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正一直到十八九岁,我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什么样。我爸演戏的时候,我经常躲在一边看,那时,我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是忠实观众吧。文革结束了,艺术院校招生,我好像忽然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了。考艺术院校时,主考官让我演一个动作:从后面捂女孩的眼睛。我太紧张了,捂住她的眼睛,手就下不来了。那女孩只好把情人见面的戏变成了抓流  相似文献   

2.
出家杂谈     
向你介绍我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一个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母亲信佛,母亲的母亲也信佛。这就是我早早就接触佛法的缘起。 我93年毕业于家乡县城第一中学,那时我19岁,在家乡小学里作代课教师。但年少轻狂的我不能安于现状,一年后,我不顾父母及家人的反对,独自一个去了北京,想想那时真是盲目,做了很多违背母亲意愿的事。四年后,我从北京回到家。也是因缘成熟了,家乡居士  相似文献   

3.
一以前只听说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人人都要出家一次,而今笔者有幸成为中国佛教协会派出的第一批留缅学僧,先在缅甸仰光国立佛教大学留学了两年多,后又转入缅甸上座部国际佛教大学。每年寒暑假,我们都要去坐禅中心坐禅。通过这三年的学习和接触,始对缅甸的出家风俗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才知道缅甸确实几乎人人出家,有的出家两次、三次乃至七次。如我在幸福坐禅中心碰到一个印度小男孩,只有13岁,却已出家七次了。幸福坐禅中心是我放暑假后去的第一个坐禅中心,也是我到达缅甸后除我们所在的学校外最先接触的寺院。现我将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介绍…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划分士庶的五条标准,从活跃在东晋时期的高僧中分辨出15名僧人具有士族身份。考证的结论是:两晋时代士族出家的现象绝大多数发生在北方士族群体之中;士族出家是在八王之乱(290)之后,两晋之交以及东晋时期在中国首次出现了士族出家的小高潮,绝大多数士族出家都是出于个人的人生信仰,属于认识问题;就北方出家士族南迁的时间来看,主要分二个阶段:一是永嘉至成帝咸康年间(307-342),二是晋哀帝兴宁年(363)以后。前者迁入地集中在建康和会稽,后者迁入地集中在襄阳和庐山。关于师门问题,东晋时代,佛学研究和僧团生活十分自由,师门并没有在佛教中起作用,距宗派性的产生还差得很远。也就是说,佛教戒律及其约束精神也由此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与观念。  相似文献   

5.
说到当代的佛教,我们不能不提及原始佛教中的女性观念。佛陀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并不高,即令佛陀本人也会受到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佛陀许可创立了比立尼僧团,但从中世纪开始,女性的佛  相似文献   

6.
从佛教发展的历史和佛教经典来看,佛教出家的根本精神是出世,出世就是为了更好地让个人从污浊的社会中解脱出来。而大乘佛教的出家思想则是以世出世不二为基础的,是以心出世与行入世相结合为特点的。这种思想启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要以出世心做入世事。这一点在我们的现代管理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悠然下山去     
森林中举办比“大“比赛。牛走上擂台,动物们高呼:“大。“大象登场表演,动物们也欢呼:“大。“台下角落里的一只青蛙气坏了,难道我不大吗?青蛙嗖地跳上一块巨石,拼命鼓起肚皮,并神采飞扬地高喊:“我大吗?““不大。“传来一片嘲讽之声。  相似文献   

8.
在佛教的信仰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在家信徒,二为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为Pravrajyq,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牟尼尚…  相似文献   

9.
回家     
黄梅香 《天风》2011,(2):23-23
在腊月的召唤下在春运的人流里回家是一种坚定的姿势山 挡不住水  相似文献   

10.
回家     
万菊来 《天风》2001,(2):16
冒着滂沱的冬雨,迎着凛冽的寒风,我们回家了。回家啦,回家的感觉真好!当岁月的经轮转到2000年11月20日的时候,华东神学院第一、二、三届校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山东、浙江、福建、江西、上海等地汇集返校,欢聚在美丽的上海滩,参加华东神学院建校十五周年校庆活动,回到阔别十几年的家! 回家的感觉真好!当我们的脚一踏进座落在青浦郊区新校园的时候,我们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喜乐。但见校园里一块块翠绿的草坪拾掇得干净整洁,绿葱葱,焕发  相似文献   

