ,由此促使人们去思索、探讨儒家学说与宗教的关系 ;通过这种思索和探讨 ,既可以加深对于儒家学说的理解 ,也可以加深对于宗教的理解。下面通过儒家之“天”与基督教之“上帝”的比较 ,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对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儒家学说之被称为儒教的确切含义我们注意到 ,在古代中国 ,人们早就把儒教 (儒家学说 )和道教、佛教视为同类而并称其…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的“德治”和“法治”思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它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而且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蕴涵。为深入学习这一重要思想 ,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的“德治”和“法治”的思想学说 ,是很有裨益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早在二千多年前即产生了朴素的“缘法而治”的思想 ,而“德治”思想的产生还要早得多。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周公 (?~约前 10 95)即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自己后期经济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理论,是他晚年在历史辩证法话语的特定主体向度中,对科学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进行统一理解的一个重要观点。可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里,这一重要的理论只是在抽象的“未来人类解放”这一逻辑质点上被简单诠释。依我所见,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的理论确证,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命意,而科学地深入理解马克思这一重要论点的本真含义,对于我们今天对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否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女人不都是天鹅。虽然每一个女人都自以为是。当然男人也不都是癩蛤蟆,即使被女人贴上标签的也都自认为不是。但是作为女人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中的出类拔萃者往往被“赛前”并不看好的黑马俘获,而我们眼中的白马王子娶的要么是“傻漂亮”,要么是“乖乖女”,天鹅们  相似文献   

5.
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人称“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他的思想、学风、治学方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吕祖谦在学术上以“杂博”著称,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特征。所谓“思潮”,就不是只有一种学说定于独尊的地位,而是百川竞流,由各种不同的学说、思想在相互论辩、相互  相似文献   

6.
“否定(negative)”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再次兴起热潮,这方面的文献涉及逻辑、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等领域。本文试图从逻辑与哲学的角度,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否定”概念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一番分析。1.传统逻辑的否定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逻辑作为二值逻辑,是以排中律的普适性为特征的。它断定某个命题或思想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真与假构成一对否定概念,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对“真”的否定得到的是“假”,对“假”的否定得到的是“真”。在传统逻辑的公理系统中,否定是一个逻辑常项…  相似文献   

7.
选言命题(或称“选言判断”)常用的逻辑联结项,一是“要么”,一是“或者”。用“要么”联结肢命题构成的选言命题,称为不相容选言命题。其逻辑形式是“要么P要么q”,其逻辑性质是当且仅当有一个肢命题为真,整个命题为真。就是说,不相容  相似文献   

8.
严锡禹 《天风》2017,(9):25-25
作为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士大夫,徐光启深受儒学的影响,他对基督教学说(时人称为“天学”)的理解,是在自己已经拥有的儒学背景中展开的。因此,要了解徐光启对天学的认识,必须了解他对天学与儒学关系的论述。1612年,徐光启为他与熊三拔合作翻译的《泰西水法》写了一篇序,其中这样说道:“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  相似文献   

9.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2期《“的”字词组的构造与功能》一文谈到,“是……的”句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是”为动词,表示判断,“的”字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的”字词组,作“是”的宾语(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判断句——笔者)。另一种情况是,“是”为副词,表示强调,“的”是语气词(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动句或形句——笔者)。这两种情况即两种句式有时不易辨别,文章提出了两种区分方法。一是用“抽出法”:表示强调的“是……的”可以抽出来,全句结构不受影响,语义不变;表示判断的“是……的力不能抽出来,抽出后要么句子结构不完整,要么语义有变。一是看否定形式:表示判断的“是  相似文献   

10.
在这三人的交代中,甲说的“这事不是我干的”和丙说的“这事是甲干的”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根据排中律我们知道: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我们再根据“三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实话”这一判断,可以断定,这句实话只能存在于甲、丙二人中,要么是甲说的,要么是丙说的,  相似文献   

