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沈顺福 《孔子研究》2023,(6):140-150+160
天理是二程和朱熹哲学的核心概念,但二者对其理解不一样。在二程那里,天指苍天,天性、天命都是苍天之命令。天理即苍天之理,进而延伸为宇宙之理,天理观便是宇宙观。在朱熹这里,天被当作形容词用,表示像苍天一样的自然性、自足性和绝对性等,天理指具有类似于苍天性质的理,即,理是自足而绝对之理,而不再专指苍天之理。理学家的天理观由此由宇宙观转化为存在论。  相似文献   

2.
为建设理想社会,儒家一直集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哪种社会秩序是更为合理的?它合理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并维持这种社会秩序?同时,与此问题相关的是,怎么去定义人的欲望,怎么去解决秩序与欲望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和矛盾。关于这些问题,朱熹用"天理之节文"定义了"礼",认为在"公"的价值观视角上,"礼"是具体而现实的表现"天理之节文"的秩序体系。他把公和理同天理结合起来,在为这些概念提供存在论背景的同时,又赋予了其不可违背的绝对的道德权威。恰恰与之相反,朱熹又把人欲望中与公对立的私、与礼对立的欲,定义为私欲,认为"私"及"私欲"是为了维护社会"公"的秩序,强调为了保存天理一定要克服"私"及"私欲"。朱熹认为,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作为礼的主要构成内容,它们依据于天理,是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私"与"公"、"人欲"与"礼"的关系以及天理的特点,不是以社会秩序的重组为中心,而是通过"礼"所表现的社会秩序,寻求构建社会秩序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强调天理的普遍性,为社会交往的公共性原则提供了形而上依据,也是其公共性思想的逻辑前提。朱熹注意区分公私之别,将天理人欲之辨看作公私之辨,认为公是仁爱思想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与先儒一样,朱熹认为公共性价值的具体落实依赖于由己而人,由"明德"而后"亲民",强调个体修养向公共空间的推衍。朱熹对"絜矩之道"或"礼"的重视,为公共性原则的落实提供了规则性保障。朱熹公共性思想中对个体的挤压,需要在现代价值视域中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4.
"理一分殊"这一命题体现出朱熹对同一与差异之辩证关系的思考。从"理一"来看,朱熹反对空谈"理一",而注重辨析"分殊"。因为空谈"理一"会局限于抽象的同一性,这并非天理的真实内涵。天理之中固有地包含着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从表面上看是"理一"与"万理""万物"之"分殊",从本体论看则是"太极之理"与"阴阳之理"的"分殊",即"理"自身就具有内在的差异性。有差异的万事万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秩序结构,这一整体性的秩序结构与它内部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相互界定的关系。同一性在天理作为整体大化流行的统一体层面上,才脱离了自身在开端处的抽象性,最终成为了活生生的、具有实在性的实存。  相似文献   

5.
张新国 《现代哲学》2020,(2):124-130
儒学的核心是仁学,对求仁之方、仁体论与仁学的现代转化的考察是儒学史的主体内容。宋代新儒学,从二程到朱熹,仁说思想渐成体系。朱熹仁说是宋代仁体论的代表,李侗对朱子学仁说思想的建构具有较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相对于胸中“全无见成规模”时的朱熹注重从宇宙论阐发仁,李侗注重将仁诠释为天理统体,诠释为贯通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生机之根源。他还把这个根源理解和诠释为天理之未发,将人对天理根源的体认、察识理解为人心之已发,主张人应当注重在静中洞察此天地未发之理,最终将这种体验提升为对宇宙生生不已之仁道即“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气象的把握。考察朱熹早年仁论与李侗仁论思想,对于把握朱熹仁说思想以及宋代理学家仁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先王之道斯为美”见于《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对这段话的解说,一般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说法为准。朱熹认为,礼有体有用,“体”指的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  相似文献   

7.
"内外之学"与"物我关系"是朱熹"仁道"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般而言,"内外之学"可看作是区别"天理"与"人欲"的一条重要分界。在此,朱熹认为:庄子的"内外之学"跟"物我关系"是统一的,它本身包含着"物我一理"、"内外参合"及"内外交相养"等内容,尤其是"内外交相养"突出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的特色,因而它便成为我们阐释朱熹"物我观"的主要理论依据。当然,朱熹"内外之学"的理论重心并不在以"物欲"为特征的"外学"上,而在以"义理"为特征的"内学"上。在朱熹看来,成就"内学"的关键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关键又是与"为己则学以博"密切相关的"切己工夫"。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内外之学"又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学"。  相似文献   