11.
回家     
这是一个温暖得让人眼睛湿润的字眼,这又是一个美丽得让人陶醉的字眼.这还是一个深刻得让人感怀不己的字眼。回家,语言简洁而质朴,却能触摸到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令人心旌摇荡,充满着温暖和感动。  相似文献   

12.
回家     
在一辆行驶的火车上,一个男人百无聊赖地坐着,他旁边是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但这个孩子一路上都显得心事重重,眉头紧锁,不停地看着窗外,像是寻找着什么。男人心里很纳闷:这么小的年纪能有什么心事呢?男人从包里掏出一本书开始读起来,显然他不想再琢磨这个孩子的举动。但是,过了一会儿他禁不住抬头又看了一眼,小男孩把脸紧紧地贴在了窗户上。他想小男孩肯定是在克制自己不要哭出来。男人试图问问发生了什么,“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吗?”孩子擦了擦眼泪,朝他笑了一下,并没说什么。就这样车开了一天,男人百无聊赖地看着自己的书,小男孩一直盯着窗外。  相似文献   

13.
回家     
计文 《天风》2009,(2):1-1
又过年了,看见电视上王宝强又唱起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每到这个阖家团聚的时节,在家的亲人总在翘首期待。无论是“衣锦还乡”还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在外的游子始终有着落叶归根之情。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们,哪怕排队三天三夜,也要买到一张归程的车票。  相似文献   

14.
曹山本寂禅师出家地考王荣国本文通过佛教史籍与福建地方志史料相应证,认为《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禅林僧宝传》等有关曹山本寂禅师出家“福州(福唐县)灵石山”的记载是可靠的,《宋高僧传》有关本寂出家“福州云名山”记载中的“云名山”,属鲁鱼亥豕,应为“...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2,(10)
今年是弘一大师圆寂50周年,海内外佛教界同仁于各地举行纪念活动。本刊特将大师自述在杭州出家的经过一文转载,以飨读者。1936年,杭州《越风》杂志社筹出增刊《西湖》专号,约请大师撰写专稿——《在杭州出家的因缘》,大师因“精治梵典,不得空闲”,且“不便再入世谛文字因缘”故辞谢,其后,该编辑部托当时在厦门大学读书的高文显居士把大师约至南普陀寺功德楼,高据大师口述记录成文,本期刊出,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6.
学诚 《法音》2001,(4):8-10
新世纪之所以能够取代旧世纪,是因为新世纪的进步,具体地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没有进步,就没有更新换代可言,新世纪的到来就不会这么令人鼓舞和充满期待。因为人们都相信二十一世纪将比已经过去的二十世纪更加美好、更加进步,所以对自己在新的世纪,以及新世纪本身都充满信心。  二十一世纪对人类社会而言,社会进步的速度将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未曾有过的。物质生活的富足将不再象现在和过去那样是大多数人奋斗的主要目标,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将成为社会的风尚和潮流。  时代的进步是以新替旧的问题,但宗教没有取代的问题,而是…  相似文献   

17.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18.
薛涓 《法音》2021,(8):7-10
明清更替之际,逃禅之风盛行,大量士人涌入佛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特殊景观。对这一独特的图景,时人多有关注。邵廷采称:"明之季年,故臣庄士往往避于浮屠,以贞厥志,非是则有出而仕矣。僧之中多遗民,自明季始也。"^([1])归庄亦说:"二十余年来,天下奇伟磊落之士,节义感慨之士,往往托于空门,亦有家居而宪细者,岂真乐从异教哉?不得已也。"  相似文献   

19.
学诚 《法音》2007,(5):28-32,33-36
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同学,大家发心出家有种种的因缘,都是非常的难得。《佛说出家功德经》讲述一位王子的出家因缘:毗舍离国有一位王子叫鞞罗羡那,贪着五欲享乐,佛对阿难说:“我知此人贪五欲乐者,不久命终,却后七日,当舍如是眷属快乐,决定当死。阿难,如此人若当不舍欲乐、不出家者,命终或能堕于地狱。”阿难就去告诉王子,王子说:“我当出  相似文献   

20.
蹬车回家     
"五一"放假,我是蹬着自行车回家的。奔波在路上,身边飞驰而过的是一辆辆摩托车、电动车、公交车、小轿车……人力蹬自行车的,很难再看到别人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载着匆匆忙忙的身影,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