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今无疑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尤其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从人类历史上看,最早、最成功的全球化应该是宗教的全球化,而不是经济的全球化.然而,过去却很少提及宗教的全球化问题.目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无一不经历了全球化的历程,跨越了地区、种族与文化的界限,最终形成了具有普世性的世界宗教.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各宗教全球化的历程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基督教为例,基督教早期的全球化是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军事与政治扩张,近代以来更是依靠殖民全球的霸权势力,才使基督教从欧美传播到更广泛的亚非拉地区.那么,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基督教在全球的发展又有哪些最深刻的变化呢?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历史与宗教学教授菲利普·詹金斯(Philip Jenkins)在2002年出版的新著<下一个基督王国:基督宗教全球化的到来>(The Next Christendom:The Coming of Global Christianity)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示的解说.  相似文献   

2.
论生活世界的交往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了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而交互主体性又是在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的互动中确立的。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信息网络化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它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一种客观趋势。 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促进世界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区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学术界普遍谈论的热门话题,而且认为这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许多人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却没有加以严格区分和界定,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替代使用。本人认为,这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却有着重大的区别,不可相互混用。本文拟从二者的定义和特点、表现形态、发展道路和实现途径、结果及评价等方面作一些探讨,以区别二者。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和特征的不同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间…  相似文献   

5.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就是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髓。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以及揭示出的世界历史趋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理论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唯物史观时代化的典范,它对当代全球化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它是对当代全球化的准确定位,是当代全球化的总体性逻辑;它克服了当代全球化初期的消解性逻辑,是当代全球化的建设性逻辑;它以世界各民族的共同价值代替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重构了全球化的普遍理念;它克服了现代化和全球化历程中的单维物质主义,是生存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它为中国道路的特殊性维度升华为普遍性维度提供了可能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不仅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而且也是学术界特别加以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迄今为止 ,由于全球经济交往日益密切频繁以及这种交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造成了直接后果 ,关于全球化的讨论绝大多数集中于经济全球化问题。对于文化全球化问题 ,由于其表现不像经济全球化那样具体、直接和明确 ,所以一般人对于它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而且 ,文化全球化经常被一些研究者视为全球化研究中难以攀越的一块高地。韩璞庚等所著《全球化与价值冲突》一书 (人民出版社 2 0 0 2年 12月版 ,以下简称韩著 ) ,选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往的一个侧面 ,…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普遍交往”到“东西南北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讨论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时,我以为不应该忘记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社会历史研究应当遵循的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唯物史观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它主张用物质实践解释观念的形成,反对单纯从观念去解释实践。而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括物质交往活动。因此,从物质实践出发看问题,就意味着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及其相互制约作为观察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否则,就谈不到“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已经开始向各民族之间的“世界普遍交往”扩展。所以…  相似文献   

8.
医疗保障制度全球化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 ,也是一种发展趋势。随着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 ,全球性投资规范化 ,跨国公司日益强大 ,经济贸易频繁往来使得经济全球化。随着人类文化行为和文化创造超越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分歧 ,打破时空、种族、地域限制 ,排斥文化霸权主义同时 ,唾弃偏居一隅、抱残守缺观念 ,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揭示文化共性 ,走向文化全球化[1~ 4 ] 。经济与文化全球化不但影响世界的历史进程 ,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1 世界经济、农业劳动力比例与医疗保障制度三者之间规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经济全球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站在什么高度、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 ,企图通过全球化 ,化掉已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资本主义一体化。也有学者认为 ,全球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化 ,不等于西方化 ,全球化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 (参见孙显蔚 ,第 2 1 - 2 3页 )问题不在于对这些观点的简单肯定或否定 ,而在于从哲学角度如何给经济全球化定位、定性、定方向 ,即以什么根据确定之。本文认为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特别是他的世界历史的理论和方法 ,是…  相似文献   

10.
陈曙光 《哲学研究》2022,(3):5-15+125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才有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文明。西方开辟了世界历史,主导建构了服膺西方利益的人类文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既从道义上宣判了西方定义的人类文明的非正义性,又从历史主义维度承认了其进步性。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为人类文明的重建提供了一线希望。但是,在西方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世界中,人类文明的重建在实践上是艰难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立一种与世界大变局相适应的人类新文明,是全世界的唯一选择。重构人类文明的根本旨向在于超越西方性走向人类性,超越非正义走向正义。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中国贡献的文明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可能的新文明类型,是当今世界重建发展理性、治理理性、交往理性、安全理性的基本遵循。新的终将突破旧的,人类新文明终将自觉参与世界历史的理性塑造。  相似文献   