8.
朱熹的史学思想,主要是他的历史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不仅修史者奉为圭臬,而且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往往据为准绳。 一 朱熹认为,历史是“致知格物”的儒者所宜从而取得感发的一种学问。历史上的是非论争,应诉之于“天理之正,人心之安”。这就是说,要从致知格物的高度,要从天理的高度来认识历史。朱熹说:“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概举而鉴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是则凡为致知格物之学者,亦将慨然有感于斯。”(《资治通鉴纲目序》)朱熹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关系范畴”说明朱熹的宇宙本体论。近代以后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受到西方一些思想的影响 ,而以西方的思维模式来说明理学的范畴 ,最终丧失了理学本来所具有的哲学意义。因此 ,本论文要论证冯友兰先生所主张的“共相”和“殊相”不能说明朱熹理学的本来意义。本论文试图用“阴阳 ,动静关系”范畴来说明朱熹的宇宙本体论 ,说明阴阳两个体一方面保存自己的个体性 ,而另一方面也维持相生的整体性 ,并进一步说明个体必须以整体为依归 ,整体必须以个体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理”既是宇宙起源之实然,又是人伦道德应然之本源。人伦道德源于天理,是天理的社会化外现。“理便是性”,仁、义、礼、智、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先验性地包容于理本体之中,并因为“理”之先验存在而获得形而上证明,儒家孝论从而实现了“实质上的系统”.  相似文献   

11.
家庭研究新观点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概述了家庭研究观点的变化;概括并评论了家庭研究中三个新观点或新原则:双向互动原则,系统化原则和中介原则;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家庭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2.
明代《阵记》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  陶新华 《心理科学》1998,21(5):398-400
在明代的诸多军事著作中,何良臣的《阵记》颇具独创,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方面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他提出了人员选拔的标准,主张重品性素质,招乡间诚实之人;重心理素质,首取胆气精神、提出了人员训练方法,要求教以礼义,养其荣辱;教练武艺,张胆作气,将技能训练与训练士兵的心理素质结合起来。提出了“尽人之才,以致其用”的用人原则,以及恒常、公平、适度的激励原则。  相似文献   

13.
Timothy Williamson has famously argued that the (KK) principle (roughly, that if one knows that p, then one knows that one knows that p) should be rejected. We analyze Williamson’s argument and show that its key premise is ambiguous, and that when it is properly stated this premise no longer supports the argument against (KK). After canvassing possible objections to our argument, we reflect upon some conclusions that suggest significant epistemological ramifications pertaining to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from prior knowledge by deduction.
Levi Spectre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相似文献   

14.
张璇  伍麟 《心理科学》2013,36(6):1333-1338
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开始研究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即失去信任比得到信任容易。十余年来,不同研究者从信息类型、灾害类型以及先前态度等方面对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展开了继续探索,认为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是有条件的。另有一部分研究者直接从信任的结构对“不对称性原则”进行了反驳,认为信任应该包括社会信任和信心,社会信任基于共享的价值观,是对称的;信心基于客观的行为标准,是不对称的。信任研究应该针对社会信任这一维度。之所以会出现“不对称”或“对称”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信任结构的不一致。前者将信任看成是一维的,而后者认为信任是二维的。这就推动了信任的理论结构探索和启发式研究。通过对信任机制的研究,风险管理者和专家能够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制定相应的提高公众信任的措施,推动科技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提升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5.
关于理论心理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三个问题,即理论心理学的基本涵义、主要内容与重要意义.认为理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基本理论与实际理论的一门高层次心理学,其内容包含基本理论与实际理论两方面的问题,其研究意义在于融合、辨别、构建、发挥、预测与指导.  相似文献   

16.
Two Theories of Just Wa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 it is traditionally conceived, Just War Theory is not well suited for dealing with nation vs non-nation wars. It thus makes sense to create a second Just War Theory to deal with these war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Nick FotionEmail:
  相似文献   

17.
魏宏 《伦理学研究》2003,(3):66-69,74
由于克隆人试验的对象是人的活细胞,不是人的胚胎;并且由于人只能有限地决定自己的未来,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同时由于基因诊断和修复有助于新生儿的健康,因而克隆人试验既不会伤害任何人的生命体,也不会侵犯任何可能出现的克隆人的自主权和平等权,进而不会违反伦理学的三原则。  相似文献   

18.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学术的各个方面都深受其影响。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就是以易理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在中医学发展的早期,医与《易》的关系尚比较隐蔽,至明代则医与《易》的关系变得紧密而明显了。从《内经》至明代"医易学"的形成之间,作为金元四大家之集大成者的朱丹溪作了重要的准备性工作,本文对此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结海  邓赐平 《心理科学》2013,36(5):1223-1229
后悔内容的研究由于缺乏理论总结长期处于后悔研究的主流之外。Roese和Summerville(2005)通过元分析发现美国人的后悔出现在12个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解释后悔内容的机会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机会导致了后悔。而Beike、Markman和Karadogan(2009)的观点刚好相反,他们认为失去的机会才会产生后悔。我们将中国人的后悔和美国人的后悔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人后悔出现的生活领域和美国人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该结果提示,除了(失去的)机会之外生活领域的重要性可能也是解释后悔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关于道德原则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仰缺失、经济转型和文化变革,使信仰和道德从一元化走向了多元化,并引起了人们对道德的迷茫、沉思和渴求。在追求普遍适用道德原则的过程中,绝对主义把这种原则看成亘古不变的教条,而相对主义则否定这种原则的存在。我们认为,这种原则是存在的。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是人们对历史必须性的一种表述形式。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客观规律,才能总结出有价值的道德原则、范畴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