11.
儒释道是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融合与斗争,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近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的总画面。因之,研究“三教合一”的种种关系,不仅使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总趋势和规律以及“三教合一”在封建皇权控制下所起的社会作用;也可以了解“三教合一”对我国及周围的邻国宗教、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所起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一、儒释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种文化的国家,宗教、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史。在先秦以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12.
孔子道德学说的实践性要求很强。通过对《论语》一书中“为仁”诸说的分析,可以揭示其中直接或间接渗透着的谋求相应功利的内容,并进一步证明其“仁”学说的功利性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设备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实践以来,“人一机”模型(即人机系统)就一直存在着。长期以来,这种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的联系是单方向的,即要么是人适应机器的操作程序,要么改善机器的操作程序来适应人在操作上的需要。然而,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到上个世纪中后期,特别是后期,以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的出现和普及,这种人与机器的单向性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网使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和形式。上网这种“人一机”形式改变了以往那种“人一机”模型的单向性,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机互动模型,即双向性的对话形式。说它是一种“对话”模型,是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工作、学习、沟通、娱乐和交谈等,宛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一般。笔者正是试图从上网这种人机互动性入手,从科技史的发展背景下分析网上生活的本质——“人一机对话”模型(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的视角和观点),分析“人一机对话”模型中“对话”的实质,以及进一步阐述这种“人一机对话”模型中的知觉系统和虚拟现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指出:“无”乃是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始的问题,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传统形而上学只知问“有”而不知问“无”,而海氏认为只有在“无”中,存在者之可敞开状态才是可能的。中国古代的老子对有与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老子的学说对海德格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海氏关于“无”的论说是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世界上,呈现出一幅色彩和倾向各异的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林立的图面。其中,在调查分析科技革命与社会之间越来越深刻而复杂的关系过程中出现的专家政治理论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揭示科技革命对现代社会里的各种政治制度产生何种后果,专家政治论建立了所谓“非政治化”和“非意识形态化”的学说。诚然,“非意识形态化”的论点是由不同流派的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第2卷第8页)中陈述了人类语言两个不同的任务:它“说明”和“指出某物”。因此,解释学(Hermeneutik)就是说明的学说,理解的学说。解释学常常被说成解释的学说(也被称之为解释的艺术)。解释学是作为解释的总理论来用的。解释学常常同基督教教义密切相关,同时使解释学历史性的概念有意识地同天主教的传统概念对立起来。在基督教教义里,被强调的是解释学的注解作用。 1625年,J.克劳伯吉尤斯(Johannes Clau-  相似文献   

17.
墨子“兼爱”学说的新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博爱,即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规定.本文拟以体现博爱精神的墨家“兼爱”说为立足点,以此同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博爱”做一分析和比较,以揭示“兼爱”说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爱所存在的内在统一性.由此,作者认为对“兼爱”学说的合理批判、挖掘、超越与转化,可以作为塑造当代文人精神的传统生长点和极富原创性的诠释元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区分了各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传统,实现了对之前各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思想革命,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新的哲学基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上的未来社会思想。这种思想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性质。准确理解这一思想,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实现的社会主义思想革命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也有助于准确定位“手稿”的性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庄子认为人不可抗拒“命”,但人可以从精神上超越“命”。这就是庄子对“命”的超越的主要指向。庄子的“安命”学说包含着一种明智 ,一种理性 ,一种通达。然而 ,庄子的“安命”思想 ,常被人们和“安于现状”这一类词联系起来 ,被视为是消极的东西。有时人们又把它和“宿命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士大夫,徐光启深受儒学的影响,他对基督教学说(时人称为“天学”)的理解,是在自己已经拥有的儒学背景中展开的.因此,要了解徐光启对天学的认识,必须了解他对天学与儒学关系的论述. 1612年,徐光启为他与熊三拔合作翻译的《泰西水法》写了一篇序,其中这样说道:“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也就是说,传教士所传的宗教,可以补充儒家的不足,可以抵制佛教的侵袭.在《辨学章疏》中,他又说:“诸陪臣所传敬事天主之道,真可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者也.”“诸陪臣”指传教士,他们所传的宗教,大有益于今天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