11.
在唯物史观里,名词体系表征物质现象,动名词体系表征人类本质力量及其社会关系。动名词体系比名词体系更根本、更重要,反映了实践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政治哲学的本质特征。两个体系构成了唯物史观的一个完整表述。唯物史观所谓社会形态不是经济、政治、文化三重结构或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它是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亦即物质生产方式、人类自身生产方式、社会交往形式、政治交往形式、精神生产方式五重结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每一结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依次出现自然社会形态、市民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形态。阶级是社会结构的组织单元,不是经济范畴,而是社会范畴,它的划分标准不是经济标准,而是社会标准。  相似文献   

12.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对它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他们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它与生产构成一对矛盾;交往关系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其“总和”决定了现实的人之为人的本质。与三种生产方式相适应也有三种交往方式,其中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起着建基性作用,有着独立的存在价值和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重返马恩文本,追溯交往理论的源头,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世界历史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比较和分析了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交往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论证了交往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交往既有着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功能 ,又有着改造、变革对象世界的价值指向 :一是用交往来说明社会发展变更的必然性 ;二是用交往来说明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更深层的原因———社会发展是人类自身交往的历史 ,社会变革正是通过人类的生产方式 ,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来实现的 ;三是论证说明了人类正是通过交往在社会变革中实现着自身种的历史进化 ;四是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从历史维度阐述了人类社会交往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分析论证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转变 ,同样体现了交往的“工兵”作用。文章认为 ,交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变革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功能 ,指出交往的主体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对象性认识活动。本文用世界进程的眼光 ,去反思民族实践方式的历史地位 ,追寻新的交往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等一系列著作中创立了自成体系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条件、过程、机制和方向,形成了一种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世界历史视野:一方面,它通过揭示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到的有机整体论眼光。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离不开对“世界历史”这一唯物史观重要范畴的深刻理解。然而,在目前对世界历史范畴的理解和运用中却存在着一些歧义与混乱,故本文拟对这一范畴作进一步的辨析。 辨析之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 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这就是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页)在这个意义上,16世纪以前的历史只不过是真正世界历史的前史。这是因为,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哲学产生于旧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所批判的“旧世界”,正是资本全球化的世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正是对资本全球化世界的批判性反思的“世界历史观”。对“世界历史”等资本全球化本性的反思与批判的需要 ,推动着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继而通过“实践的唯物主义”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科学把握资本全球化世界本性的基本视界。一、资本全球化 :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全球化时代。资本全球化造就了马克思一生的“周围感性世界”,进而决…  相似文献   

17.
学诚 《法音》2004,(2):3-8
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交通、信息网络化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它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一种客观趋势。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同时又可能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局势,加重贫富分化,扩大南北差距。进而加大了全球性问题解决的难度,甚至使之变成积重难返、灾难深重的全人类危机。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1985年是43倍,到1994年扩大为62倍;1960年全球化之前,世界上20%富人的收入是20%穷人的30倍,1997年这一比…  相似文献   

18.
自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频繁交往,人们对不同宗教之间的交往也加深了认识和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具有学理特色的看法,被西方学术界称之为“某某主义”。这些常见的“主义”有:(1)排外主义或宗派主义(Exclusivism),即认为世界宗教中只有一家是正确的,其余的都是谬误的;(2)否定主义(Antipathy),即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荒谬的;(3)主观主义或主体主义(Subjectivism),即认为世界上每一种宗教都是正确的,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每一种宗教对其信仰者而言都是其历史和文化的必然选择;(4)多元主  相似文献   

19.
2015年2月3-4日,"中国与穆斯林世界:文化相遇"("China and the Muslim World:Cultural Encounters")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受外交部委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伊斯兰合作组织(OIC)所属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IRCICA)合作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数十位具有影响力的代表参加,内容涉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往"、"现代中国与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国际交往"、"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等中国与穆斯林世界文明交往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是一次具有较高规格和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促进中国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的意识形态陷阱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一般地,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描述和指称这样一种人们经验到的事实与趋势:由于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导致人类活动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人们活动之间具有了极强的相关性,世界因之联为一体。用安东尼·吉登斯的话说是一种时空分延(time-spacedistanciation),它“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①在马克思主义视野里,全球化是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活动逐渐摆脱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